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推出《教师悦读成长计划》栏目,展现我省教师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书香浸润中不断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良好风貌。该栏目向山东大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长期征稿,征稿邮箱为qlwbyddx@126.com,文章内容需结合自身教育故事,讲述一本好书带给自己的成长启迪。好文将择优在齐鲁壹点客户端《青年说》新闻专栏发布。

文|山东师范大学教师 官鑫

在100多年前五月的一天,陶行知先生面对两所师范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演讲,即著名的《师范生应有之观念》。在后来的日子里,他的这篇演讲稿成为一代又一代师范生的必修课。是什么,能够让这篇文字历经漫长的岁月,依然璀璨夺目?

如果用心读过,就会发现,这哪里是一篇普通的文章,这分明是陶行知先生呈给国家和民族的一颗滚烫的心!他视教育为毕生追求的事业,但又不仅仅止步于教育,他的视野透过教育看向更远的地方,那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他提出教育是与社会紧密联系的,“教育为改良社会而设,为教育社会人才而设。”他认为,教育当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者,乃为教养学生而设,全以学生为中心。”

即使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这些观点依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熟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论,是与先生早期的观点一以贯之的。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走近了先生的心灵。他深知教育的苦与乐,也了然人性的善与恶,面对诸多的教育问题,他发出灵魂的拷问,“诸君亦当自省为何不入他校而入师范学校?”他让每个选择教育的人重新审视自己,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做教育。在名与利面前,又该如何取舍。

他认为“教育为最有可为之事”,而他的一生,也印证了他的话——“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如果一个人心里承载的是国家、民族和未来,还有什么能阻挡他前行的脚步呢?

自2024年9月踏上山东师范大学的三尺讲台开始,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成为一名更好的教师。因为我深深地懂得,这是一所栽种未来的院校,从这里走出的每一名学生,都将带着爱和责任去播种梦想,去呵护花开。“弘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将“弘德”作为第一条,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从教育的源头开始,把理想信念植入每个学生心中,必定能在未来赢得桃李芬芳,实现民族振兴!

每一位从事教育的人,不管是如我这样刚刚踏上三尺讲台,还是已经桃李满园,都不妨再读读先生的这篇《师范生应有之观念》,相信您会在字里行间里,找到教育的初心。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