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以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评价为抓手,聚焦政策系统集成、举措破立结合、改革协同推进,着力探索教育评价改革新路径,营造学校安心办学、教师专心从教、学生开心读书、家长放心孩子的新局面,使教育生态持续向好,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一张表”推进教育评价机制

  夯基垒台打好学生评价“组合拳”。高站位谋划,积极改革学生评价,形成“15N”学生评价体系,“1”即全面发展,“5”即“五育”,“N”即体艺科劳特长与创新实践技能。优化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年度监测报告,完善学生成长全过程数字档案,监测学生发展全要素。探索“互联网+”增值性教育评价模式,形成和平小学“和美少年学生成长评价体系”、福耀小学“五福学生智能评价体系”等信息化学生评价体系。

  靶向施策提升教师评价“驱动力”。突出师德评价,塑造德高身正教师队伍。坚持以德为先,构建“136N”多维度教师评价体系,“1”即培养“仁爱之师”这个核心,“3”即师德、师能、师为三个关键维度的教师评价要素,“6”即三个维度对应的六项重点评价内容,“N”即六项重点评价内容相关联的若干具体评价标准、方式、方法、细则和依据等,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

  抓纲带目打造学校评价“新样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采取“14N”综合评价机制。“1”即提纲挈领出台区域性学校评价标准;“4”即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四个不同学段实际,实施分类评价;“N”即结合不同学段学校实际,统筹城乡及校际指标差异,探索学校特色评价机制,构建区域学校生态评价体系。

  “一竿子”到底实施教育评价措施

  以“五育并举”为目标评价学生。依据《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建立涵盖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等多个维度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借助信息化方式开展学生综合素养“数字画像”,实现评价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构建各校学生成长评价体系。实施“课内+课外”融合评价,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实行“校内+校外”融合评价,全面采集校内、重点引导家庭、全力争取社区参与。

  以“育人育才”为导向评价教师。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变学校单一主体评价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主体评价,打破以学生考试成绩评价教师的唯一方式。出台区级指导性教师评价标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实绩、教书育人成效、学生及家长年终测评等方面全面评价教师。

  以“立德树人”为路径评价学校。推行综合评价,设计学校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价加减分制度。推行责任区评价,责任区评价结果依据每月经常性督导产生。推行分类评价,分类确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结果等次。

  “一揽子”保障教育评价结果运用

  学生评价育人,促进学生由“成才”到“成长”。初步建立横跨小初高的贯通式学生特色教育培养机制,形成“五育并举+个性发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年度监测报告及学生成长全过程数字档案,为学校全面培养各阶段学生提供发展画像。

  教师评价优师,促进教师由“敬业”到“乐业”。教师评价结果稳步应用于教师绩效分配、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等方面,教师评价满意度达96%。利用评价结果反向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打破职称评定“论资排辈”现象,增加教师教学成果、教育科研成果等评价权重。评价优化选人导向,起用校级年轻干部29名,教师评价改革案例获市级奖项90余项。

  学校评价强校,促进学校由“特色”到“优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质量捆绑增值评价,全面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统筹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全域开展集团化办学,13大教育集团贯通衔接幼小初高教育教学,覆盖69所各级各类学校及3.1万余名学生;稳妥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优化中职学校评价标准,“双优”创建通过市级验收。

  (作者系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工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局长,本报记者杨国良对本文亦有贡献)

《中国教育报》2025年02月07日 第04版

作者:陈永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