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习宣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系统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推动解决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是当前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精锐科研力量,围绕《纲要》核心内容,在纸媒、电视、网络等平台开展阐释研究,助力《纲要》落地生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现摘取部分优秀成果,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本期节目邀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比较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秦琳

解读《纲要》第十部分:

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教育对外开放

育见新闻:《纲要》第10部分,名为“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我们该如何衡量这样的“全球影响力”呢?

秦琳:全球影响力主要体现在我们能否吸引并集聚全球顶尖人才,同时培养这些人才。此外,我国应成为全球性知识创新、教育交流、学术研讨及科研协作的中心与枢纽。同时,我们也应在全球教育治理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更有效地参与全球教育议程的设定、规则的制定,并提供更多优质的国际教育公共产品。这样的国际影响力,需要我们逐步去培养、提升并显现。这确实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也需要我们锚定2035年这一目标,进行长远的规划与布局。

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加强对出国留学人员的教育引导和服务管理。改革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体制机制,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完善来华留学入学考试考核。鼓励支持选拔优秀人才到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研修,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实施国际暑期学校等项目。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国际合作机制,深耕鲁班工坊等品牌。支持更多国家开展中文教学。

育见新闻:《纲要》第36条聚焦于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我们常常谈论教育的“引进来”与“走出去”,在未来的十年里,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策略会发生变化吗?我们该用何种标准来衡量其成效呢?

秦琳:展望未来,我们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需要站在更高的视角,发挥更大的作用。

首先是“引进来”,我们应聚焦于国家需求和质量内涵这两个核心要素。换言之,我们要以我为主,针对国家急需、紧缺的领域,引进国际一流的优质教育和科研资源以及人才。

其次是“走出去”,我认为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布局和规划,另一方面也要稳步推进。结合《纲要》的内容,我们首先要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在海外的办学能力,依托我们的优势特色学科,让高校不仅走出去,更能在海外站稳脚跟,并办出有质量和品牌的教育。

此外,我们要深耕像“鲁班工坊”这样的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与产业和企业的国际化更紧密地结合。

再者,我们要继续扩大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为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援助

最后,我们要把握数字教育的发展契机,系统地推动包括数字教育基础设施、平台资源、产品和服务等在内的全方位数字教育出海。这些标准,将是我们衡量“引进来”与“走出去”成效的重要参考。

加强“留学中国”品牌

和能力建设

育见新闻:《纲要》第36条中提出,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留学中国”这一品牌,并努力提升其影响力呢?

秦琳:关于“留学中国”这一品牌的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明确,打造教育的国家品牌、提升相关能力建设以及加强对外传播,都是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擦亮“留学中国”这一品牌,我们需要在教育质量和内涵上下功夫。例如,我们可以更好地吸引全球优秀的留学资源,提升来华留学生的生源质量。在培养环节,我们需要从招生、培养、考核到出口的各个环节都加强质量监控。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提高对来华留学各层次学生入学学术水平的考核和筛选标准。同时,结合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为留学生群体打造适合他们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此外,我们还需要在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提升要求,以确保“留学中国”品牌的教育质量。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留学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全球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大科学装置、主持重大国际科研项目,推动建设高水平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高质量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开放科学国际合作。

育见新闻:《纲要》第37条提到,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大科学装置、主持重大国际科研项目。这里用到的是“发起和参与”,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近些年的实力更强了,未来的实力还会进一步增强呢?作为发起者或引领者,我们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秦琳: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支持和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国际大科学和大工程合作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给出了明确的方向指引、具体的方法指导,以及有力的保障措施。这几年,我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参与国际高层次大科学合作方面的步伐在加快,逐渐从过去的参与者转变为现在的发起者和引领者。这就是我们今天底气的来源。

此外,通过发起和引领国际范围的大科学合作,一方面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影响力,通过国际合作来支撑我们的科技自立自强。同时,因为这些大科学主题领域往往面对的是人类的共同挑战,面向人类的知识前沿和可持续发展等,所以引领、参与和发起这样的科研合作,也有助于我们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做出更多贡献。

高质量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

育见新闻:《纲要》第37条还提到,高质量推进国际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应该如何理解呢?

