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那一场场宴席、一道道佳肴,让读者垂涎三尺。新春佳节阖家团圆,不妨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省红楼梦学会会长苗怀明一起,依循曹雪芹的笔触,精心烹制一桌“红楼年夜饭”,在烟火升腾中探寻那深藏的饮食文化瑰宝。

翻阅《红楼梦》

细品古代贵族精致养生饮食

回首中国小说的发展历程,早期作品多为传奇式的宏大叙事,创作者们将笔墨倾注于军事、政治、外交方面;而对于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诸如衣食住行等方面,则很少提及。直至宋代,小说创作的风向悄然转变,开始踏上写实的征途,作家们将目光投向了百姓的平凡日子,饮食文化也随之在书页间鲜活起来。

当我们翻开《红楼梦》,映入眼帘的却是另一番饮食天地。苗怀明介绍,曹雪芹出身名门,其家族世袭江宁织造,久居南京,先辈们曾在扬州、无锡等地为官,少年曹雪芹浸润在江南的富庶繁华与精致烟火之中。如此深厚的家族底蕴与地域滋养,使得红楼饮食深深烙印上了南方的独特印记。如果要说菜系的话,那就是淮扬菜系,这一菜系特色在书中的佳肴美馔中彰显得淋漓尽致。

再者,贾府饮食对“鲜”的执着追求,犹如一条无形的丝线贯穿始终。“那道酸笋鸡皮汤,酸笋的独特发酵香气与鸡皮的醇厚油脂香在热汤中欢快碰撞,瞬间便能勾起人的食欲。这酸笋、鸡皮皆为南方特产,应季而生,新鲜采摘、宰杀,方能成就这一道清爽鲜美、风味独特的汤品。此外,书中人物对时鲜食材的捕捉敏锐至极,春笋破土、螃蟹初肥的时节,便是贾府上下大快朵颐之时。这种顺应自然、尽享新鲜食材本味的饮食习惯,既得益于南方得天独厚的物产资源,又完美契合了贵族阶层对饮食品质的极致苛求。与广东菜追求海鲜的鲜不同,红楼饮食的鲜更多是源自山林、田园的清新馈赠。”苗怀明说。

贾府饮食还有一大显著特质——不油腻且注重养生。在那个物质尚未极度丰富的年代,贵族们已然超脱了以油腻荤腥填补辘辘饥肠的初级阶段,转而将目光投向饮食的均衡与身心的滋养。苗怀明介绍,从贾母到丫鬟小厮,餐桌上的菜品无不精致细腻,严格把控食材的新鲜度、烹饪的火候精准度,力求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达到养生保健的功效。这般超前的饮食理念,映照出现代人追求品质生活、注重健康饮食的身影。

跟着《红楼梦》

打造风雅年夜饭盛宴

既然决心筹备一桌“红楼年夜饭”,不妨依循传统宴席规制,从主菜、凉菜、炒菜、汤品、饮品到点心,逐一精心谋划。

主菜作为年夜饭的重头戏,非“火腿炖肘子”莫属。这道起源于清朝无锡、镇江一带的淮扬名菜,精选肥瘦相宜的肘子,搭配上乘火腿,置于砂锅中,以慢火炖煮数小时,直至肘子肉质软烂如绵、入口即化,火腿的咸香风味丝丝入扣地渗透进每一寸肉中,醇厚鲜香,即便是牙口欠佳的老人也能大快朵颐。配菜可斟酌一道现代版的“牛乳蒸羊羔”,鲜嫩的羊羔肉佐以温润的牛乳清蒸,最大程度保留食材营养,鲜嫩滋补,暖身暖心。

凉菜宛如年夜饭餐桌上的清新前调,一道“胭脂鹅脯”堪称不二之选。鹅肉经腌制、风干、卤制等多道精细工序打磨,出锅时色泽红润,切薄片摆盘,入口咸香四溢,嚼劲十足。

炒菜中,“油盐炒枸杞芽”是必不可少的时鲜之选。枸杞芽作为春日嫩蔬的代表,在贾府备受青睐。这道菜简单以油盐清炒,最大程度保留其原汁原味,入口鲜嫩爽脆,仿佛将春日的蓬勃生机与清新气息直接呈现在餐桌上。还有“虾丸鸡皮汤”,虾丸手工捶打而成,弹性十足,鸡皮软糯嫩滑,汤鲜味美,营养丰富,作为一道热炒菜,既能暖身驱寒,又能开胃解馋。

