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若您购买了本专栏,需要电子版的可以私信我,免费发送文档链接。
【导入新课】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千百年来,分布广泛的竹子一直是文人墨客竞相描画的对象,而作家袁鹰却对井冈山的竹子情有独钟。井冈山的竹子有何特别之处呢?让我们一起从《井冈翠竹》中寻找答案。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井冈翠竹的象征意义。
2.品析描写井冈翠竹的语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的心志,学习并发扬井冈山精神。
【作者简介】
袁鹰(1924—2023),原名田锺洛,江苏淮安人,作家。代表作品有散文《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黄河的主人》等。他的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背景链接】
1960年,作者有幸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回去后,写了一组抒情散文《井冈山记》。《井冈翠竹》是其中的一节,原题为《青山翠竹》。在《井冈山记》里,作者写了四样富有典型意义的事物:“茨坪灯火”“红军路”“青山翠竹”“风雨狮子岩”。全文采用类似组诗的结构,分别从斗争历史、革命文物、建设成果和人民风貌等不同角度,描绘了旧貌换新颜的井冈山。
【读音释义】
(1)郁郁苍苍: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2)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3)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4)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
(6)绞尽脑汁:形容想尽了办法,用尽了心机。
(4)迢(tiáo)迢:形容路途遥远。
(7)殷切:深厚而迫切。
(8)功勋(xūn):重大的贡献,特殊的功劳。
【整体把握】
1、读完课文,说说你对井冈翠竹的认识。
明确:井冈翠竹外形修直、茂盛、亭亭玉立,具有刚强的气节。它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饭,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明确: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3、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4):写毛竹的“神采”,点明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
第二部分(5-9):写井冈翠竹在革命时期的神勇。
第三部分(10-12):写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无私奉献。
第四部分(13):呼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直抒胸臆
【合作探究】
1、“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第1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为后文的深入剖析和赞美作了铺垫,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文章具有浓郁的抒情意味,请结合下面的句子加以品析。
(1)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明确:采用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毛竹苍翠茂盛、气势磅礴、形态各异,展现井冈翠竹的“神采”,饱含喜爱之情。
(2)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
明确:运用反问,强调井冈翠竹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3)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表们冲过白匪封锁
线冒着生命危险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
明确:运用排比,由毛竹引发了许许多多的联想,用来歌颂井冈翠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中的伟绩。
(4)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
明确:一语双关,既指毛竹能挑重物,也指无产阶级革命家挑得起关系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歌颂毛竹的贡献。
(5)血雨腥风里,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明确:运用回环、拟人、顶真、排比等修辞手法,给人以无穷无尽之感,突出了井冈翠竹的坚贞不屈和生命力的顽强,表达敬佩之情。
(6)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