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第一天上班,丰田正式官宣:决定在上海市金山区成立LEXUS雷克萨斯纯电动汽车及电池的研发·生产公司。
随着丰田的官宣,雷克萨斯国产化正式靴子落地。
国产化并转型新能源势在必行
这是日本汽车品牌首次打破传统“合资”框架,直接以全资形式布局中国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丰田也成了继特斯拉之后,第二家在中国采用独资模式的外资车企。
按照丰田的说法,新公司为独资公司,将依托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先进成熟的产业链基础、物流网络、人才体系及市场规模,研发LEXUS雷克萨斯品牌纯电动车型,计划于2027年投产。
另外丰田还强调,追求环境友好的同时,还将在新工厂投入划时代的革新性生产技术,努力打造不同以往的生产一线应用场景。
相关报道称,新工厂初期规划年产能10万辆,首期新增约1000个工作岗位,并计划实现95%以上本土零部件使用率。产品除供应中国市场外,未来还可能返销日本及其他海外市场。
不难看出,在坚持了20年进口模式后,雷克萨斯也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下,开始做出改变,通过彻底地电气化转型,直面中国市场的价格与供应链挑战。
数据显示,2024年,雷克萨斯全球销量再创新高,达到851,214辆,同比增长3.3%。
然而在中国市场,2024年雷克萨斯销量仅为181,906辆,同比增长0.3%。远低于2021年22.7万辆的峰值。
另外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这个数据还是在雷克萨斯进行了大幅度的优惠促销的背景下取得的,说白了就是通过降价优惠等手段维持住了销量。而伴随着大幅度的优惠促销,雷克萨斯品牌的高端形象也正在被逐渐弱化。
从产品到品牌,雷克萨斯都正在中国市场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雷克萨斯选择在此时国产化并转型新能源更像是势在必行。
落户上海复制特斯拉的成功?
在中国,丰田早已经和广汽、一汽有着长期合作的经验,但是最终雷克萨斯新公司及工厂选择建在上海,而不是广州、天津或者长春等地。不排除特斯拉在上海取得成功的引导效应,当然还有上海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以及整个长三角地区新能源产业集群的优势。
上海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直观地反映在当地的新能源汽车产销上。数据显示,2024 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22.46万辆,推广新能源汽车27.83万辆,历年累计推广164.5万辆,推广规模居全球城市第一。
2018年,特斯拉与上海市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签署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这一历史性的合作标志着特斯拉正式进军中国市场。
仅仅3个月后,特斯拉便成功摘得上海临港装备产业区Q01-05地块的工业用地。随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迅速开工建设,并在2019年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当年上市,刷新了行业纪录。
临港超级工厂投产后,特斯拉产销量便屡次突破历史峰值。
2024年5月23日,特斯拉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破土开工,12月27日顺利竣工,将于2025年一季度投产,从开工到竣工全程仅耗时7个月,再次刷新“上海速度”。
特斯拉在上海的成功,无疑为其他车企做出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特斯拉还促进了上海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围绕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大批上下游企业在临港地区集聚发展,形成了从零部件研发生产、整车制造到销售服务、售后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
雷克萨斯落户毗邻浙江的金山区,除了可以利用上海的产业链条,还可以能够充分利用浙江在制造业供应链、人才资源,市场消费潜力等方面的优势,甚至可以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地区。
2024年6月,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不仅汇聚了三省一市的整车制造资源,更囊括了电池、电机、车联网等各个细分环节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例如上海的宁德时代电池模组生产基地、合肥的阳光电源与国轩高科电池生产基地都是其中的代表。
背靠丰富的产业资源,雷克萨斯可以快速获取先进的电动化技术和优质的零部件资源,从而加速其电动车型的研发和生产。
国产化的雷克萨斯必将大幅降低制造成本,使其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吸引消费者。同时,更短的产品交付周期,也可以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的购车体验。
综合看,选择让雷克萨斯落户上海,丰田的选择无疑是非常聪明的,外界对于雷克萨斯国产化的未来普遍看好!
但是,国产化并非万能药。即使实现了国产化,雷克萨斯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保持品牌调性,如何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满足中国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都是雷克萨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