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日本人 死为中国魂》
记日本八路——小林清
作者:小林陽吉
第十三章 遣送日本人回国
在解除日军武装过程中,实际上八路军力量单薄,除了迫击炮以外没有重武器,要消灭这些日军谈何容易。日军也不愿意打。战争都结束了,一打就有无谓的伤亡。可是又有上司不投降八路军的命令。正在左右为难之际,父亲发挥了重要作用,消除了发生战斗的危机,八路军得到了极想得到的野炮、山炮等重武器。日军则不死伤一兵一卒,回到了日本。
在战争结束多年后,日本的著名历史学家藤原彰评论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帮助八路军解除日军武装是人道主义,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避免了无谓的牺牲,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1945年9月初,父亲接到胶东军区政治部命令。胶东军区任命敌工科长辛冠吾为正,小林清为副,主持护送这批缴了武器的日军部队由青岛回国。接到这个命令,他从心眼里有些不乐意。这是他原来的部队,过去他是这个部队的一名普通士兵,受尽了日本军队中的非人道待遇,过着可怕的战地生活。作战被俘后,他们找了一具别人的尸体烧了,把骨灰寄给他国内的家属,还给他家里发了战死通知书。现在却要护送他们回国,真有些想不通。
再说胶东人民和八路军战士谁和日军没有深仇大恨?谁不对日军恨之入骨?谁没有死在日军手上的亲人、战友和伙伴?他们想不明白:对作恶多端的日本鬼子,为什么还要安全地护送回去?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此项命令到下基层后,以及根据地的老百姓那里,是相当不好执行的。凡中国抗日军民,由于日军暴行,留下如此之深仇巨恨,未能食肉寝皮,以牙还牙,予以报复,内心极感痛苦。
部队指挥员亲自动员,给大家讲道理。就这样,八路军同志们强忍仇恨,认真执行这次特殊任务。
山东各地的日本侨民,徒步沿铁路线向青岛集中。因铁路被毁,火车不通,只得背着行李,扶老携幼行走。他们白天赶路,夜晚找不到宿营地,只得在野外露宿。这些男女老幼混合的队伍,行动十分缓慢,一些体衰患病的日侨常于途中累倒,成为队伍的负担。经过几天艰苦的步行,终于到达青岛。
辛冠吾根据胶东军区命令,指示八路军执行任务部队,对所有在华日侨俘,不得残杀、迫害及侮辱,要尊重其人格。在适当情形下,给以合理之待遇。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之原则,制定有关遣送日俘归国办法。
日俘遣返时所携带之衣物钱钞,以及日常用品,根据“中国战区日本官兵与日侨遣送归国计划”执行。这项计划从负责指挥、遣送、组织,到日俘日侨登船,所有应遵照的条款,均作了详细规定。
具体工作是:日俘日侨检查登记、卫生检查、缉查战犯、违禁品检查、监查日俘日侨携带钱款限额、行李重量,以及提供行程中的给养、人员护送,等等。
对于日俘日侨登船时携带钱钞及物品,中方作了如下规定:
日俘日侨携款不得超过下列数目:
军官:日币五百元。士兵:日币二百元。侨民:日币一千元。
日俘日侨准许携带的物品为:盥洗具一套、毛毯、棉花被一条、冬季衣服三套、夏季衣服一套、大衣、皮靴、衬衫等。其他随身用品:合理规定之数量,并以自行带走为限。
不准携带的违禁品为:
1炸药、武器弹药、指挥刀或大刀。
2照相机、双眼望远镜、野战望远镜及光学仪器。
3金条或银条、金块或银块、未镶之宝石、艺术物品等。
4股票。
对于潜逃的战犯,一旦发现,立即逮捕,并送交当地八路军暂时扣留,以待送交主管部门审讯。
辛冠吾和父亲奉命和抽调到敌工科所属干部十余人,组成护送小组,负责执行此项工作。这些八路军官兵都是有觉悟的干部,虽然满腔愤怒但都严格服从命令。警戒勤务等工作则由胶东军区直属部队负责。工作主要项目为清点被遣返日军官兵之人数,及其携带之物件。
每天清晨六时,工作就开始了。有时因为处理给养、供给、以及药品等问题,常常工作到深夜。真是精疲力竭,劳累不堪。惟可问心无愧的是,代表八路军执行任务,事关中国国格,他洁身自好,一丝不苟,大公无私,圆满完成任务。使被遣日军部队官兵,个个从心底佩服。虽然已经事过境迁许多年,但在老年时父亲想起这件事,仍使他引以自豪。
