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受邀连续两次做客湖北卫视《围炉解局》特别节目,围绕 、 等主题与嘉宾展开交流,现将相关视频及文字整理发布如下:
“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点击查看视频
黄日涵:“一带一路”现在进入到了“金色十年”,可以说这十一年的发展见证了“一带一路”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公共产品。而这种公共产品不仅仅是由一百五十多个国家签署了“谅解合作备忘录”,包括有很多的国际组织也加入其中。我想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我们感受到最明显“一带一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已经进入到了“金色十年”发展的一个关键期。首先,我想请教王院长,我们都知道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到秘鲁访问,而且在秘鲁访问期间,“一带一路”合作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其中,钱凯港的建设和发 展,不仅在拉美,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关注,您怎么看钱凯港?
王文:前段时间到我们研究院做了讲座,他透露了很多关于钱凯港的细节。他提到钱凯港看似只是一个港口,但实际上它改变了整个秘鲁国运发展的重大事件。钱凯港未来将成为南美洲、西半球、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港口之一。过去,秘鲁要把货物运到亚洲、运到中国,需要50多天,因为货物要先运到其他国家,再借助其他国家的港口中转。现在,秘鲁有了自己的港口,运输时间只需要大约20天到23天,大幅缩短了里程。更重要的是,这个港口还可以吸引其他南美洲国家把货物运到这里,再运往中国。
秘鲁从过去在拉丁美洲相对被忽视的国家,变成了一个中心国家。一个港口撬动了它的国家地位。更重要的是,中国与秘鲁、与整个拉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所以,秘鲁通过这个港口,成为拉丁美洲少有的能够承载1.8万集装箱以上的大港口,也是唯一一个智能化的绿色港口。从技术层面上,它提升了整个秘鲁在海运方面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港口改变了整个拉丁美洲、西半球的地缘经济格局,某种意义上也改变了秘鲁的国运。
▲点击查看视频
黄日涵:一个港口改变了一个国家。
王文:这些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的贡献非常重要。因为“一带一路”,中国新增了全世界差不多50%甚至60%的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和网络,还有大桥、机场等基础设施。如果没有中国,这些增量是没有的,整个世界会变得更加糟糕。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有一个新的名词,其实也受傅老师启发,就是中国有全世界独一无二、遥遥领先的“通实力”。这个“通实力”有三个要素:第一是观念,我们有“要致富先修路”的观念;第二是能力,我们有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第三是信任,其他国家信任我们,愿意让我们帮助他们建设。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通实力”全世界领先,它也代表着21世纪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是一个国家最领先、最文明、最为超前的一种实力,“一带一路”就代表了中国“通实力”的崛起。
黄日涵:刚刚说到的“一带一路”强调“五通”,其中政策沟通、设施联通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硬联通”的基础上,我们还有“软联通”。说到“软联通”,其实很多是在对接层面上的战略对接。这些年,我们与南非、埃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都有深度的战略性对接。您觉得这种战略性对接对做好“一带一路”起到了哪些作用?
