✎编 者 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一所乘着时代春风成长的大学。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是党中央交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大政治任务,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深化落实“三项共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为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改革,激励引导全院科研教育工作者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我院开展了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评选工作。此次评选共设立3个大类6个项目。本期起将陆续刊登系列报道,挖掘每个获奖项目背后的故事,一起探索科研教育工作者心中的人文之光。
近日,“走进柳青的精神世界”文化研讨会暨纪录电影《心之所向》首映礼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内外师生反响热烈,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报道。“巧借热点、用活资源、办就办好,通过策划打造高质量的‘沉浸式思政课’系列,唱响主旋律,宣传好学校,带好师生团队,这已经是张树辉副校长的‘惯用套路’了。”参与活动拍摄剪辑的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贺子皓笑着说。在全球化与深度媒介化背景下,新闻传播领域面临着快速变革与多元挑战,培养社科标识、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成为新时代的教育使命。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长期分管宣传、团学和新闻传播学院等部门的副校长张树辉,带着一支“混成旅”勇于探索、大胆改革,整合多部门、多单位资源,突破传统新闻传播教育的常规模式,创造性地形成了一套“五位一体”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本领、感悟奋进,培养出一支“新传优才预备队”。在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教学奖评选中,该模式荣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张树辉“出镜”对话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供图
到实践中去
自参加工作以来,张树辉一直深耕高校思想宣传和学生工作,长期关注、研究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和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培养问题。作为北京市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更是高校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张树辉敏锐地意识到,要想培养出卓越的新闻传播人才,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走出课堂,“以生活为师,以社会为师”,才能巩固新闻理论、锻炼新闻嗅觉、培养传播本领。他发现,以往的新闻传播教学模式对课堂外的内容关注不多,导致了“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在课堂,技能锻炼、本领研习在业界”的分离状态。
张树辉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为学生搭建有锻炼价值、创新空间、成果显示的实践平台,兼顾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打通课堂内外,让学生们的政治素养、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真正“从课堂中来,到实践中去”。“我所期待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不仅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扎实的实务技能、出色的研究能力,还应该在建设性新闻、舆情意识、文化涵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作为一所新建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有后发优势,科教融合战略更为师生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和优厚资源。张树辉下定决心,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探索出能够服务国家战略、顺应行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此,他牵头调动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及业界共建单位、兄弟院校等多方资源,组建“教学—实践—科研”相承接的师资队伍,为新闻传播实践教学创新提供保障。
■中国社科大师生原创红色舞台剧《家书》剧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供图
以科教融合为支撑,以实践问题为导向,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张树辉带领团队搭建形成了“五位一体”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突出长期性、稳定性、战略性的建设性新闻工作坊,突出集中式、走基层、高强度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突出培养学生发掘传承优良学风的“研以致用”学风涵养工作室,突出建设学生文化创新传播能力的以红色家书为主题的创作团队,突出技术应用与舆论引导的融媒体与舆情监测实验室。它们各有侧重又相互补充——工作坊、实验室作平台支撑,见习营、工作室作突出展示,既有贯穿新闻采写、国情调研、舆情研判的建设性新闻全链路实践,又有从优良学风传承到红色文化传播的主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他的团队里,既有新闻传播学院的骨干教师,又有职能部门的同志,还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专家。