遣返日军部队官兵工作开始时,日本军队即派一名年纪二十七八岁的松本大尉,担任与父亲联络和翻译工作。每天从早到晚,跟随在父亲左右。
松本大尉不但能说一点中国话,还是山东口音,他不但会中国语言,还反应敏捷动作机警,非常健谈。工作一两天后,他和父亲搞得颇为熟悉,无所不谈,并且很少掩饰。
一次,谈及日军作战情形,以及对投降之感想。松本大尉对父亲以自己人口吻说:
“我们日军作战精神,极其勇敢,而且长于攻击,绝少防御,所以处处处于主动,可以说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们日本军官,对中国的孙子兵法,很有研究,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实在是至理名言。我们知道,中国的海空军没有力量,真正精锐而有战力的中央军,也不太多。其他如各地方部队,不听中央指挥。所以中日战争开始时,我们预料是在很短时间内就可结束战争,没有想到中国人会长期抗战。至于我们无条件投降,实在是因为受欧洲战局的影响,意、德先后投降,致使美英主力,集中于太平洋,使日军陷于单独作战。海空军遭受很大伤亡损失,以及美国在日本长崎、广岛,投掷原子弹所致。但我们陆军方面,无论是在中国战场,及东南亚各地,并未战败。因此,我们投降,乃是服从天皇旨意,我们陆军,绝不承认失败,更不甘心投降……”
他滔滔不绝,好像意犹未尽。父亲立即截断他的话头说:
“日本根本没有高瞻远瞩的大政治家,更不了解中国。中国的历史,凡属异族入侵中国,结果都是被中国同化或推翻消灭。要知道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到了忍无可忍的最后关头,一定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顾一切地死里求生,亡中图存,拼个你死我活。
“中国人抗战,正是因为和平已经绝望,牺牲到了最后关头,没有任何彷徨瞻顾的余地,只有一拼。你说的所谓‘知己知彼’,只看到表面上的物质力量,没有看到实际上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正如孙子所说的,是‘于九地之下’的。
“至于中国地方部队和中央一盘散沙,当然是事实。但中国有两句话:‘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所以战争开始后,中国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西南北,所有地方部队,特别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都在国家至上,民族至上,胜利至上的要求下,集中了意志,统一了力量,合力抗战。这也是出乎日本军部意料之外的。
“英美主力,移向太平洋作战,这是盟军军事当然应有的行动,何足为怪。关于日军陆军方面,否认失败一节,其他战役不谈,即以中日战争末期的华北八路军的全面攻势,国军的长沙会战、昆仑关之战,以及中国远征军的印缅战区之重大战役,日军无不望风披靡,节节败退,伤亡殆尽,溃不成军。这些事实,不是你们陆军战败的纪录吗? ”。
父亲这番言语,让松本大尉顿时语塞。但细窥他的神情,仍有不服之意。
某天早晨,日军部队到广场集合,父亲和辛冠吾敌工科长商量,要利用这个机会,在和该部队长官西田少佐谈话中,对日本官兵进行教育。
辛冠吾科长对西田少佐谈话,由父亲向日军部队翻译:
“中国是爱好和平的礼义之邦,即使在国力强盛时,也从没有以军事力量,向外发动过侵略战争。中日两国为同文同种兄弟邻邦,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开始蓄意吞并中国满蒙,妄图征服中国。从甲午之战起,至‘七七’事变止,其间制造过多少次的事件?发动过多少次战争?屠杀中国人民,占领中国土地,侵略中国主权,勒索中国赔款,构成两国世世代代、子子孙孙的血海深仇。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你们有如何看法?”
