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下)

作者:汲古生

说完了秦可卿卧室当中的典故,下面我们来看看太虚幻境情节中的典故。



但行处,鸟惊庭树. 将到时,影度回廊. 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

“但行处,鸟惊庭树”

这个典故出现在对于警幻仙子的形象描写当中。在《庄子·齐物论》中记载:“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当中,对于美人往往都会使用类似沉鱼落雁的描写,而作者在这里不落俗套,在原著当中,对于警幻仙子的形象描写作者采用的是类似于《楚辞》的文体形式,其中出现了不少香草美人的意象,同时作者仍然使用这个典故突出警幻仙子的美貌。

“将到时,影度回廊”

《吴郡志》曾经记载吴王夫差闻西施着木鞋步回廊之声的传说,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化用。原著中写道:“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作者将太虚幻境的仙子比喻为西施,虽然可能还有形容不尽之处,但我们也可以想见警幻仙子的身姿之美,这也和前文用《庄子·齐物论》当中的典故进行容貌的描写形成了很好的补充。整个人物形象也就从抽象虚幻的仙子逐渐变得鲜活而具体。

“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

莲步这个典故出现在对于警幻仙子的走路状态的描写中,在《南史·齐东昏侯纪》中记载“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也。’”而原著中写道:“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这种走路的姿态其实也是对古代美女的走路姿态的一种普遍的文学描写。也正因为是文学描写,所以也很难说清楚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走路姿势,在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当中,女演员的台步每次看到时总能给人以飘逸的感觉,我想那就是莲步轻移的感觉吧。



瑶池不二、紫府无双.膏肓.停机德.咏絮才.云散高唐

“瑶池不二、紫府无双”

《列子·周穆王》记载:“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所入。一日行万里。”当然,相似的记载还出现在《史记》、《穆天子传》等记载有神话传说的历史典籍当中。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在原著当中“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在这里作者主要是为了突出警幻仙子美貌的独一无二。

膏肓

原著中写道:“宝玉只顾如此一想,不料早把些邪魔招入膏肓了。”这里的膏肓其实是我国中医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心脏与横膈膜之间的部位,病毒如果进入这里,那么能够医治的希望就非常渺茫,甚至是无药可医的。所以后世我们才会把危重的病情形容为病入膏肓,其实都来源于这里。

“可叹停机德”

《后汉书》记载:“(乐羊子)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己,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妻常躬勤养姑,又远馈羊子。”意思是说东汉乐羊子远出求学,中道而归,其妻以停下织机割断经线为喻,劝其不要中断学业,以期求取功名。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其实是对于古代女子的一种封建道德的宣扬。在原著的判词当中写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作者主要是用这个典故来赞颂薛宝钗所具有的品德。同时也与她后文的仕途经济的内容相互呼应。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文本当中薛宝钗劝告宝玉留心仕途经济的话,其实在这里就有所体现了。

“堪怜咏絮才”

《世说新语·言语》当中记载:“晋人谢道韫,聪明有才辩,某天大雪,韫叔谢安问:‘白雪纷纷何所似?’韫堂兄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赞赏不已。之后人们也将女子的才华称为“咏絮才”。在原著当中作者更多的是为了借此来表现林黛玉所拥有的才能同时也是为她在后面的历次联诗活动当中能够取胜埋下伏笔。

史湘云判词的暗典与乐中悲中的云散高唐

与以前几次处理不同,这次我并没有将史湘云判词当中所用的典故直接写出来。这里的典故是一种暗用,出现在“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两句,而在与史湘云直接相关的那一支“乐中悲”中的“云散高唐”一句中这个典故被更直接的嵌入到了故事当中。这里用的是楚王梦会巫山神女的神话传说。在战国时期,楚国人宋玉在其所写的《高唐赋》中就描写了楚王与巫山神女短暂在梦中相会的情景,其中在描写巫山神女居所时宋玉写当“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作者用这个典故来表示史湘云与丈夫相聚时间的短暂,也暗示了史湘云在夫妻离散后的悲惨际遇。



中山狼.黄粱.凡鸟.定鼎.齐眉举案.水涸湘江.箕裘.缱绻.迷津

“子系中山狼”