秦琳:国际产学研合作,意味着我们需要在国际合作中更有效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从而真正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2024年我国主办的世界产学研合作会议上,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包括许多发达国家的代表,都一致表示开展和参与国际产学研合作对于促进师生交流、科研国际合作,以及推动科研服务和社会服务产业,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他们都表示未来将持续推进和参与此类合作。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世界的一个趋势,也是各界的共同诉求和呼声。

至于“积极参与开放科学国际合作”,这表示我们要更开放地参与到国际科学研究中,与全球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共享资源、数据和成果。这种开放和共享的态度,有助于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积极参与开放科学国际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化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建立教育创新合作网络,支持国际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研究所建设发展。

育见新闻:《纲要》第38条中提到,深化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建立教育创新合作网络。在您看来,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精力在全球教育治理上?中国在此过程中承担的角色是什么?

秦琳:全球治理对于各国践行多边主义、共同应对人类挑战、增进人类福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育是全球治理中至关重要的领域之一。实际上,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都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例如,如何更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如何应对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如何实现国际间教育资格的互认。此外,当面对重大挑战时,如何增强教育系统的韧性也是一个共同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国际合作来推动和解决。

近年来,中国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角色发生了显著变化,从过去的跟随者转变为参与者,再到如今的设计者和贡献者。我们深度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的一系列教育合作,例如2030年教育议程的设定。同时,中国在教育脱贫、扫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为我们更好地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中国不仅能够分享自身的经验和成果,还能从国际合作中学习和借鉴先进做法,从而进一步提升国内教育水平。同时,中国也承担着推动全球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创新、加强教育合作网络建设的重要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支持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

建设发展

育见新闻:《纲要》第38条提到,支持国际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研究所建设发展。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欧美之外设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一类机构。我们该如何充分利用该研究所呢?

秦琳:作为教科文组织在欧美国家之外的首个一类机构,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为我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特别是在STEM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极为宝贵的平台。通过这个多边合作平台,我们能够更直接地学习、吸收和借鉴国际上STEM教育以及科学工程教育领域的最新理念和实践成果。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过去数十年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具有特色的科学工程人才培养经验。这些经验为我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落户中国,也是希望能够更好地从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发掘这些宝贵经验和智慧。

未来,我们将利用这个平台,不仅服务于我国的教育发展,更将支持和助力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进步。我们希望通过分享和交流,共同应对科技变革带来的挑战,培养更多面向未来的科技和技能人才,为全球教育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学术期刊 系列指数和报告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支持国内高校设立教育类国际组织、学术联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系列指数和报告。设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国际教育合作区。实施中国教育品牌培育计划。

育见新闻:我们的使命是立足中国,服务世界,面向未来。《纲要》38条中,特别提到了支持国内高校设立教育类国际组织、学术联盟,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系列指数和报告。这一点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您怎么理解这一举措呢?

秦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系列指数和报告,是我们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和学术合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我国在教育和学术领域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抓手。这些工具和载体不仅能够展示我国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成果,还能够引领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出发,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着力建设、发展和培育自己的一流学术期刊平台,发起国际学术组织,并研制和发布能够体现我国教育理念、引领未来教育发展的指数排名和研究报告。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国际教育科研合作,拓展合作平台和工具,并不断增强我国对外进行教育国际传播的能力。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在这一方向上做出了努力和探索。例如,一些高校已经发起和扩大了国际性的联盟组织,并着力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学术期刊和平台。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我国教育的实力和影响力,也为全球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我们将继续支持国内高校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共同推动我国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为全球教育进步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方案。

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

国际交流的重要性

育见新闻:到2035年我们计划建成教育强国。您能畅想一下那个时候中国教育的国际交流是什么模样吗?

秦琳:展望2035年,随着我们建成教育强国,中国教育的国际朋友圈将会更广、更大,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与我们展开深入的教育合作。

在那个时候,教育的开放和交流将成为常态,我们的教育贡献度将越来越高。中国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以及教育实践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引领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

同时,随着我们在国际教育舞台上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中国将成为全球教育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我们的教育交流合作将不仅支撑我们建成教育强国,更将为世界教育的发展和人类共同的未来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到2035年,中国的教育国际交流将呈现出更加开放、多元、包容和引领的态势,为全球教育的繁荣与进步贡献力量。

来源|育见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