王文:“软联通”的背后可能未必肉眼看得到,但实际上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国与150多个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备忘录,这背后典型地体现了我们的软联通能力。没有一个大国能像中国这样,让全世界3/4的国家和人口都与你签署同样主题的备忘录。过去,很多人,尤其是西方的美国学者,总是把“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我说,这是胡说八道。“一带一路”是提升全球文明形态、发展质量和国家之间、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联通的巨大构想,而“马歇尔计划”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那些人完全是在井底之蛙,看不到“一带一路”的伟大性。
“软联通”背后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过去很少有人关注到,不仅仅是政策和战略层面的联通,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制度标准、规则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的一系列联通。我去过很多国家,印象最深刻的是蒙内铁路和亚吉铁路,它们都采用了中国标准。所以,“软联通”的背后是中国巨大的软实力的提升,是中国制度、规则和标准在全世界的魅力。如果没有这样的魅力,其他国家不会与我们在“软联通”层面上实现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软联通”背后还体现了中国的一种国格魅力。
黄日涵:中国有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让我们想到鲁班工坊。这些年,鲁班工坊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经遍布三大洲,不仅在亚洲,还在非洲和欧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想请王院长分享一下您对鲁班工坊的看法。
王文:中国人古代就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没钱的时候,我做好自己,别给别人添麻烦;富起来后,我就要与别人分享我的财富、致富的心得和经验。这种传统观念,现在已成为国与国交往的一种新规则。通过鲁班工坊,通过我们不断走出去的合作,实现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的对外分享。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欠发达国家的朋友,他们经常问我:“40多年前你们也很穷,现在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我就说,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制造业优先,发展实体经济。而鲁班工坊恰恰是中国对外分享“要致富先修路”、发展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缩影。
所以,从整体上看,我觉得“一带一路”十几年下来,不仅仅是“硬实力”的提升,比如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不仅仅是“软实力”的提升,比如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之间在制度、规则和标准上的对接;更重要的是,通过像鲁班工坊这样的对外合作项目,实现了新联通,让更多人像加老师一样能够讲很好的中文,还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被中国文化和美食所吸引,甚至有些外国朋友比中国人还熟悉中国文化,比如加老师,他能说出那么多成语,有时候我都记不起来。
黄日涵:“软联通”、“心联通”……12年的时间,我们能感受到“一带一路”真的是走深走实,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进入了“金色十年”。去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的第四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一带一路”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期待和新的擘画,其中提到“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你心中想象的“一带一路”的未来蓝图是什么样的?
王文:习近平总书记讲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一带一路”不仅在改变我们个人的命运,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人、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都变得更好。在各种项目和合作过程中,应该立足于长远,让每一步都走得更加踏实。比如我们建设的项目,刚才你提到的大桥,20年、30年、50年以后是否还能使用?甚至100年后是否还能使用?那些项目不仅工程要更加长远,合作项目也要更加能够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所以我们现在讲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一带一路”也是一个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上看,我觉得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是以一种长期主义的视角来看待我们自身的发展。换句话说,我们不是谋一时一地的短期发展,而是从10年、20年、50年甚至更长久的眼光看待当下我们所做的事情,做一件成一件,做一件厚实一件,做一件利于长远。这才是“一带一路”未来要做的。实际上,“一带一路”是一个伟大的构想,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中国作为一个全球大国、强国的崛起,提出了这样一个原创的新型构想。我们已经做了12年,接下来,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还是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走下去。而这个基础就是高质量发展,造福于全世界。
“全球南方”崛起为何成为新趋势?
▲点击查看视频
主持人: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天然一员,然而一些西方国家和媒体却试图将中国与“全球南方”割裂开来,这背后暴露出了怎样的地缘竞争意图?面对这样的情况,“全球南方”国家又应该如何应对?
王文:实际上,这背后恰恰体现了西方国家的恐慌、纠结和焦虑。因为西方总是以阵营思维来看待问题,认为“全球南方”是一个大阵营,比如“全球南方”拥有全世界80%以上的人口。他们心里想的是:这么大的阵营不能被中国“拿去”吧。但问题是,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普遍受到欢迎,这些国家都拥戴中国、支持中国、愿意与中国合作。因此,西方想出了很多计谋。其实说“计谋”还算轻的、客气的,应该说是阴谋或诡计。
第一个阴谋是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法案,宣称“中国已经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手段,把中国从“全球南方”中剥离出来。第二个更加恶劣,美西方让一些学者出来写文章,把全世界分为三种国家:“全球南方”国家、“全球西方”国家和“全球东方”国家。他们把中国、俄罗斯、伊朗、朝鲜归为“东方国家”,声称中国根本不属于“全球南方”国家,进一步挑拨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关系。第三个阴谋是美西方进一步挑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中国与印度之间目前正努力寻求各方面的和解。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印已经开始不断接触,让两个文明古国的交流逐步恢复。但美西方却坐不住了,开始挑拨离间,比如通过抬高印度来打压中国。
这恰恰折射出“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潜力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力。很多时候,我们看西方那些媒体、政客和智库,如果他们不喜欢什么,那就说明中国做对了;如果他们打压什么,说明中国有可能强大了。所以,我们不妨反着听。
重要!重要!重要!
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大家可以将“人大重阳”设为星标
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卡片
再点右上角三个点
就能看到“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 人大重阳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别忘了“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