广场上的日本官兵,包括松本大尉,都侧耳倾听。
西田少佐说:
“我们深知,中日两大民族,都具有悠久光荣的历史,确实是兄弟之邦。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日本的基本理想,是希望中国政府和人民,摆脱亲英美的观念和做法,以共存共荣的立场,亲善和平的态度,彻底做到广田三原则的经济提携,通力合作,进入东亚共荣圈,奠定东亚新秩序,使英美白色人种,不再称雄亚洲。我们日本,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只是如此,绝无领土野心,更无并吞的妄想。但是中国朝野上下,不理解日本的诚意和苦衷,不但不能充分合作,反而仇视反抗,所以先后导致了许多误会和军事冲突。这个责任,日本不能完全负责,因此,也绝不可认为是侵略行为……”
他这一番自圆其说的胡言乱语,看日本官兵的表情,都很同意他的说法。
父亲乍听之下,以战败国之俘虏,竟敢出此狂言,真是怒不可遏,当即声色俱厉,斥责西田少佐的狂妄,并指出:“日军在中国各沦陷区,抗日根据地,烧杀奸淫掳掠,这些罪恶滔天的兽行,难道是亲善提携、通力合作应有之行动吗?”
西田少佐无辞以对。父亲本拟将他扣留,报告上级胶东军区政治部。但辛冠吾科长悄悄告诉父亲,如果他个人无犯罪记录,还是加强思想教育,送回日本为妥。
父亲对西田少佐说:
“你如此执迷不悟,中国人民还要把你们安全遣送归国,你有何想法?”
西田少佐说:
“我是日本人,服兵役是我们的义务,我来华作战,系由政府征召而来,与我同来的日本官兵,都是如此。我们投降,是遵奉天皇的意旨,任何人不敢反抗。至于中国人民,确实是世界上伟大民族。当我们听到投降的消息后,无不痛哭流泪,人人自危,深恐生命难保。万万想不到中国人民,以宽大为怀,‘以德报怨’,使我们全体官兵,都能安全回国。这不但是我们在华日军,深感再生之德,即日本全国军民,亦当没齿难忘。”
他并举出大拇指及小手指,表示中国大大的,日本是小小的。
从护送工作开始的第一天起,父亲带领八路军官兵,极为认真地检查。父亲规定日军受检时,根据其部队人数多少,规定散开队形,通常各列距离八步,左右隔间四步。所有官兵的背包,一律摊放于本人前面两步。
检查一开始,就发现很多大大小小照片,除有一些名胜古迹风景片外,还有拍照赤身裸体的中国妇女,还有个别或集体奸淫,及反抗情形等,还有围观取乐日军士兵在狞笑鼓掌,简直令人发指!还有日军以武士刀集体屠杀中国军民,举刀砍杀之惨酷情形,以显示其武士道之精神,中国军民尸横遍地,血肉模糊。这些照片使父亲和八路军官兵热泪盈眶,不忍卒睹。这种兽性暴行,诚属天人共愤。此外还有对中国城镇房舍之焚烧捣毁,部队进入攻占城镇后,耀武扬威之情形,即所谓战利品的各种照片。
发现这些照片后,父亲立刻命令停止检查,集合该部日军讲话:中日战争结束,日本已经投降,从此言归于好,但凡影响两国政府,及民间感情之一切文字、图画、照片,和具有刺激性之所有物件,无论任何理由,任何价值,均应一律彻底销毁,不得携带留存;受检官兵,如有上述物品,必须立即自动交出,放置各队右翼先头地上;如有不遵守者,不能遣送回国。
经父亲以日语宣布后,日军纷纷遵守,除上述各类照片外,另有“武运长久”之太阳旗(小队指挥旗),千人针之布腰带亦多交出。经收集成堆焚毁后,再行检查。此后每次检查时,均照如此处理。
遗憾的是,这许多历史资料和证据没有能够保存下来。
担任联络的松本大尉,每天必须将日本部队的行程,官兵人数等等,向父亲和辛冠吾科长报告,并请示集合及检查之时间地点。因都是日本人,渐渐熟悉,慢慢地放肆起来。某天晚间,他进入父亲住房时,不按礼节,登堂入室,迳直闯入。父亲正伏在办公桌前工作,误以为勤务员进出,不以为意。待发现是松本大尉后,不由得怒从心头起,忘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起身扇了松本一耳光,随即问他为何被打。
松本立正答道:“我知道!”
