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法律?那只是个摆设。"

陈旭放下手中的茶杯,站在上海市检察院大楼的顶层办公室里,眺望着窗外林立的高楼。2006年的初秋,一份来自中纪委的调查令正静静躺在他的办公桌上。茶还没凉,但他的脸色已经开始变得苍白。因为就在昨天晚上,他亲自安排吃饭的两名法官,一个叫范培俊,一个叫潘玉鸣,都在凌晨时分离奇暴毙。而他刚刚又接到消息,王鑫明夫妇也在家中遇害,这位前警察经营的拍卖公司总经理,生前曾三次去高院喊话:"有人要杀我......"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1992年,看看这个导致四条人命的案子是如何开始的......



01

对于朱镕基市长的邀请,任骏良没有丝毫犹豫。1992年春天,这位靠房地产起家的香港商人带着近10亿元资金来到上海,在浦东新区拿下了塘桥地块。"要建就建最好的。"任骏良花了整整三个月亲自设计这栋大楼,29层的智能商业大厦融入了他对未来的所有想象。施工期间,他每天都要在工地待上十几个小时,连塘桥街道成立时的办公用品,都是他自掏腰包捐赠的20万元。1996年4月,万邦中心大厦终于拿到了预售许可证,但任骏良并不知道,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也在同时展开。沈承勤,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外勤人员,正悄悄打量着老板办公桌上的印章。深夜,他独自潜入公司,用手机拍下了几份文件。第二天,他约见了一个人,"我有个计划,保证能让你们一夜暴富。"对方听完后,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有意思,不过你确定能搞定那些手续?"沈承勤胸有成竹地说:"放心,我认识几个关键人物。"而此时的任骏良,正在工地上为几个工人调解施工纠纷,完全不知道自己即将卷入一场足以令四条人命消失的巨大漩涡。

02

1997年1月的一个深夜,沈承勤第三次来到公司。这一次,他不再只是拍照,而是拿出了一枚精心仿制的公章。他的手有些发抖,但还是快速地在一份担保合同上按下了印章。第二天,他就带着这份合同去了中信上海信托公司,轻松贷出了1000万元。然而真正令人毛骨悸然的是虹口法院的反应——当任骏良向警方报案时,执行法官范培俊不但拒绝中止执行,反而加快了拍卖程序。"这份拍卖公告连时间地点都没写,莫非是在暗箱操作?"任骏良找来了几位律师分析,大家都觉得不对劲。但还没等他们采取行动,虹口法院就以贷款未还为由,强行拍卖了9层楼。更令人震惊的是,唯一的竞拍人居然是一家成立仅一个月的空壳公司,而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赫然就是沈承勤。"每平米才2080元,连市场价的七分之一都不到!"当任骏良拿着材料再次冲进警局时,上海公安局经侦总队的专案组也坐不住了。他们立即向虹口法院发函,要求中止执行并移交案件。可法院的回复却是:"拍卖款已到账,正在办理过户。"任骏良后来调查发现,这笔所谓的拍卖款,实际上在一年零一个月后才到账。而这时,他还不知道,一个更大的陷阱正在等着他。

03

眼看一切证据都指向虹口法院的违规操作,任骏良还在为讨回公道而奔波时,上海一中院却突然对他下了致命一击。"电梯安装合同纠纷案",这个莫名其妙的案子像一把锋利的刀,直接切向了万邦大厦剩余的楼层。任骏良拿出合同反驳:"明明写着要通过仲裁解决,为什么法院要强行受理?"可没人理会他的质疑。一中院法官潘玉鸣带着执行令来了,要求查封大楼所有剩余楼层。走投无路之际,任骏良找到了一个南京的买家,开出了9200万美元的天价。"终于有救了!"4月18日,任骏良签下了出售合同,眼看就要摆脱这个噩梦。然而第二天,潘玉鸣却亲自赶到南京,从买家手中拿走了1000万定金。任骏良还来不及高兴,致命打击就来了——4月28日,一纸公文彻底封死了他的希望,一中院宣布查封整栋大楼,禁止一切交易。"他们连定金都收了,转头就查封大楼?这是什么道理!"任骏良冲到一中院讨说法,却被告知"案件进入执行程序"。他不死心,连夜找到了上海市高院申诉,可当时分管执行工作的副院长竟然是陈旭。很快,一个叫"华屋公司"的空壳机构横空出世,以低于市场价70%的价格拿下了所有楼层。"这不是明抢吗?"任骏良带着材料四处举报,直到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神秘电话:"奉劝你到此为止,不然会有人倒霉。"他刚要开口反驳,电话那头已经传来了嘟嘟的忙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