乍一听中山狼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对这个典故不太熟悉。但是我要说另外一个名字,大家有可能在童年时就听说过,那就是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这个寓言故事现在收录在明代马中锡《东田集》中。正是由于这个故事的存在,“中山狼”这个词语才被赋予了一种忘恩负义的含义。而作者正是借这个寓言故事表现孙绍祖的忘恩负义,这其实也是对贾迎春不幸命运的一种暗示。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黄粱这个典故出自于唐人沈既济《枕中记》主要内容是一位书生枕着一个道士所赠神奇枕头睡去,在梦中经历了荣华富贵,梦醒之后发现旁边的黄粱还没有煮熟。人们经常用这个来比喻人生如梦或者是人生短暂,作者在这里主要指的是贾迎春被孙绍祖虐待而死。结局是曾经的金闺花柳,在孙绍祖的摧残之下,犹如黄粱一梦一般短暂,最终只能走向毁灭。

凡鸟偏从末世来与画中冰山

我们先来说说凡鸟的典故。《世说新语·简傲》记载,吕安去拜访“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并不在家,其兄嵇喜接待了吕安,但吕安并没有进门,而只是在门上题了一个“鳳”字,嵇喜认为是说自己是凤凰,所以十分高兴,但吕安的意思却是在说嵇康才是真正的凤凰。而嵇喜只是一个凡鸟而已,算不上凤凰。作者的“凡鸟偏从末世来”就是用这个典故点明了王熙凤并不是贾府的“凤凰”,只是一只普通的鸟。此外,画中"冰山"同样是典故,喻独揽大权的地位难以持久。《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一年》中记载,有人劝张彖去拜见杨国忠以谋保荐。张说:“君辈倚杨右相若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所恃乎?”两项综合,我们可以说王熙凤的结局只能是随着贾府的衰亡而走向毁灭。

定鼎

这个典故其实与我国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有很大的关系,在《左传》中就有宣公三年:“成王定鼎于郏鄏”的表述,这其实是直接将鼎和国都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因为鼎这种器物在古代青铜器当中特殊的地位,使得“定鼎”这个词语含义逐渐固定成为了确定国都的一个代名词。在原著当中荣宁二公所说的‘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也可以让我们看到贾家对于国家曾经的巨大贡献。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是一个表示夫妻之间相互尊敬的著名历史典故,在《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梁鸿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在原著当中,作者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主人公贾宝玉对于林黛玉的牵挂。纵然他和薛宝钗之间能够相敬如宾,但这种思念和牵挂都无法平复。也正因如此,贾宝玉才一直处于意难平的状态或许这也是贾宝玉“到底意难平”的原因吧。

水涸湘江

这是一个记载在《列女传》当中的传说故事,说的是舜南巡时死于苍梧,随从出巡的两位妃子溺于湘江。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主要是为了表现史湘云在与卫若兰夫妻离散之后凄凉悲惨的经历,并且在诗的最后“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认为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没必要悲伤。

“箕裘颓堕皆从敬”

箕裘这个典故出自于《礼记》,在《礼记·学记》中记载:“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这个典故的原意指的是祖宗的产业,作者用这个典故表现了贾府的子孙无法继承家业,而只会贪图享受,再加上家庭内部所存在的道德沦丧的现象更加剧了整个家庭的崩溃,最后的一个家破人亡的结局,似乎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缱绻

这个典故出自于《诗经》,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就有“无纵诡随,以谨缱绻”的表述。这个词本为牢固相结之意,后世经常用来形容难舍难分的状态。在原著当中用的就是这个难解难分的意思,表现了贾宝玉对于太虚幻境和兼美的留恋之情,现在这个词语也被情侣间经常用来表达相互爱慕的情感。

迷津

这里是一个佛教的典故。在佛家的观念里,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世间万物被分为六类称为六道,六道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佛教认为这些都是迷误虚妄的境界,所以将其称为“迷津”,人们只有通过学习佛教的教义才能够脱离这些“迷津”得到解脱。后来这个词也被用来表示人沉溺于迷惑的状态之中,在原著中主要是为了表现贾宝玉在听完警幻仙子的教诲后,还是没有意识到继承家业的重要性,而且陷入迷途。



• end •

/联系微信:dongzhu1968

/投稿邮箱:hlmyj001@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