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范阳方城(今河北省固安县)人。唐朝宰相,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西晋司空张华后裔。张说早年参加制科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后历任多个官职,并在文学上有着显著的成就,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游灉湖上寺 唐 · 张说
湖上奇峰积,山中芳树春。
何知绝世境,来遇赏心人。
清旧岩前乐,呦嘤鸟兽驯。
静言观听里,万法自成轮。
湖上奇峰积:描述了灉湖之上,奇峰耸立,层峦叠嶂的景象。这里的“积”字形象地描绘了山峰的密集和重叠。
山中芳树春:描绘了山中树木葱郁,春意盎然的景象。芳树在春天里绽放新绿,散发出阵阵清香,为山林增添了几分生机和活力。
何知绝世境:诗人发出感叹,询问自己是如何知道这个超凡脱俗、与世隔绝的仙境的。这里的“绝世境”指的是灉湖山寺所在的这片宁静、美丽的自然环境。
来遇赏心人:诗人庆幸自己能够来到这里,遇到与自己心灵相通、共同欣赏这片美景的人。这里的“赏心人”既指诗人自己,也暗含了与诗人一同游览的友人或知音。
清旧岩前乐:描述了诗人在清幽的岩前,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乐趣。这里的“清旧”可能指的是清幽而古老的岩石或岩洞,而“乐”则表达了诗人在这里感受到的愉悦和满足。
呦嘤鸟兽驯:描绘了鸟兽在山林间自由嬉戏、和谐相处的景象。这里的“呦嘤”是鸟兽的叫声,而“驯”则表达了鸟兽的温顺和亲近人类的态度。
静言观听里: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静静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观察周围的景象。这里的“静言”指的是静静地说话或思考,而“观听”则强调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体验。
万法自成轮: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哲理思考,认为世间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和法则,这些法则就像轮子一样不断循环、不断演变。这里的“万法”指的是世间万物及其运行规律,“自成轮”则强调了这些规律的自主性和必然性。
晦日 唐 · 张说
晦日嫌春浅,江浦看湔衣。
道傍花欲合,枝上鸟犹稀。
共忆浮桥晚,无人不醉归。
寄书题此日,雁过洛阳飞。
首联:“晦日嫌春浅,江浦看湔衣。”诗人开篇即点出晦日这一特殊日子,并表达了对春天短暂的不满(“嫌春浅”)。接着,他描绘了自己来到江边码头观看人们洗衣的场景(“江浦看湔衣”),展现了古代人们在晦日这一天的习俗。
颔联:“道傍花欲合,枝上鸟犹稀。”诗人继续描绘自然景象,路边的花朵即将盛开(“花欲合”),但枝头上的鸟儿并不多(“鸟犹稀”)。这两句诗既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又带有几分寂寞的感觉。
颈联:“共忆浮桥晚,无人不醉归。”诗人回忆起与朋友在浮动小桥(浮桥)上度过的愉快黄昏时刻,那时每个人都沉浸在欢乐中,不禁酒醉而归(“无人不醉归”)。这两句诗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表达了对美好记忆的珍视和怀念。
尾联:“寄书题此日,雁过洛阳飞。”诗人将情感寄托于书信之中,并在一个特定的日期——雁过洛阳飞的时候(“雁过洛阳飞”)标注上今天的日期(“题此日”)。这里的“雁”指的是大雁的迁徙,象征着思念或友情的传递。尾联既表达了对远方亲朋的深切思念,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湘州九日城北亭子 唐 · 张说
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
宁知沅水上,复有菊花杯。
亭帐凭高出,亲朋自远来。
短歌将急景,同使兴情催。
首联:“西楚茱萸节,南淮戏马台。”诗人开篇即点出重阳节这一特殊日子,并巧妙地融入了重阳节的传统元素。西楚地区的茱萸节,指的是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南淮的戏马台,则借用了项羽戏马台的典故,增添了诗意。这两句诗既展现了重阳节的节日氛围,又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颔联:“宁知沅水上,复有菊花杯。”诗人继续描绘重阳节的景象,谁会料想到在沅水上,也能再次品味到象征着重阳节的菊花酒呢?这里的“宁知”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在异乡过节的独特体验。
颈联:“亭帐凭高出,亲朋自远来。”诗人描述了自己在湘州城北的高亭上设宴的情景,亭帐高耸入云,亲朋好友从远方赶来相聚。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的欢聚场景,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感慨。
尾联:“短歌将急景,同使兴情催。”诗人在欢聚的时光中,用短暂的歌声伴随着急驰的光影,共同催发了大家的兴致。这里的“短歌”指的是诗人即兴创作的歌曲或诗篇,“急景”则形象地描绘了时光匆匆流逝的景象。尾联既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翻著葛巾呈赵尹 唐 · 张说
昔日接䍦倒,今我葛巾翻。
宿酒何时醒,形骸不复存。
忽闻有嘉客,躧步出闲门。
桃花春径满,误识武陵源。
首联:“昔日接䍦倒,今我葛巾翻。”诗人以山简醉酒倒戴头巾的典故开篇,引出自己同样因酒醉而歪戴葛巾的情景。这里既体现了诗人对前人逸事的了解与借鉴,也展现了诗人不拘小节的豪放性格。
颔联:“宿酒何时醒,形骸不复存。”诗人进一步描绘自己酒醉后的状态,隔夜的酒醉仍未消散,感觉自己仿佛失去了形骸,陷入了一种迷离的境界。这两句诗生动地刻画了诗人酒醉后的恍惚与迷离。
颈联:“忽闻有嘉客,躧步出闲门。”诗人笔锋一转,描述了自己忽然听说有贵客来访的情景。于是,他匆忙地穿着拖鞋走出清闲的门庭迎接客人。这里的“躧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匆忙而又随意的步伐,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热情与不拘礼节。
尾联:“桃花春径满,误识武陵源。”诗人以春日里盛开的桃花和迷人的春色作为结尾,表达了自己对美景的欣赏与陶醉。同时,他借用“武陵源”的典故,将自己所处的环境比作世外桃源,增添了诗歌的意境与韵味。这里的“误识”既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惊喜与赞叹,也暗含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