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进一步强化川渝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内容聚焦教育、医疗、交通等领域,为川渝两地发展注入新动力。
《行动方案》明确,到2027年,川渝相互衔接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效提升,异地享有公共服务更加便捷,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显著提升,形成更多具有川渝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未来三年,川渝将从哪些方面共建共享?一起来看。
政策标准协同
打破壁垒,实现同城待遇
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离不开政策标准的协同联动。《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省际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协同,推动川渝两省市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服务内容、保障标准及对象范围大体一致,服务水平基本相当。
同时,开展毗邻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协同试点。《行动方案》明确,支持川渝高竹新区稳妥有序、适时开展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协同先行先试。鼓励川渝其他毗邻地区围绕义务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等领域,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实际,选择条件成熟的领域探索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协同。
资源联通共享
涉及教育、医疗、文旅体领域
《行动方案》中,资源联通共享是川渝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核心内容,涉及教育、医疗、文旅体等多个领域,为两地发展释放红利。
教育领域,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川渝两地都将展开全方位合作。
《行动方案》明确,基础教育将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一体化试点,持续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入学、编班、资助等方面同城化。高等教育将联手打造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健全高校学生校际流动与培养互认、骨干教师交流与挂职等机制。职业教育将搭建职业教育统筹协作平台,推进跨省市职业教育学习成果互通互认,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终身教育则通过建设资源库、互通互认学分,满足人们多样化学习需求。
不仅教育,医疗也是群众关注的大事,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连。“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共建共享”是《行动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
《行动方案》指出,川渝将协同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共建区域医疗中心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探索组建跨区域医联体,深化合作共建和开展远程医疗。同时,依托公立三级甲等医院,开展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此外,还将促进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推动老年人照护需求评估互通互认,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评估结果互认。
文旅体领域同样迎来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合作,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将推进旅游资源共享利用,推广川渝互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联动实施外国人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在推动体育资源互惠共享方面,将吸纳高校等社会优质资源建设布局一批区域性、特色化的共享训练中心和基地;共同申办、举办国际国内高水准大型体育赛事。
服务便利化提升
聚焦住房交通、就医就业等难题
为提升公共服务便利性,方案聚焦就医、就业创业、社保、住房交通等高频需求,推出多项创新措施。
就医方面,《行动方案》要求,推进跨区域就医便利化。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电子健康卡“扫码互认”,实现区域医疗健康服务“一码通”。依托“医保钱包”,开展个人账户共济业务,统筹推进川渝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优化异地就医经办管理,持续拓展门诊慢特病结算范围。推进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就业创业也将迎来一系列提升举措。《行动方案》指出,要共建就业服务体系,探索劳动者工资支付异地救济制度;推动跨区域人才职称互认,联合发布紧缺人才目录。还要推进社会保障衔接,推进工伤认定和保险待遇政策统一,开展工伤保险关系转移试点;推进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事项跨区域“一网通办”和数据互通共享;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多用”服务模式。
住房交通领域同样亮点纷呈。推动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协同,共同将常住人口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深入推进住房公积金跨省域转移接续和互认互贷,支持川渝灵活就业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对于公共交通,将持续增加跨省城际公交线路;推广跨省市公交地铁“一卡通”服务模式,提升川渝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枢纽互联水平。
社会治理方面,《行动方案》明确,将打造2小时应急救援圈;在跨界毗邻地区,按可达性统筹120、110等热线服务范围。此外,加快推进川渝公安便民服务事项“全域通办”;推进居住证信息互通、电子身份证(凭证)互认提质扩面,深化户口迁移、出入境管理等便利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