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两侧车辆停放有序;一座座新建公园,为市民提供日常休憩的舒适空间;
大街小巷、广场、景区,文明风尚抬眼可见,沁人心脾;
等候乘车的市民自觉排队,看到垃圾捡起后放入垃圾桶,斑马线前文明礼让……
一幅幅以文明为底色的美丽画卷正在辽源大地上徐徐展开。
近两年,辽源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统筹推动文明培育和文明实践等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正能量更加强劲,新风尚更加彰显,为辽源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从细节出发,见证“气质里的文明”
2024年,辽源市委、市政府聚焦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问题,持续健全完善“12345+网络舆情+信访”民生问题发现和解决机制,全面完成6个方面36项惠民实事,人民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托起了这座城市的幸福感。
小小停车位,关乎大民生。辽源市把破解城市停车难题作为惠民实事重要事项强力推进,充分利用闲置建设用地、零星空地等资源,深入挖掘停车空间,打造“停车有位”新常态。福镇大路停车场原来是一片闲置的建设用地,通过精心规划,这里现在已经成为一处兼具功能与颜值的生态式停车场。据市政设施管理中心工程科科长吴涛介绍,福镇大路停车场建设面积为2200平方米,设计停车泊位86个,利用旧条石铺筑的行车道,植草砖铺设的停车泊位,还种植了花卉及部分绿化,与东辽河景观带有机融合。据了解,辽源市2024年建成永久及临时停车场13处,增加停车泊位2390个,通过持续加大停车泊位供给,为民生幸福“加码”。
从“一处美”向“一片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从“外在美”向“内涵美”,全面覆盖、纵深耕耘,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文明种子播进市民心田。
从文明实践到践行文明,文明力量让城市可感可触
崇德明礼,开拓奋进。辽源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不仅有“棉袜”“琵琶”“梅花鹿”,更有触达城市“神经末梢”的城市温度。
翻开辽源市2024年的“民生账单”,每一项民生实事的“兑现”都推动着百姓幸福指数的攀升。建立医保服务站581个,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市政务局全面实行窗口单位预约办、延时办、错时办服务,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到63%,开展预约服务1828次、延时服务624次、错时服务238次、帮办代办服务11955次、上门服务459次;免费水洗公厕已经全部实现24小时对外开放,并纳入百度地图App提供智能化导航……从民生细节出发,从细微之处着眼努力,辽源托起市民“稳稳的幸福”。
依托辽源61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明实践志愿者们聚焦群众需求,丰富服务功能、延伸服务触角,常态化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等贴民心、聚人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引领这座城市掀起践行文明的热潮。
志愿服务花盛开,点亮城市文明之光
榜样树新风,美德铸城魂。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靓丽的外表,更在于向上向善的精神内核。
辽源市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新动能,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全市21万余名志愿者、2500余个志愿服务组织踊跃投身志愿服务活动,推动社会文明提升的强大正能量。
“中国好人”获得者任桂梅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的光和热,成立爱心工作室,2013年成立以来以帮扶救助贫困学子共圆“求学梦”为重点,资助贫困学生210人;东丰县爱在鹿乡志愿者协会发起爱心助学志愿服务项目,帮扶困境儿童500余名,捐资助学100余万元,为困境儿童开启了美好未来……
近年来,全市涌现出全国文明单位24个,全国文明村镇17个,全国文明校园1个,全国文明家庭1户;省文明单位65个,省文明村镇42个,省文明校园10个,省文明家庭4户 。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人、“中国好人”12人、“吉林好人”标兵20人、“吉林好人”308人、“辽源好人”1350人……
如今,辽源日新月异的变化可看、可感、可触,一个“内外兼修”的文明辽源加速崛起。辽源人正奋力拼搏,共赴文明之约,共享文明之果,继续谱写幸福辽源新篇章。
来源:辽源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