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面对2025年可能更卷的汽车市场,中国车企又该如何出招?或许可以从刚刚过去的2024年总结出一些经验。


2024年,对自主车企而言是危机与挑战并存的一年。一方面,中国连续两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的一年,全世界正在刮起一场属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风潮;另一方面,大势利好的环境下,自主车企之间的竞争也在加剧。

面对如此大环境,各家的不同应对手段导致的结果直接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以史为鉴,方知新替。如何更好地应对2025年更严峻的形势,2024年那些成功的车企又有哪些规律和启示可供参考?

去年最容易在车界火出圈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出乎意料的定价策略博关注;另一种则是用突破以往形态的设计语言吸引眼球。第一种竞争方式很好理解,定价策略就是车企技术、诚意的直接映射;而后者也有迹可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颜值自古非小事。

当下的中国汽车市场百舸争流,一众车型却经常出现“撞脸”。如何从众多外观相似的对手中突围出来,形成自己差异化的IP,让用户记住你,就成为中国车企苦寻破解之道的难题。

我们特意挑选了几家有代表性的车企,围绕产品、技术、设计等维度,回顾一下它们2024年的动作,从中寻找未来市场的密码。所选车企中,既有新势力,也有转型成功的传统车企;既有小有所成的企业,也有不被看好的企业,解题思路可以说各有各的道。

理想

“明白人”敢断舍离 快速调整

设计创新有心 但根基尚浅

如果说车市只有两家新势力真正做到了教育市场,一家名为特斯拉,另一家则是理想。前者是具备颠覆意义的开拓者参数图片),而后者则是摆对位置的“明白人”。

用很火的一个词来形容2024的理想汽车,那便是“断舍离”。

前期快速成长,迅速实现盈利,成为圈内广泛被看好的新势力,理想仅用时数年,但往往站得越高,可能看得更远,也可以摔得越惨。成长过于顺风顺水的时候,往往后者的机率更大,理想MEGA成为理想汽车的转折点便是如此。

MEGA之前的理想可以说是风光无限,靠着创始人在车圈摸爬滚打几十年的精准洞察,打造出了一款款与家庭用户需求堪称绝配的产品,轻松拿捏市场。


本以为可以靠着此前成功的产品定义和已小成的品牌口碑,满怀信心朝着纯电市场和更高端的市场进军,但无奈过于相信高端家庭市场对于纯电MPV的信任度。理想MEGA毫无疑问是款具备颠覆意义的产品,只是过于超前,以至于罔顾电池材料进化的客观规律,忽略补能设施的现状。

不光是产品层面,设计层面,MEGA亦是理想汽车的重要转折点,从理想L系列突然跳跃式进化到形态闻所未闻的MEGA,不论美丑,理想MEGA受到非议几乎是一种必然。纵观整个汽车形态进化史,所有试图颠覆过去并最终达成的汽车设计,都在诞生之前做了大量铺垫,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市场接受,而非一蹴而就,而MEGA跳跃的设计风格注定了它无法与大众审美的节奏达到同步。


2024年,理想早早定下80万辆的年度目标,但因设计、能源导致产品受挫后也可以坦然面对并积极调整,既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专注的注意力,也有认错改错的决心和行动,便是理想的处世之道。年销破50万辆又何尝不是进步,不是中国汽车高端化的里程碑时刻?

换个角度来看,纯电产品布局、MEGA的夸张造型,充分说明了李想本人作为中国汽车快速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内心清楚知道未来汽车的形态,并且积极布局其中。但无论是纯电路线的产品路线,还是以设计构建品牌力,都需要极深的根基,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实走好每一步。正如理想如今延后的纯电战略,在回归前,理想正在一边抓紧建设自己的超快充补能网络,一边努力靠产品夯实自己专为家庭而来,“所有家庭需求全都满足”的品牌形象。总有一天,李想和他的理想会把MEGA上市时的挫折予以弥补,也许就在2025年,理想汽车完成70万销量目标正当时。

吉利

以技术为底座 无惧任何竞争

以设计为抓手 构建品牌力护城河

如果要评选近两年增长最快的自主车企,那吉利一定是有力的候选者。

吉利汽车2024全年总销量达2,176,567辆,同比增长超32%,超额完成全年销量200万目标,创年销量历史新高,更是在肉眼可见会更卷的2025年大胆立下271万的销量目标,结果也不负众望,刚刚过去的1月就突破26.6万辆销量,再创单月销量历史新高。