行走的思政课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张树辉经常亲自带队,奔赴现场、奔赴基层。他最关心两件事情,一是“实践有没有引导”,二是“学生有没有收获”。为此,他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从学校老师和业界导师中抽调“精兵强将”坐镇指导,并在实践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动态,保持和学生的交流,不断反思和优化实践教学效果。从中孵化的新闻传播学院“媒体融合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从2020年开始,张树辉连续5年带队举办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见习营。见习营去过不少地方,在浙江感受红船文化,在青岛见证中国海军成长,在重庆纪念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见习营的规模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个“跨地区、跨院校、跨专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品牌活动,先后吸引了中国人民大学、浙江传媒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兄弟院校的师生一起参与见习实践,碰撞思想,把新闻写在祖国大地上,追逐祖国发展的脚步。
“‘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媒体融合实践中一直流行这样一种做法。我们每次出行的意义也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见习活动,而是以点带面地为我们的人才培养串联起更有力、更深远的支撑纽带,这是我坚持亲自带队的最大的‘私心’。”张树辉推动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传媒学院长三角智能传播研究院,研究院连续3年编写出版了《智能媒体发展报告》。
回忆这一路的见闻,许多场景仍历历在目。他说,去青岛的那次行程赶上了建军节,学生们在一艘展出的军舰上看见几位老人穿着海魂衫,不停地在感慨。聊天后才知道,这是几位退伍的海军老兵,每年建军节都要来军舰上见个面、叙叙旧。学生们立马“即兴”完成了一段采访,晚上又和《科技日报》的主编一起,加班加点完成了报题、写稿、剪辑,成功在建军节当天把老兵们的感人故事发布至全网。这不仅是一堂“生动的专业课”,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是在实践中融合专业教育、理论教育、思政教育的鲜活实例。
红色是中国社科大学生的底色
建党百年之际,张树辉亲自构思了原创剧本大纲,带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师生自主创排了红色舞台剧《家书》。该剧以革命烈士冷少农写给母亲的一封家书为线索,通过现代与百年前两条线的交错,讲述了青年学生方绍闻在寻找“冷少农”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其一生革命经历,刻画了以冷少农为代表的先烈们于乱世中投身革命的故事。
50万名观众通过线上线下观演,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该剧获评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二等奖。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良乡校区到冷少农烈士的家乡贵州瓮安,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央团校到房山区乡镇,该剧经过三年多打磨,四代演员接力传承,红色的火种在一场场演出、一批批学生中深情传递。曾出演该剧中不被孩子理解的“支教母亲”的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马川晴,在本科毕业后毅然选择去新疆支教。岁末年初之际,她参与主创的京疆两地学子云合唱MV《有我》惊喜发布,朴实的歌声传递着青春的誓言、强国的决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人文之光”也伴随着歌声、跟随着学生支教团的足迹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研以致用”学风涵养工作室受中国科协“培根铸魂”项目委托资助,拍摄完成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共和国学人”系列纪录片。工作室的师生团队亲自操刀,全流程采访、拍摄、剪辑等均由团队独立完成,实战检验了团队挖掘故事、讲好故事的能力。团队邀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走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通过口述式、体验式采访等多种方式挖掘其考古贡献背后的故事,将考古教研生涯和音乐唱作爱好巧妙结合,创作的视频《把考古唱给你听——走近著名考古学家王巍》,位列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视频十佳之首。
在当前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舆情意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张树辉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组建师生团队,利用融媒体与舆情监测实验室的大数据舆情系统开展舆情监测与态势研判,利用他领衔的数字文明与智慧决策实验室的多智能体开展战略决策预判等,并承接了多项国家部委交办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舆情意识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和提升。
让学生有获得感、成就感
落实“投入—产出”管理是张树辉团队的重要理念。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中国青年网共建“建设性新闻工作坊”,合力打造“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每周都有学生投身中青网新闻报道一线,依照“中国青年网融媒体中心布置选题,业界导师悉心指导完成创作”的模式,联合平台每年推出50期以上高质量作品。学生作品均采用联合署名方式,标注“中国青年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性新闻工作坊出品”。张树辉认为,“这不仅是对学生成果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
新闻传播学子佳作频出,如《中国人的故事|施林娇:十八洞村苗家阿妹的诗和远方》《中国人的故事|不怕难,我是中国青年》等,斩获中央网信办举办的2021—2023年中国正能量“五个一百”网络精品等多项荣誉。同时,实践也在反哺科研,多位学生将建设性新闻实践经验和体会转化为学术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一大批优秀学生从这里出发,有的进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知名媒体并成为核心骨干,有的到国内外顶尖高校继续深造,开启了人生新征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责任编辑:王春燕
新媒体编辑: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