父亲再问:“服气不服气?”
答曰:“服气!”
自此以后,他对父亲及随同八路军官兵之态度,极为规矩,不敢随便。不过父亲也受到辛冠吾科长的批评。
护送日军部队是沿着胶济铁路走的。由于战时胶济铁路已瘫痪,队伍只能徒步前进。八路军部队走在两侧,让日本人沿铁轨走在中间。日军部队以四路行军纵队,行列整齐,步伐一致,无丝毫谈话及咳嗽声音,也绝无争先恐后之事。
一路上,许多中国老百姓按捺不住,高声喊道:“让日本鬼子偿命!还我亲人!”他们聚集到胶济铁路沿线,要为自己的亲人报仇雪恨。情绪激动的老百姓试图冲破防线,都被八路军部队硬拦了下来。老百姓一边骂,一边哭;八路军战士也跟着哭。父亲向老百姓做说服工作:
“老乡们,我们知道你们的恨,也知道你们的苦。但这些日本兵已经缴枪了……”
许多老百姓默默地退下。望着这些深明大义的父老乡亲,父亲和八路军战士眼含热泪。一些日本兵的眼圈也红了。
护送日本平民的困难更大。他们带着小孩、行李,行走缓慢,距离拉得很长。一见到日本人,老百姓又喊着:“不能让日本人拿走中国的东西!”
一位三十多岁的中国妇女猛地抱走一名日本男孩,男孩的父母惊呆了。一名八路军战士立刻追了上去,好说歹说,妇女将孩子交给了八路军战士,她蹲在地上失声痛哭起来。原来,她年仅3岁的孩子被扫荡的日军杀害了!她这样做,是想让日本人知道丧子之痛啊!当八路军战士将男孩交还给那对日本夫妇后,他们当即双膝跪地,泪流满面……
总之,护送日军回国工作,从始至终,比较顺利。总结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一、中国人民的“以德报怨”的宽大精神,使日军官兵感动。
二、准予携带私人衣物财产。
三、八路军官兵工作认真负责,态度和蔼。
四、遣返战俘计划,详细完善,给养充足。
任务完毕后,由军区司令部,备酒菜一席,饯送日军西田少佐以下的高级军官及松本大尉等,并由军区副司令员吴克华、政治部副主任欧阳文及父亲等作陪。席间除双方举杯,预祝中日两国的永久和平外,日军西田少佐对父亲作为八路军代表尽忠职守的服务精神钦佩,特别向父亲敬酒,一再赞扬,当场将随身携带的手表及军官呢衣料一套,赠送父亲,还向父亲握手。父亲欢欣之情,自是不言而喻。事过四十多年,他仍记忆犹新,恍如昨日之事。
护送任务从8月底开始,到9月结束,先后护送日军战俘、日本侨民1500多人,全部安全到达青岛,登上了轮船。
由于父亲工作成绩显著,八路军胶东军区给小林清记大功一次。由胶东军区许世友司令员亲手颁发。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支持下,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其中抢夺的重点之一就是东北。蒋介石曾说过,国民党的命运在东北。美帝国主义认为国民党的最大危险就是共产党进入东北。
当时的东北,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日军侵华,首先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苏军出兵,第一脚便踏上了东北的土地;蒋介石更是不惜出卖一部分中国的主权也要从苏联手中接收东北。这些事绝非巧合,它们无一不是说明东北的重要性。
毛泽东看得更清楚:东北不仅是个大粮仓,同时也是战略咽喉。那里拥有l30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800余万人口,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工业发达,交通便利。当时东北煤产量占全国的49%,生铁产量占全国的87%,钢材产量则占全国的90%以上。分布在东北的铁路有1.4万余公里,公路10万公里,分别占全中国铁路、公路总长度的一半多。东北沃野千里,可耕面积达3,200多万公顷,其中已耕面积达55%,粮谷年产量达2,000多万吨。
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北靠苏联,东南与朝鲜相邻,西南与冀热辽解放区接连,隔海与山东解放区互望。这里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非常有利于共产党率先控制。共产党如能控制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将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并便于与苏联往来。而一旦东北落入国民党手中,不仅丰富的物产将拱手让与蒋介石,更严重的后果是,南北两处的国民党军队将对地处中原的共产党形成夹击之势,战略上极为不利。