相较于理想汽车在2024年的磕磕绊绊,吉利妥妥算是过了一个好年,2024年推出的新车型,吉利出一个火一个,一次次刷新细分市场的交付记录。

整个吉利汽车集团中表现最亮眼的莫过于吉利银河,全年累计销量494,440辆,同比增长约80%,增长速度超过新势力销冠理想汽车33.1%的两倍,也远高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35.5%的数值。更是在2025年1月,吉利银河以93,545辆的成绩取得“开门红”。

2024年,自主车企各种新技术呈井喷之势,与大多数爆款一样,吉利接连不断的“爆款”单品背后,也是一个个新平台、新技术的落地,基于吉利GEA新能源专属架构、神盾短刀电池、11合1智能电驱、雷神EM-i超级电混等技术打造的产品,以过硬的实力一次次刷新用户对各大主流细分产品的认知,受到市场的高度认可是必然。


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

但吉利银河爆款不断的背后,还有一个与其它家不同的关键词——设计。就像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曾强调的“设计是吉利的核心竞争力”。

自2023年2月23日吉利银河新能源战略发布暨全新产品全球首发开始,吉利首创提出要建立智能电动时代的中国汽车原创设计新范式,并将设计与技术并行,最大化发挥设计团队的能力。设计团队与工程研发团队结合用户需求,寻求实用性、美感、生产工艺之间的完美平衡点。


以首款全球车型银河E5为例,为了寻求与全球用户的审美都能产生共鸣,吉利设计团队以瓷器为灵感,这个穿越周期、雅俗共赏的全球之美,他们用“做克制的减法”做设计,寻找不同审美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最终才成就银河E5身上受全球用户认可的温润如玉、浑然天成的“润玉流光”型面。座椅则是从中国椅中汲取灵感,“沉肩坠肘”的坐姿让承压均匀、肌肉放松,久坐不累。银河E5刚上市便斩获在汽车设计界含金量十足的MUSE设计奖铂金奖,便是最好的佐证。


首搭EM-i超级电混的星舰7 EM-i亦是如此,“工必有意”的设计理念,让每处设计都能化作用户有感知的体验升级。星舰7 EM-i的前脸设计,通过2000多次数据验证、20多次车身优化,最终让整车的空气动力学效果能媲美同级纯电车,直接带来的是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低的油耗水平;受“七巧桌”启发带来的16种座椅躺立组合、34处收纳巧思空间,让用户能在尺寸有限的紧凑型SUV上获得越级产品的空间体验。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

设计团队赋予吉利银河旗下产品的独特优势,也是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陈政提出的“设计,即战略”的最佳注解。

从2023年2月首次提出“中国汽车原创设计新范式”,到12月由吉利设计主办的国际汽车设计论坛上发布《中国汽车设计话语体系白皮书》,再到2024年12月《白皮书》进化至更成熟、完善的第二版,吉利的设计在近两年一系列举措也与陈政在年前2024国际汽车设计论坛中所提到的10年三段式发展模式相契合,从第一阶段的百家思齐,再到破壁和美,最终达到弘潮共鸣的终极形态——真正可以被应用的中国汽车设计的话语体系。当下,吉利设计正在努力走好第一阶段属于自己的部分,并欢迎更多的同行和跨界加入其中。


从最开始的银河之光到银河L6、L7的落地,再到银河E8、银河E5、星愿、银河星舰7 EM-i的相继上市,每一台车的诞生都是一次理论的探索,在持续不断的实践验证中,吉利的智能电动时代设计新范式在不断完善,不断走向成熟,也反哺给更多产品更强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进入同步进化的良性循环。

作为媒体,汽车设计中的奥秘和逻辑可能无法深度解读,但自“银河之光”开始,吉利设计在传承中创新,这种有“根”的设计——“根植于文化母体和品牌内核、根植于用户需求、根植于吉利自身技术发展”,使得它的每款产品都让人眼前一亮。

吉利银河的新晋新能源引领者形象初具雏形可以说是不争的事实。销量的快速上量、飞速增长不过是更符合时代发展、用户需求的设计的具象化表现。如今银河E5上市119天交付超过6万台、星愿49天交付超过3万台、银河星舰7 EM-i上市48天交付量突破3万辆的出色表现,再次为吉利正确的解题思路正名。吉利选择将设计放在企业战略层面,采取技术与设计并行研究发展的举措,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又一次大胆探索,是以更大投入为代价做虽难却对的事。