汤品在年夜饭中扮演着温润滋养的角色,“酸笋鸡皮汤”必登大雅之堂。酸笋的独特酸香在热汤中袅袅升腾,与鸡皮的醇厚油脂香交织缠绵。另一道“莲叶羹”独具匠心,将新鲜莲叶榨汁,融入细腻面粉,精心熬制成羹汤,有点像走精致路线的疙瘩汤。上桌时清香四溢,仿若携带着夏日荷塘的清幽凉意,为冬日的年夜饭增添一抹别样的雅致风情。

饮品也是必不可少的,“惠泉酒”堪称红楼年节标配。此酒源自江南,温和醇厚,香气馥郁,小酌几杯,暖流瞬间传遍全身,既能烘托节日的喜庆氛围,又不至于让人酩酊大醉,失了文雅。如果不喜欢喝酒,“玫瑰清露”“木樨清露”等花露饮品则是绝佳替代品,其以鲜花蒸馏而成,芬芳清甜,入口仿若置身花海,美容养颜,为女性宾客所钟爱。

点心作为年夜饭的甜蜜终章,更是红楼美食的精华汇聚。“枣泥山药糕”软糯香甜,红枣熬制成的细腻枣泥与山药的温润清香完美融合,口感绵密,易于消化,备受贾母喜爱,是年夜饭桌上老少皆宜的甜品首选。“藕粉桂花糖糕”不仅是《红楼梦》中贾府的经典糕点,也是《甄嬛传》中眉姐姐的最爱。藕粉的清幽淡雅搭配桂花糖的馥郁香甜,入口即化,甜而不腻,每一口都仿佛裹挟着秋日金桂的芬芳,为团圆之夜增添一抹温馨浪漫的气息。

从书斋到餐桌

红楼美食的传承“温差”

时移世易,如今人们对《红楼梦》中的美食开发热情高涨,在北京、南京、扬州等地都有吃“红楼宴”的饭店。苗怀明感叹,真正能将红楼美食原汁原味还原且广受赞誉的成功案例,实在是屈指可数。在小红书、抖音等热门平台上,“红楼美食还原”的视频数不胜数,可为何大多都难以企及书中美食的神韵呢?

苗怀明表示,一方面,文学作品终究是文学创作的结晶,尽管曹雪芹对美食的描写细腻入微,仿若一幅工笔画卷徐徐展开,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他或许是一位品味卓绝的美食行家,却未必是亲执锅铲、深谙烹饪之道的大厨。文字构建的美食世界,难免融入了作者的想象与艺术加工,若后人一味依葫芦画瓢、机械照搬,往往只能收获“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结局。

另一方面,200多年的沧海桑田,让古今的口味偏好、烹饪技法与调料运用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遥想古代,厨房中的调料不过是盐、酱油、醋等寥寥数种,哪有如今鸡精、味精这些提鲜增味的“魔法粉末”?烹饪手法也相对单一古朴,与现代多元创新的技法大相径庭。简单如一道炒菜,古代炉灶火候难控,翻炒技巧有限,而现代厨房电器齐全,火候随心掌控,炒出的菜品口感自然大不一样。在这样的时代落差下,想要原汁原味地复刻红楼美食,恰似逆水行舟,困难重重。

苗怀明指出,开发红楼美食需精准拿捏平衡。既不能脱离原著天马行空,随意起名、胡乱拼凑,全然不顾书中美食的精髓要义,让食客们心生失望;也不能被文字束缚住创新的手脚,生硬照搬。应当以作品中的美食描写为坚实基石,在深入研读、精准把握原著精髓的基础上,巧妙融合现代饮食理念、烹饪技艺与食客口味需求,大胆创新,方能让红楼美食在新时代的餐桌上重焕生机。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