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ID:gjrwls),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公元1218年,自从中都沦陷后,就暂居空门参禅、避世三年的金国官员耶律楚材,因为善于占卜、精通星相的名气,被成吉思汗征召到身边,正式入仕大蒙古国。

十四年后,公元1232年正月,蒙军围困金汴京,已经在窝阔台大汗身边有点地位、自号中书令的耶律楚材,致书濒临崩溃的金朝廷,要求交出一批官员名士,他的大哥武庙署令耶律辩才和二哥都水监使耶律善才赫然在列。


白釉刻花鸡冠壶。来源/国家博物馆

二月初一,金哀宗完颜守绪特意在隆德殿召见耶律兄弟,希冀他们到了蒙军大营尽力促成和议,耶律辩才、耶律善才痛哭流涕,向皇帝乞求留在汴京不走,哀宗哪里敢答应,赠送金帛催他们出城,临别前,“君臣相视泣下”。

耶律善才并没有奉旨出城,而是投水殉国,哀宗听说后“震惜”不已,追赠他为工部尚书、龙虎卫上将军;耶律辩才奉旨离开汴京,但也没有投奔三弟,而是寓居真定,以遗民终老。

耶律氏三兄弟迥然不同的人生归宿,真实反映出在动荡的金蒙更迭之际、士人们被迫面临的三种命运抉择,深受汉文化熏陶的契丹人自然也无法摆脱这种处境。

历史遗留问题

金明昌七年(1196年,宋宁宗庆元二年),右丞相完颜襄北征塔塔儿,征调克烈部脱斡邻勒汗和乞颜部联盟铁木真汗一起夹攻,三方联军在斡里札河之战大获全胜。

因为此战的功劳,克烈的脱斡邻勒汗被金廷封王,以“王罕”之称闻名史册,小汗铁木真也获得“札兀惕忽里”的官职。而前往草原的册封使,是契丹人耶律阿海。

耶律阿海是桓州人,父祖都在金国做官。因为他能说多种语言,就被派遣出使克烈。在克烈,阿海见到“姿貌异常”的铁木真,认为他不是甘心久居人下之辈,就果断做出人生中最冒险的抉择:跟着胸怀大志的铁木真打天下。

这对新宾主相谈甚欢,耶律阿海详细地向铁木真介绍金廷的内部情况:“不治戎备,俗日侈肆,亡可立待。”在新主公心中种下一颗攻打金廷的种子。

第二年,耶律阿海再次出使克烈部,带着弟弟耶律秃花,抛妻弃子投奔新主,此后,他们兄弟参与了铁木真统一蒙古的征战,与铁木真患难与共,同饮班朱尼河水,成为蒙古征战的勋臣之一。


耶律阿海家族世系简表,猴格制表

耶律阿海身为宗主国的官员,为何要投附尚处于草莽阶段的藩属呢?这固然有他在金廷郁郁不得志的缘故,但主要原因还是历史遗留问题。

自从契丹降将耶律余睹因不堪忍受金廷猜忌企图谋反,事泄被杀后,金廷就彻底撕破了对契丹遗民的怀柔伪装。金廷对契丹人的态度,从最初的安抚拉拢,转变为了以压迫盘剥为主。虽然有以天下圣主自居的海陵王完颜亮的短暂缓冲,但随着金世宗完颜雍祖孙变本加厉地压榨和歧视,契丹遗民反抗频频,形成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也成为女真统治内部始终无法消除的威胁。

所以,当统一高原的铁木真野心暴涨时,部分契丹人的态度还真让金世宗说着了——“异时或有边衅,契丹岂肯与我一心也哉?”果然有不少像耶律阿海兄弟这样的契丹遗民,成为蒙古攻打金的怂恿者和马前卒。

传统印象里,契丹人在蒙金战争中投蒙的多、继续效忠金廷的少,其实这是一种刻板印象,誓死忠金的契丹人其实不在少数。

契丹人在蒙金战争中的政治态度,是可以按他们的居住地理来划分的:

生活在辽河故地或迁入东北等地的、在一定程度上继续维持传统游牧生活方式的契丹人,受到金廷的经济压榨和政治迫害最严重,他们的反金情绪也最强烈。比如耶律阿海兄弟、移剌捏儿等等。

而留居女真统治核心区的契丹人,受到的盘剥相对轻点,加之其与朝廷有密切的政治联系,这部分契丹人对金廷的态度就是支持效忠的,即便后来入仕蒙古也不忍心谴责旧主,比如耶律楚材兄弟。

那么,当大变革时代来临时,从统治阶层沦落为被统治阶层百年的契丹人,都做出什么抉择呢?

不同的抉择

在蒙古铁蹄汹汹南下时,契丹人的动向,可以分为四大类:

①起兵反金谋求独立;

②背金投蒙;

③效忠金廷;

④投宋。

第一类中首倡反金的,是北边千户耶律留哥,他在金崇庆元年(1212年,宋嘉定五年、成吉思汗七年)正月,于隆安举兵,“数月众至十余万”,自称都元帅,遣使蒙古与铁木真结盟。又于次年(1213)三月称王,国号辽,年号元统,即东辽国。

第二类背金投蒙的契丹人,则可以细分为四种:

一是拒不仕金,主动投附蒙古,以移剌捏儿、王珣为代表。

“幼有大志,膂力过人,沉毅多谋略”的霸州人移剌捏儿,一直对金心怀不满,多次拒绝金廷的征召授官,希望能为故国复仇。听说铁木真举兵南下后,认为“为国复仇,此其时也”,遂率亲党百余人归附铁木真,献上灭金十策。铁木真很欣赏他,赐名赛因必阇赤,并封他为霸州元帅。

王珣本姓耶律,祖上避难辽西,遂更从母姓。蒙金战起,河朔大乱,豪强各拥众据地,王珣为护卫家乡也聚兵自保,旬月之间,“招集遗民至十余万”。木华黎经略辽西,王珣主动归附,木华黎任命他为元帅兼领义、川二州事。

二是没有仕金,但被蒙古俘虏了,以及仕金、在沦陷区又被蒙廷征召,以耶律楚材、石抹曷鲁为代表。

耶律楚材家族世代仕金,金宣宗迁都汴京后,丞相完颜承晖留守中都,举荐时任开州同知的楚材担任自己的属官。之后,中都沦陷,承晖殉国,身为小官的楚材既没有追随殉死,也不在开门请降的官员之列,而是在前老师澄公和尚的举荐下,拜高僧万松行秀为师,避世参禅三年,被铁木真征召后,“白麻一旦天边来”,以“治天下匠”自负的楚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当即启程“万里龙庭谒天子”。

和以善占卜闻名的耶律楚材一样,同属技术人才的石抹曷鲁则是个厨子,被俘后留在铁木真身边做御厨,后被拖雷要走,家族就世代成为拖雷系的老奴婢。

三是先仕金,后主动背金降蒙,以耶律阿海、秃花兄弟、石抹也先、石抹明安、石抹孛迭儿等为代表。

石抹也先在元史本传的记载中没有仕金,但比元史更早的石抹也先神道碑中明确记载他先“仕金为译事”,后“迁西北路招讨使慕官,继以军功拜万夫长”。结合史料综合分析可知,石抹也先最初应该是仕金的,后来子孙因在南方为官受理学影响,为粉饰祖先叛主的行为,才改说他家世代不食金禄、日夜图谋复国。


贞佑通宝。来源/国家博物馆

不过,或许正是因为也先在金廷为官,才更清楚金国贵族腐朽无能的本质,在铁木真提兵南下所向披靡时,也先感慨金德已衰,天命在铁木真,“逆天者不祥”,遂主动归降,并出奇计,单骑取金东京,立下大功,拜御史大夫、上将军。