行稳才能致远,以长远眼光来制定设计、技术共同发展战略的吉利,每一步都坚定又踏实,吉利银河的爆发式增长是吉利“开启百万银河时代”的开始,也很可能是集团走得更远、市场更宽的新开始。

奇瑞

支流够多 也可汇成大江大河

多元设计风格 有利有弊 从源头解决

奇瑞近两年的主旋律就是发布会,奇瑞、捷途、星途、iCAR以及智界那叫一个连绵不绝,从普通家用车到泛越野,从燃油到纯电,主打一手让用户眼花缭乱。单单是一个瑞虎系列,就已经让许多人无法完整说出所有产品矩阵,再加上风云系列,捷途的山海、以及星途星纪元等等,奇瑞的产品线可以说是目前自主车企里最复杂的存在,甚至相互之间还有直接冲突。

虽然这种复杂、内卷的产品矩阵无法造就一骑绝尘的单品,但全部汇集到一起却十分可观。


只要用户想买车,从几万到几十万的预算,都可以在奇瑞的产品矩阵找到最适合的存在,直接带来的效果就是量变引发质变,车海战术收获奇效。2024年,奇瑞全年销量达到历史性的2,603,916辆,同比增长38.4%,旗下瑞虎SUV冠军家族,连续两年蝉联中国品牌燃油SUV全球销冠。


奇瑞的履历里有过踏足山巅,也有过坠入低谷,在重视市场、用户需求的时期死磕技术,以工程师思维造车,一度让曾经的“自主一哥”处于危险边缘。败也萧何成也萧何,曾经对于技术的死磕,也让奇瑞在幡然醒悟时能快速响应市场,做出领先的产品。如今的奇瑞在“瑶光2025”战略的指引下,奇瑞5大技术领域(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舱、大卓智驾、银河生态)全面进阶,掌握了核心科技,也为奇瑞快速、完善、成熟的车海战术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依靠着成熟、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成本优势,如今的奇瑞总能在别人走通的赛道上做到“价格低一点产品强一点”,保持了基本盘的稳定增长,同时又在“越野”赛道上发现了商机,为自身带来了不小的增量市场潜力。再加上此前多年在海外市场生产、研发以及渠道的布局,在更多地区的增量市场占尽先机,这便是奇瑞近两年异军突起的原因所在。

但这种大而全广撒网的做法一定程度也为其它方面的劣势埋下了伏笔,设计便是其中之一,如今的奇瑞太多品牌、太多IP导致了设计上无法完成统一,各产品、IP之间的差异化特征也很难通过设计以最直观的形式呈现在用户面前。奇瑞高端化进程举步维艰就是奇瑞设计始终没有找到各品牌路径、定位的直接体现。


前段时间曝光的奇瑞风云E05被许多媒体视为奇瑞终于开窍,背后有对过去的总结,亦有对于未来奇瑞开始着手汽车设计带来更多希望的展望。但单一车型也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更多还是应该关注到奇瑞正走在与吉利一样的“校企合作创造设计”的路上,真正走在解决核心问题的路上,但是这种投入的收益,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冷却期。

有些车企执迷于开创新视野,也有些沉迷于在别人走过的路上寻求更远的突破,而奇瑞目前的生存哲学显然是后者,但每条路上都能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不妨碍它成为另一种形态的开拓者。站在此基础上,奇瑞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汽车设计带来的实质性意义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并且选择在人才培养的最前端入手,奇瑞焕然一新的全新设计或许就在未来的某一天。

主流市场积极顺势 高端紧抱科技企业

设计极端化 风格、灵魂人物需明确

近期深蓝S09、长安启源Q07的曝光,相信许多人都有所期待,当然也避免不了有所争议,毕竟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初印象,显然以上两款新品没能给到用户惊喜。


而我,对长安的选择表示理解。让技术、价格充当“主力得分手”,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自主车企的普遍打法,这种“保守派”的选择,虽然不会过于出彩,但胜在不会像理想汽车那般因判断失误而影响整个基本盘。


当然,不可否认,长安汽车作为对于市场风向曾经一直保持敏锐嗅觉的存在,对于设计也曾有自身的布局,譬如阿维塔,从阿维塔11到即将到来的阿维塔06,整体的设计风格不说好评如潮,至少也达到了立住了科技、个性、有腔调的“人设”。但又不得不说得是,相较于长安其它品牌设计走的保守路线,阿维塔的设计路线又过于激进,美感、原创、传承都有了,唯独就是少了点与自身定位、目标人群相匹配的实用主义。

