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展的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

上观新闻: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上海在这方面要当好龙头,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教育之于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您曾在基础教育一线工作多年,如今又专注于科技教育工作。对如何走出属于上海教育的“全球科创中心”之路,您有何建议?

倪闽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思考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当前的时代背景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如果说,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逻辑是模仿、追赶,那么,时至今日,这个逻辑已经变成了“创新驱动”。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必须依靠自己的原创来推动的阶段。

站在教育的角度来看,当我们要模仿、追赶具有先发优势的发达国家时,教育的逻辑一定是挑选出那些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强的孩子,甚至优中选优。与此相配合,整个高考的底层逻辑也是把分数最高的孩子选出来,送往最好的学校深造。

这条逻辑和我们国家之前的发展逻辑是相适应的,至少支撑了我们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但当我们的发展逻辑发生变化、希望以创新驱动发展时,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如果只是培养会学习、会模仿、会考试的孩子,他们往往不怎么创新,且几乎不具备创新的能力和潜质。这可怎么办?谁来创新?靠什么创新?

上观新闻:当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以及人才的培养方式,也要随之调整、改变。

倪闽景:没错。创新是什么?创新就好比自然世界里隐藏了很多秘密,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与发现。对广博世界的探索与发现,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简单学习、模仿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创新不怕愚蠢就怕相同

上观新闻:那么,创新又是如何实现的?

倪闽景:创新有三种主要途径。第一条途径是新思想。新思想的出现需要不断有人提出前人从未有过的创见。而这一类创见的涌现,遵从人类大脑的基本工作机理——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当一个前人从未有过的主意从某个或某些个头脑里突然冒出,仔细想来又觉得它“挺经得起推敲”,它就成了新思想。门捷列夫在做梦时“撞见”了元素周期表的想法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他此前一直在琢磨此事,日思夜想,结果突然就在睡梦中把某个念头、某条思路给走通了。新思想就此诞生。

第二条途径是新发现。自然界有其规律,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会呈现出新现象,并偶尔被发现——行动会带来意外,从而实现新发现。这就好比你在海边走,看到很多鹅卵石,你走过去把它们一颗颗地翻开看,突然发现一块鹅卵石下面藏了一只虾。也就是说,只有当你主动地去打开、去进入这个外部世界,它才会向你呈现出别样的风景。

在本质上,大量新发现的涌现原本和科学家没什么关系。但是,因为有了这些新发现,让这些人成了科学家。

第三条途径叫新组合。技术发展的特点是组合式的,把两个不同的东西或功能恰如其分地组合在一起,就能诞生新的发明。手机就是各种功能的组合与集成。当然,每一次组合都需要无数次尝试,有的尝试可能“没用”,有的可能就“有用”了。

发现磷元素的布朗特是一个商人,不是科学家。他偶然发现了磷元素。天王星的发现者赫歇尔是一位音乐家。他没事干时做了一个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爱因斯坦4岁才会说话,有人因此说他是傻瓜。但他在26岁时“奇迹般地”写了5篇重要论文。即便在这5篇论文横空出世之后,爱因斯坦仍然还只是个普通的公务员,并不是科学家。

可见,在客观上,创新源于多样化的大脑与行动。创新不怕愚蠢,就怕相同。只存在还没有拔尖创新的人才,不存在没有拔尖创新能力的人。要想让更多创新萌发与涌现,第一要依靠所有人,第二要鼓励积极的创见、行动与实践,第三要尊重并崇尚多样化。

在我的心目中,能够让所有人都得到较好的培养、鼓励行动与实践、尊重并且崇尚人才成长多样化的教育,就是我们国家在这个时代最迫切需要的教育。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创新的可能与潜质,应该是我们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与转型的大方向。

鼓励学生发现自己、成为自己

上观新闻:教育事业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了大方向之后,接下来该如何具体地落地?想实现“相信每个孩子”“成就每个孩子”的教育愿景,需要优先做好哪些关键环节?

倪闽景:理解国家发展的逻辑之变是基础,此后推出的教育政策都需要体现逻辑上的一致性。

如果我们的教育在理念上鼓励创新,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评价却没有按照这个底层逻辑去调整,就会产生一系列反差和冲突。这是我们当前必须努力改变的一个现实。

说到需要优先做好的关键环节,我认为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

第一要改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大大降低要求,让所有人都能学得会,但上不封顶。

第二要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多样化。让每一个课堂都成为教育创新的实验室,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点燃孩子梦想的魔法师。

多样化的好处是让缺点与错误也能成为资源与优势。按照多样化的特点,允许教师试错应成为课堂教学必然的组成部分。办学不是什么都要追求最好。教师水平不高或者很差也会带来多样化。如果这一点都能被接受,我们整个教育生态就会面貌一新。错误或者缺点,不仅是多样化的好处,更能够成为资源与优势。

我在一线做老师时有个特点,哪怕是同一节课的内容,都要想几个不同的教案,到不同的班级,教法可以完全不同。有时候我甚至不上课,让学生来主讲,体验当小老师的乐趣。按照我这个方法去做,每天寻找新的可能性,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创新,两年之内一定可以成为上海最好的老师。

第三要改考试和招生。招生考试改革要基于“基础知识+综合素质”方向推进。鼓励学生发现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追求高分和名校。学校要通过方方面面的工作抓好学生的基本素养,在帮助他们打好人生基础的同时鼓励人各其美、美美与共。

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和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到底有什么共性特点?

