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企业所感 减少政策“温差”
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版方案进一步完善“媒体观察员”机制
蛇年首个工作日,上海“新春第一会”如期召开,备受市场瞩目的《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也正式亮相。这已经是上海连续第八年,在新春开篇即吹响优化营商环境的号角。
观察上海这些年在营商环境上的久久为功,有许多视角。其中,媒体观察是上海建设高质量营商环境过程中独特的一扇窗口。
去年5月21日,上海特地启动了营商环境“媒体观察员”共建机制,以便更好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作用。首批“媒体观察员”由来自驻沪央媒、市级媒体和16个区级媒体的一线记者组成,共约50人。
9个月时间里,“媒体观察员”既是政策的“宣讲员”,全方位宣传解读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减少企业感受的“温差”,更是企业诉求的“采集员”,营商优化的“助力员”。
去年,一家包子店在市区办理店招的过程中,因为审批“网来网去”,导致受制于客观条件所设计出的店招方案迟迟得不到通过,影响了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观察员报道后,属地街道立即拿出改进措施,并且找到改善工作中的问题的方案,那就是要“与经营者面对面交流”。
新公司法实施后,一些区的政务服务中心业务量暴增,企业办事遭遇“线上约不到号、线下抢不到号”的窘境。又是在媒体观察员报道后,相关区立即改进,压缩工作人员的休息时间,将受理量翻倍,开足马力服务企业。
利用媒体的触角,广泛地在中小企业中征求意见建议,并对基层反映的具体问题,予以迅疾的响应和纠错。人们通过这些报道看到,上海在为企服务中,追求的是更鲜明的“问题意识”“用户意识”和“效果导向”。事实上,高度重视企业的诉求,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的“急难愁盼”,减少企业感受与政策间的“温差”,是上海提升营商环境一以贯之的“切入点”。
在新一版的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中,“市场准入”“外籍人员”服务等多个条目中,均出现了“着力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开展问题全面排查”等表述,一些条目中甚至将具体问题写入其中。不难看出,新一版的方案坚持以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突出“老大难”问题的攻坚突破,力求让企业看得见、摸得着。
新一版的行动方案中,人们不仅看到了一项项具体的任务举措,更看到了上海进一步倾听企业声音、收集企业诉求、找准企业难处的诚意:“媒体观察员”机制不仅得到了保留,还将进一步完善,新一年媒体“啄木鸟”还将继续发挥作用;随申办企业云App“12345专区”将设立“诉求提交”功能,为企业诉求开通了“直通车”;依托第三方机构对重点任务事项,开展实施效果跟踪评价和企业感受度评价“晾晒”,促进改革举措不断优化;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等各类政企沟通机制将进一步发挥作用……
用更坚定的决心、更务实的作风和更有力的举措,让企业更有获得感,让营商环境更有温度,这才是上海提升营商环境的核心“发力点”,也是最大的秘诀。(记者 王志彦 毛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