总体而言,长安旗下各品牌对于设计的态度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阿维塔过分个性,画了一个“小众”的圈套住自己,而其它品牌又过分平庸,没能活出不一样的自我。整个长安对于原创设计的探索还处于摸索路线的阶段,或许需要一个上下齐心的团队或一个能震慑全场的灵魂人物明确方向。

实际深蓝S09、长安启源Q07的到来也是长安汽车产品战略近几年发展的缩影。

2024年,长安汽车全年销量超268万辆,创七年新高,实现连续五年同比正增长;新能源汽车达73万辆,涨幅达50%;海外销量53万辆,增长47%。

合资车企市场份额的快速下滑,让一众汽车类国央企失去了自己的“利润奶牛”,被迫踏上了自强的道路,唯独长安汽车一直在主动积蓄力量。


哈弗H6带领自主品牌主导紧凑型SUV市场的年代,长安汽车便顺势推出了长安CS75系列,成就了自主紧凑型SUV市场的另一大霸主。

在新能源市场都在努力发展高端化的时代,长安联合华为和宁德时代,满怀期待推出了阿维塔科技,无奈的是,无论是上汽的智己,还是北汽的极狐,又或者是东风的岚图,在整体市场不够成熟的状态下,无人能幸免,阿维塔科技也不例外,三大巨头有充足的化学反应也无法逆转整体细分市场不佳的状态。

与其它家选择价格上“让利”不同,长安汽车的选择是下沉市场,适时推出了深蓝品牌,首款车型SL03反响不错,后面又根据适时带来了S07与L07,甚至是门槛更低的S05,在智能化成市场焦点的时候,左手超级增程、右手乾崑智驾,在新能源越野产品盛行的时候,又适时打造G318。

而在市场竞争更激烈,深蓝品牌的定位和目标市场无法满足对销量的追求时,长安汽车又再次带来了长安启源,且短时间内几乎铺满了所有主流细分市场,利用自身体系力和技术积累,价格上让一点,产品上多一点,迅速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

2024的长安汽车不仅完成了阿维塔科技全系产品的增程化,直接带来了快速上量的效果,还有长安启源E07之类大胆的尝试,释放出自身正在从随变到主动找出路的信号。虽然长安汽车的这次尝试目前收效一般,降低了持续品类创新的可能性,但无论是阿维塔科技还是长安启源E07都是长安汽车敢于创新的证明,在积极应变保证基本盘的前提下,相信长安汽车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正确路线。

规律与启示

以上四大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车企,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突围赛中,无论是试图开创新市场,还是做追随者快速跟上市场形势,唯一不变的就是以产品为王为理念夯实地基,如今的技术战几乎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作用到产品上更是如此。

汽车新时代,中国技术站在世界之巅,如何塑造品牌,保持优势?无疑,吉利的以技术和设计为抓手、塑造核心竞争力、构建品牌力护城河的做法足以启迪市场:未来自主品牌需要从过去单一的技术竞争赛道到技术、设计双赛道比拼的转变,以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氛围构建各自品牌力护城河,从而实现一同擦亮“中国汽车”这块金字招牌的效果。

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自主车企强调设计,譬如理想、蔚来的家族式设计风格,还有前阵子震惊四座的奇瑞风云E05等,这些让中国汽车原创充满希望。

但从以上四大车企近些年在设计领域的付出与回报来看,原创汽车设计没有捷径,无法重开,需要长远规划、步步为营,需要参与进车企核心战略的制定中,在内部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和更多的资源投入。届时,才是中国汽车真正迈上新阶段的开始。

每一家中国车企都找到自身的核心价值,实现如今BBA一般的共同繁荣,才是中国汽车携手走向世界舞台的理想状态,只不过目前在国内市场已经充分证明了一点:只比技术,也许无法支撑中国汽车长期引领世界。在中国市场破局,乃至世界市场破局,还需要更多自主车企类似于吉利这般,以“设计,为战略”,加持自身技术,找准定位和优势,找到属于各自的竞争力内核,让中国汽车既有各美其美的百花争艳,亦有美美与共的领跑全球。

《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恶意使用、不当转载引用《汽车通讯社》原创文章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