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肝期其实就是肝胰腺的快速发育成熟期。
肝胰腺在对虾中就是辅助消化器官,故转肝后虾摄食会增多,虾摄食饵料转换期,肝负担可能加重,这个时期称为“转肝期”。
在此应特别注意的是在虾苗上料台这段时间,时长大约5—7天;另外一次在80—100支这段时间。
这期间是对虾完善肝胰腺功能的时期,肝胰腺负荷加重易发病(萎缩、发红、发白、肿大、坏死等)。所以转肝期的养护至关重要。
具体变化
从投放虾苗开始,苗期蜕壳频繁,随着虾苗蜕壳成长,肝脏也随着机体的增长而逐渐生长转变和完善:
1~2cm虾苗:虾苗从虾苗场进入养殖场后,整个外环境,饵料营养构成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养殖场虾苗的肝脏颜色与虾苗场的肝脏颜色有一定的差异。
用肉眼观察,虾苗场的苗肝脏颜色偏黑,而投放到养殖场后,肝脏颜色偏棕黄色,肝组织不饱满,轮廓相对清晰,无白膜或很模糊。
2~3cm虾苗:肝脏颜色呈棕色,肝组织饱满,轮廓及肝斑纹清晰,白膜可见。
3~5cm虾苗:肝脏颜色呈棕褐色,肝组织很饱满,轮廓及肝斑纹清晰,白膜明显位于棕褐色下方。
虾苗从规格投放(约0.8cm)至5cm,肝脏随着机体的增长而逐渐生长转变以至完善的过程成为对虾转肝期。
几个误区
转肝期不是喂服维生素就能安全度过的,另外,维生素也不是喂服的越多越好,大量的难易吸收的维生素对肝胰脏是一种代谢负担。
中药也不全是对肝胰脏有好处的,比如:中药中的黄柏对肝脏也稍微有些损伤。
抗生素类对肝脏造成的负担最大。
转肝期可以少喂料,但是不能停料,长期的饥饿状态容易造成肝胰脏功能性损伤。(可以适当性的停料,但不能长期停料)。
影响因素
池塘环境:水质、底质恶化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如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甲烷、重金属等)直接损害对虾的肝脏。
有降低肝脏的防御能力,从而引发各种病害。
肝脏所需营养成分不足:比如脂肪、蛋白质,糖类,维生素等营养不足或失衡会影响肝脏的正常生长和发挥功能,细胞正常代谢受阻,肝脏容易发生病变。
滥用化学药品:抗生素、消毒药和杀虫药,都会直接损害肝脏。
病菌和病毒:病菌、病毒对肝脏乃至整个机体的毒害是毁灭性,比如:白斑病,黄头病,桃拉病,荧光弧菌病,副溶血性弧菌病等。
管理措施
水质调控:定期使用生物产品调水稳水,底改产品改良底质,可创造转肝期的优良水质底质环境,消除苗期环境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力,为健康转肝奠定环境基础。
菌藻的平衡控制:抑制藻类的暴发式繁殖,同时加强有益菌的分解能力,分解易腐败物质,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
内服药物:虾的转肝期通常指由摄食天然饵料变成摄食人工饲料的过程,因食性改变,肝脏负担加剧,而此时肝脏同时又在快速的生长发育过程中。
内服保肝药有较好的效果,但开料后对虾摄食量依然很小。
在加强改良池塘环境的前提下,适当外泼刺激性小、容易被白虾吸收的保肝药物,对促进转肝效果明显。
此阶段肝脏标志变化为形成明显的白色包膜,脏脏功能逐渐趋于完善。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18749803326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