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其他三本名著,西游记可以说是从小看到大。
本以为长大之后,接触光怪陆离的世界越多,会逐渐对西游记失去兴趣。
但没想到,长大后再看西游记,里面的小细节愈发值得读者琢磨。
那拿唐僧收的三名徒弟来说,乍看之下,大徒弟可能顽劣一点,二徒弟贪吃一些,而沙僧略显木讷。
若深究其身世,立马就会发现,这三个人皆是“戴罪之身”,做过许多坏事。
为什么观音要安排这三个“罪人”保护唐僧取经呢?
顽劣之徒
虽然西游记的主角是唐僧,但孙悟空的出场却早得多。
他从菩提祖师那里学来一身本事,然后自觉比天高、比地阔,成为百妖之王,甚至自称齐天大圣。
最后因大闹天宫,被天界和佛界共同镇压五百年。
小时候,总觉得孙悟空是无所不能,天赋异禀的盖世奇才,所以才会被佛祖、观音感化,然后成为唐僧的徒弟。
但现在想想,当时中原大地上不乏天赋异禀之人。
如果论天赋,杨戬作为玉帝的外甥,那天赋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果让他保护唐僧取经。
别说那些神仙下凡的走兽了,就是各地妖王见了,那也得夹道欢迎,抱拳作揖,高声道一句:“二郎显圣真君慢走。”
若论叛逆程度,早年的哪吒,那可是剔骨还父,剔肉还母的狠人。
孙悟空最多也就是从龙王手中抢走了一套披挂和一根定海神针,但哪吒直接抽了龙筋。
而且在孙悟空西游之前,哪吒的大哥二哥也都拜入佛教门下,所以佛门再多一个哪吒,完全不成问题。
那为什么如来和观音不找其他人,偏偏在普天之下,亿万物种间,选择了最顽劣不堪的孙悟空呢?
那是因为,西游之路不只是为唐僧安排的,这条路也是孙悟空的成佛之路。
别看杨戬、哪吒和孙悟空三人中,孙悟空出世时间最晚,但其身上的佛性远比另外两人深得多。
比如哪吒,自幼接受李靖的精心教导,上面还有两位兄长言传身教,但他实在过于顽劣,惹下的祸事比孙悟空还多。
所以,他根本不适合修佛,只能用道家之法严加管束。
而杨戬也是,叛逆之心太盛,而且心境又为母所困,根本无法脱离凡尘俗世。
两人皆无佛缘,但孙悟空就不一样了。
有人知道他的佛性在什么地方有所展现吗?
心猿悟空
因为现在影视剧和小说的改编,让很多读者认为,孙悟空出生的时候就是一只“小石猴”。
但在原著中,描述孙悟空出生的时候,就是一块无所定形的灵石。
只不过山中猿猴居多,于是这块灵石迎风一变,生出了血肉,化作猿猴模样。
如果这块灵石出生在鸟山,它也有可能化作一只飞鸟,也可能像石矶娘娘那样,一直保持石头身。
这么摇身一变,颇有佛教意味。
因为佛法也是讲法无定型,一些随心而变,不要拘泥于外物之相。
而在接下来的两三百年中,孙悟空一直远离尘世,过着潇洒不羁的生活。
比起哪吒和杨戬的心中执念,孙悟空的心境不知比两人高出几个档次。
直到他三百岁的时候,他这才遇到人生中第一个困境,那便是长生之困。
为了寻求长生,他才决定出海求仙。
未经世事的孙悟空,面对纷繁复杂、尔虞我诈的尘世,丝毫没有表现出暴虐和贪婪的一面。
他面对年迈之人,会尊称其为“老人家”;面对幼童时,也会笑称其“小孩”。
如此心境,即便有些饱读诗书的学者,都未必能做到如此言行合一。
随后,在菩提祖师见到孙悟空后,一眼便看出他身上的佛性,即便不如斜月三星洞一群道士,但依旧为其取名“悟空”。
何谓悟空呢,就是将心猿修至空无,摒弃一切欲望,才能完成最后的蜕变。
因为“悟空”二字非常符合孙悟空的心性。
这也是为何唐僧收其为徒后,在听闻对方名号后,并未擅自为其改名的原因。
正因为悟空之名,唐僧后续收的猪八戒和沙和尚,也延续了“悟”这一字。
而在西游之路上,孙悟空也正如菩提祖师预言的那般,在经历过世事后,愈发变得成熟。
最后终于修成正果,与师傅唐僧一同成佛。
比起孙猴子的“心猿悟空”,猪八戒的“悟能”二字讲究就更多啦。
修佛之路
别看作者大篇幅都在讲孙悟空,但猪八戒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
如果说孙悟空像我们年少时无所畏惧的模样,那肥头大耳的猪八戒更像代指我们中年人群。
大部分三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在摆脱青年稚嫩后,可能就会被各种欲望支配。
比如会沉迷女色,也可能会沉溺食欲,同时身体也会变得懒惰,变得越来越像“猪八戒”。
同样,这段时期的我们也会沉溺于自身实力中无法自拔,认为自己已经学成归来,开始变得骄傲自大。
就像猪八戒一样,明明身怀更厉害的天罡三十六变,却在大师兄的地煞七十二变面前相形见绌。
这段时期的中年是膨胀的,是不自知的,虽然更为圆滑,但身上的问题也不少。
这段时期的我们,最应该做到“悟能”,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更要知道我们“身体”的承受范围。
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要沉溺于各种欲望中,要跳脱出来,才能完成救赎。
而在渡过“猪八戒”年龄段后,那人生就迎来了“悟净”。
那何谓悟净呢?
此时的我们,就应该摒弃一切凡尘杂念以及前半生的执念,学得豁达一点。
这一点和儒家所说的“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沙僧前半生一直为“打碎琉璃盏”纠结,觉得那是他此生犯下最大的过错,理应受尽万箭穿心之苦。
在这样的心理负担下,这一路上他大都沉默寡言,只要遇到旧日天庭好友,就难免提一嘴当年过错。
其实当年打碎琉璃盏有那么严重吗?
只是沙僧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不能放下,心中的沉重远比肩头的担子更甚。
所以,唐僧才会为其取名悟净,希望他走完这一路,能够摆脱心中执念。
随着西天越来越近,沙僧脸上的笑容也慢慢变多了,再也不提当年打碎琉璃盏的事情了。
孙悟空也和势不两立的天界众人和解,猪八戒也不再沉溺情欲,最终完成真正的“悟空,悟能,悟净”。
最后,师徒四人都放下了前半身的执念,最终脱胎换骨,成佛的成佛,成罗汉的成罗汉。
这就是观音选他们三个人的原因,就是为了让世人看看,人一生经历的各种困苦,在最后都会迎来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