所以,早在1942年,毛泽东就预想在日本战败后,将八路军及新四军集中到东北去,方能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在中共七大会议期间,毛泽东多次说到:今后的问题,要想得到有利条件,就得准备20~30个旅,15~20万人,脱离军区,开到东北去。有了东北,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东北有山区,有平原,进可攻,退可守。东北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又有日本人苦心经营十几年之久的重工业区。共产党控制了东北,就有了兵源充足,物资雄厚的战略后方,也有了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基地。
在这关键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中央做出重大决策:全国战略方针向北发展,向南防御,要迅速,坚决地争取东北,控制东北,保卫华北,华中。为了加强对东北工作的领导,党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从关内抽调十三万军队,两万名干部进入东北。部队到东北后首先进驻广大乡村,中小城市,以建立持久斗争的基地,发动群众,建立政权。
为了贯彻上述决策,1945年8月底,根据延安总部的指示,日本人民解放联盟全体途经东北回国。到了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东北局要求,一部分盟员留下参加接收东北,主要是指导东北的日本难民等工作。日本人民解放联盟胶东支部奉延安解放联盟本部的指示,跟随胶东军区部队渡海北上,去东北参加接收工作,并要求在一九四六年初到达东北本溪市集合。
父亲跟着山东军区政治部萧华主任以及胶东军区的主力部队(后来的东北民主联军四纵,解放军第四十一军),渡海进军东北。
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已被苏联红军击溃,全部缴械投降。但是,东北还有近百万日本侨民和几十万人“满洲开拓团”,分别在满洲铁路,丰满水电站,鞍山制钢所,沈阳兵工厂等重要工业交通部门工作。日本投降,苏联红军占领大部分东北,进军东北的部队和东北人民政府一起接收重要工矿交通企业,组织日本侨民、技术人员恢复生产,参加建设。这也成了日本人民解放联盟的新任务。另外,还有遣送侨民回国等任务。
日本人民解放联盟胶东支部在黄县龙口港乘船出发。渡海有专人负责指挥。出发前,政治部给父亲他们讲渡海要做的准备工作:要求他们脱下军装,换成便衣,把文件、枪支之类留下,打扮成打鱼的老百姓或是到东北投亲的老乡。
大家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原来,八路军先遣人员渡海后,引起美国人和国民党的注意,他们经常派军舰袭扰,截击。渡海指挥部的这些措施,就是为了防止万一。虽然大家不愿意,但这是纪律,也就无条件地服从了。
部队以东北人民自卫军的名义从胶东龙口乘渔船到了东北,参加了接收东北的工作。
但是,等到真交东西的时候,父亲就又舍不得了,文件(主要是笔记)是教育鞭策自己进步的东西,武器是作战、御敌的东西,一旦没有了,就像心里失去了什么,觉得空虚。
更为难过的是,相处了五六年的胶东人民,在生死斗争中结下友情,如今要分别了,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
临行前,胶东支部给胶东全体军民留下了一封发自内心的告别信,表示他们几年来的感激之情。
胶东区党政军民诸同志:我们都是曾经被你们解救出来的日本士兵,是你们告诉了我们战争的本质,指导我们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因此,我们才得到觉醒。回想在五六年的时间中,你们以兄弟的情谊对待我们,并给了我们许多指导和帮助,使我们能够和同志们一起奋斗。我们诚恳感谢你们这种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对于你们的恩情,我们绝不能忘记。在大家的努力之下,日本帝国主义已经投降了,我们现在又接受了新的任务,而不能不向关怀我们的胶东的同志们告别了。在临别的时候,我们宣誓一定要和中国的同志更加亲密地握紧手,为中国,日本的解放事业而努力奋斗!
日本解放联盟胶东支部
(上半部分连载完毕,后续敬请赐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