石抹明安也是桓州人,在招讨使纥石烈九斤麾下为将,野狐岭之战前,自恃兵多的九斤,傲慢地让石抹明安去诘问铁木真举兵叛金的理由,明安认为金军不能获胜,见到铁木真就投降了,并在铁木真扫荡云中东西两路后想休兵北归时,劝谏他乘胜用兵,拿下整个华北。

石抹孛迭儿是霸州平曲水寨管民官,木华黎率军到霸州,孛迭儿就不战而降,被木华黎提拔为千户。

四是仕金,抗蒙时兵败,或见蒙军势大而归降,以石抹高奴、石抹丑奴等为代表。

威宁守将石抹高奴,面对蒙军围城,“知不能敌”,就和同僚刘伯林等以城降,被授千户,佩金符。

古北口屯戍千户石抹丑奴,在蒙军南下、主将逃匿的情况下,率军三千力战蒙军,胸口中箭后,遂开关纳降,蒙军得以长驱直入,丑奴充当向导,攻取平、滦、檀、顺、深、冀等州,被铁木真授职檀州军民元帅。

第三类,效忠金廷的契丹人,可以分为在朝和在野:

在朝任职的,以耶律辨才、善才兄弟、移剌蒲阿、移剌众家奴、石抹世绩等为代表。其中移剌蒲阿最为知名,他是哀宗潜邸亲信,备受信任,“军国大计多从决之”,就连女真名将完颜合达都要看移剌蒲阿的脸色说话。还有移剌众家奴,以战功累官河间路招抚使,被赐国姓,封河间公,是封建九公之一。

在野的,则以移剌僧福等为代表。

第四类投奔南宋的(蒙金战争之际),笔者仅发现一例,即邓州节度使移剌瑗,在天兴二年(1233年,宋绍定六年、元太宗五年)四月,汴京降蒙后,举城降宋。

各自的结局

抉择不同,结局自然也不同。

金元之际,契丹人的四种选择中,最令人唏嘘的,就是选择效忠金廷的团体,他们或战死沙场,或为国殉死,最好的结局就是归隐终老。


“石涧敲冰”七弦琴,曾被耶律楚材收藏。来源/国家博物馆

前文所说,耶律楚材的大哥耶律辩才,在蒙金战争初起时,奉命戍守东平,曾被派去蒙军议和,被扣留掳向北边,辩才并没有就此投降,在居庸关时寻找时机“潜谋归国”,因此受到金宣宗的嘉奖。后跟随南渡,任中京兵马副都指挥使,因忤逆权贵,贬为武庙署令。被出仕敌国的三弟耶律楚材索要后,依旧不愿背叛金廷,寓居真定以遗民终老。他的二弟耶律善才对金朝更是坚贞,在三弟索要后,直接投水殉国。

金哀宗最倚重的亲信移剌蒲阿,虽然志大才疏又刚愎自用,在拖雷借道攻金系列攻防战中,身为统帅的他几次拒绝其他将领的正确建议,以至于贻误战机败亡三峰山,但他对金却是忠贞不渝,被蒙军俘虏后拒绝投降,以死殉国,靠气节为自己挽回一点口碑。

安化军节度使移剌古与涅,和蒙军战于密州,他率军拼死力战,脖颈连中流矢,也坚不后退,最终战死沙场。

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讲学士石抹世绩,更是一家三代都死于王事,其父抚州刺史石抹元毅,在和蒙古人作战时“鏖战久之,众寡不敌”殉死。世绩和儿子石抹嵩在大金“病在膏肓间”,仍不忘进“药石之言”,对穷途末路的金哀宗不离不弃,追随他自蒲城至归德、走蔡州,最终随着蔡州城破、父子同殉。

致仕的耶律贞是以侍卫起家,贞祐年间分领关陕军抗击蒙军,在潼关失陷将卒多被俘时,他不愿受辱,拿佩刀自刺后又跳山涧自杀,结果被大树拦住没死,后被亲兵营救。金宣宗听说后,“驰遣”太医前往拯救重伤的耶律贞,并连续为其升职到静难军节度使。他以老病求退留居洛阳。金天兴元年(1232年,宋绍定五年、元太宗四年)三月二十七,洛阳被蒙军攻破,耶律楚材在乱兵中救下他,请他北渡黄河臣服蒙古,耶律贞以“世受国恩”拒绝,“不食七日而死”。