结果发现,共性特点至少可以包括自主、专注、坚韧

自主强调的是有行动力,想到了就做。

专注指的是对某个领域有深厚的兴趣。

坚韧说的是碰到困难不放弃。

仔细一想,如果我们当前的教育也以培养具有这些核心特点的人为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这已然是一种巨大的成功。

当我想通了这一点,我认为,我们所谓的选拔、考试就应该挑选自主、专注、坚韧的孩子,而不是挑选考高分的孩子。而且,我们应该深信,只要一个孩子自主、专注、坚韧,并把这些品质用到自己喜爱、感兴趣的领域,假以时日,他在任何一个行业、岗位都可以有所作为。即便他没考上大学,他术业有专攻,去做了一个厨师,也会在专业上扎下深根、收获满满。

而当我们的基础教育,我们的整个招生、评价系统都往这个方向走,不仅教育的逻辑之链和国家发展的逻辑之链保持了一致,实现“相信每个孩子”“成就每个孩子”的教育愿景也将指日可待。

上观新闻:首先要把教育的逻辑理顺,然后希望社会各界更多的人来认同时代之变、教育逻辑之变。

倪闽景:大家要大致明白这个逻辑为何如此。说白了,哪怕高考不改、考试不改,如果可以理解背后的道理,也就不会随波逐流,被不必要的焦虑裹挟。

我遇到过想研究人的性格与掌纹之间的关系并把这项研究付诸实施的孩子;遇到过家里养了很多毒蛇整天研究、不好好学习的孩子;遇到过因为喜欢地铁,利用周末走遍了全上海所有地铁站的孩子。

这些孩子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是我们的教育应该追求的。而这样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很有成就,哪怕没有考上好大学,也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有所建树。关键是我们要把如此多样化的人挑出来,让他们在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特点。

有了这样的导向,我们的家长们也就大可放心地助力孩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喜欢什么就钻研什么,学业上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就好。毕竟,世界上可以研究、需要钻研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寻找不一样的孩子赋能不一样的孩子

上观新闻:前两年您离开教育岗位,来到上海科技馆担任馆长。工作环境的变化有没有带给您一些不曾有过的视野与收获?

倪闽景:其实我在市教委工作时就分管科普、科技这块,也是上海科技馆此番升级改造的首席专家之一。但真正来到科技馆工作以后,体会还是有所不同,让我对校外教育的特点理解得更深了。

比如,来到科技馆工作以后,我发现有的学校经常来科技馆,有的从来没有来过。有的校长对科技馆很熟,有的一无所知。这让我对校内校外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之间的关系思考得更多了。

相对而言,校内教育的特点是比较规范、内容精挑细选、授课时间有限,但具体到科学知识的传授,其内容往往远远落后于真实的科技发展。等到教材编好了,科技早已往前跑了一程。

而科技馆这样的专业校外教育内容提供者,可阐释的内容几乎是无限的,在服务时间上也相对比较自由,恰恰可以也应该擅长把最新的科技成果,通过报告、临展等多样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孩子们在教室里发呆可能不行,在科技馆的恐龙面前,哪怕是发2小时呆也没问题。

由此来看,校外教育可以在助力孩子们打开视野、形成多样的兴趣、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此外,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中小学校需要科普教育资源,但不一定知道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得专业支持。我们走访了很多科学家,发现他们非常愿意参与科普工作,却不知道怎么参与、找谁合作。我们科技馆恰恰可以更多地发挥类似枢纽平台的作用,将“需求”与“供给”对接、打通。

原来科技馆的主要定位是科普,现在我们可以朝着科学教育的定位转向。如果说科普的特点是让你知道现在的科技,让你现在生活得更好,那么,科学教育的特点是让你知道自己对于哪些还不知道——打开未来的可能性,让未来变得更好。

最近,我们科技馆也在打造校外教育意义上的拔尖创新人才重点实验室。我们会发起一些游学项目,挑选那些可以说出自己的志趣、和别人有所不同的孩子,前往一系列有趣的目的地展开探索。针对现在孩子普遍缺乏动手机会,我们会设计一些实验性的比赛,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动手机会。举办培养、锻炼批判性思维的辩论赛,也是我们希望去尝试的。

寻找不一样的孩子、赋能不一样的孩子、成就不一样的孩子,将是我们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取向。

【人物小传】


倪闽景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科协兼职副主席,上海科技馆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荣获上海市园丁奖,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要想让更多创新萌发与涌现,第一要依靠所有人,第二要鼓励积极的创见、行动与实践,第三要尊重并崇尚多样化

栏目主编:龚丹韵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柳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