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理念既是对西方现代化路径的超越,也是对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围绕这一目标凝聚共识,需在思想、制度、实践和文化层面协同推进,形成全社会对“双文明协调”的价值认同与行动自觉。
加强教育引导,开展理论研究与阐释,深化理论认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多种途径,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纳入教育体系,从娃娃抓起,让民众从小就理解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白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都是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鼓励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等,为社会提供更多有深度、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帮助民众更好地理解这一理念。
健全政策法规,建立考核评价的机制,完善制度保障。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时,充分考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将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纳入政策考量,确保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利于推动二者共同进步。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成效纳入地方政府、部门的考核评价体系,促使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工作中重视并推动二者的协调发展。
传承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核,如仁爱、诚信、和谐等,通过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民众在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时代特点,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引领社会风尚的优秀文化作品,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方式,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为民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鼓励社会参与,加强弘扬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公众参与。引导各类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如开展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汇聚社会力量共同推动二者的协调发展。通过宣传教育、道德实践等活动,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民众参与文化创作、文化传承等活动,激发民众的文化创造力,让民众在参与中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传播中国理念,借鉴并研究国际经验,加强国际交流。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国际合作等途径,向世界传播中国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经验,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优秀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华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