以山东西路按察转运使致仕的移剌僧福,危急之时也没有见风使舵投附蒙古,而是奋然上书献策,请宣宗与宋人讲和,抚定河朔山东,养兵蓄锐,取消军中的监战官等等,真可谓一片忠心昭日月。

还有虎贲都尉移剌买奴也为国献策,请朝廷赦免五朵山反贼鱼张二等人死罪,让他们有机会为国效力。除此之外,还有息州军帅石抹九柱、镇南军节度使石抹仲温等等,在蒙强金弱的局势下,依旧坚持奉金正朔,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

后人站在上帝视角,知道金亡蒙胜的结局,看待这个团体可能会觉得他们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但他们恪守儒家忠君理念,殉国成仁,也是儒家舍生取义观念的实践,后人也应对乱世中不同的人生选择,有一定的同情和包容。

在四种选择中,最后悔不迭的,莫过于投奔南宋的移剌瑗。

移剌瑗本名粘合,世袭契丹猛安,累功邓州节度使兼行枢密院事,他的弟弟右宣徽提点近侍局移剌粘古,是哀宗亲信之一。汴京失陷两宫北迁,粘古曾想挟持哀宗投奔哥哥未果,哀宗命白华召邓军勤王。移剌瑗认为大金没希望了,就和白华向宋将孟珙(gǒng)请降。

孟珙率军入邓,亲为移剌瑗更易衣冠,以宾礼相见。等移剌瑗入宋后,被更改姓名称归正人刘介,并让他以将校礼谒见制置使赵范,移剌瑗认为自己没得到应得礼遇,不由悔恨自己的选择,于次年三月“疽发背死”。

而要说混得比较威风的契丹人,还得数选择了蒙古的几位,比如成吉思汗时代的耶律阿海兄弟和石抹明安。

耶律阿海、耶律秃花是最早归附铁木真的契丹人,石抹明安是野狐岭之战时归降,三人最受铁木真信任,因功被拜为太师、太傅、太保,“每宴享,必赐坐”。


成吉思汗像。来源/国家博物馆

阿海追随铁木真西征,长期担任撒马耳干(寻斯干城)的行政长官,并薨于位,他的儿子绵思哥继承太师之职,并继续监管撒马耳干,后来请求返回中土,被改任中都路也可达鲁花赤,由子孙袭职。

秃花被拜太傅,总领也可那颜,是留驻中原仅次于木华黎的二号人物:

“管辖着十个千户的全部女真军,由他自行指派千户长,然后进行报告。如今他的好几个儿子都在合罕处,他们受人尊敬,依旧管辖着自己的军队。”(拉施特误将秃花的民族记作女真了)

他的子孙从朱哥到百家奴,都袭太傅、总领也可那颜称号。

两家的太师、太傅称号,到李璮之乱、忽必烈削弱世侯权力时,才均被剥夺,总领汉军的最高长官,也被降为普通万户。

石抹明安被拜太保,出任中都最高行政长官,在燕京一带威权很重,掌握生杀予夺大权,耶律楚材就是被明安举荐的。其长子咸得不袭职后,“尤贪暴,杀人盈市”,《蒙鞑备录》称其为“大葛(哥)相公”。

明安家的专权妄为、骄横跋扈,成为拖雷监国时期整治世侯的打击对象,拖雷派蒙古亲贵塔察儿,由必阇赤(书记官)耶律楚材协助,“往穷治之,杀十有六人”。咸得不也被削职,由弟弟忽笃华袭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兼蒙古汉军兵马都元帅,他家没等到李璮之乱,就一蹶不振失去记载。

参考文献:

脱脱《金史》《宋史》

宋濂《元史》

柯劭忞《新元史》

拉施特《史集》

苏天爵《元文类》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

元好问《遗山集》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