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刘伯承刚刚在南京主持了授衔典礼,正是春风得意之际。没想到的是,仅仅三年之后,受苏联外部环境的影响,党内兴起了一股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如果细究这场斗争,会发现这是清除苏联共产国际的余波。



在斗争中,军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建国后,为了跟上西方现代国家,军队的各种制度,大到军区管理,小到待遇生活,都一一照搬苏联。作为南京军事院长的刘伯承全方位负责了此事,便不可避免成为了别人的“枪靶子”。

在强大的压力下,善于谋划的“军神”刘伯承不得不花费了几天几夜,写下一封长达几千字的检讨书。所幸,刘伯承为人宽厚,与人和善,从来不乱发脾气。这份检讨、反省得到了中央的通过。另外,刘伯承还甘愿辞去肩上的职务,退居二线。对于这一请求,中央也给了刘帅最好的体面。

刘伯承在革命生涯中,大小征战百余次,身体情况本就不好。见到了中央同意的电报,刘伯承很快就又写了一封申请书,愿意到海滨之城——青岛休息一段时间。



说干就干,是刘伯承一向的作风。1959年1月19日,刘伯承就收拾了行李,带着家人离开了北京。没想到的是,来到济南,刘伯承过的并不顺畅,还遭到了济南军区司令杨得志的“驱逐”?

说起杨得志和刘伯承两人,早在长征时期就已经结识了。那时,刘伯承是红军的总参谋长,负责筹划强渡大渡河,杨得志则是具体执行者。刘伯承还特别指示杨得志:“得志,这次渡河至关重要!你一定要完成任务,为全军打开一条胜利的道路!”

杨得志也明白此战的意义,率领红一团奋勇杀敌,更是挑选出了十七名勇士。在红军猛烈的火力掩护下,渡船靠岸,十七个勇士飞一样跳上岸去,一排手榴弹扔向了敌军阵地,一阵冲锋枪,将敌人瞬间击垮,占领了渡口的工事。后继部队纷纷跟上,才渡过了大渡河。



红一团的成功,有力地配合了左翼兵团抢占泸定桥,这才消灭了蒋介石将红军变为“第二个石达开”的幻想。也因这场战役,刘伯承十分看好杨得志,觉得他有勇有谋,不失为一员潜力股,有希望成长为一代名将。

反观杨得志,也对刘伯承称赞有加。以后每次见面,都要尊敬称呼一声“老首长”。那么为何杨得志要对刘伯承下“逐客令”呢?

事实的真实情况并不像人们表面看见的一样,其中大有玄机。刘伯承来到济南,杨得志对老首长是礼敬有加,只要有空,就会抽出时间来到刘伯承的家中嘘寒问暖,带一些青岛特产,比如鱼虾等等海鲜。除了送一些生活用品,杨得志甚至在军区演习时,还会特意请来刘伯承,指点一二。



然而,刘伯承即便到了济南,也没有彻底安全抽身。济南军区位于连接我国中原及华北腹地的沿海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战区所辖部队沿着京广、陇海两条铁路干线部署,可就地展开。在这个大背景下,济南军区也不是杨得志一人说了算,军区内部还有许多反对教条主义的分子,他们对于刘伯承的到来很是不高兴,三天两头找事情。

受局势的掣肘,杨得志也不得不再一次上门,劝说老首长早日离开。刘伯承也明白杨得志的苦楚,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误了杨得志的前程,更不愿因为自己造成济南军区内部不和。



没几天,刘伯承又整点了行囊,回到了南京。望着弓背的刘伯承,杨得志眼中泪花闪烁,深深叹了一口气,默默说道:“老首长,对不起了。以后有机会,我杨得志一定会弥补今日的过失。”

参考资料:《刘伯承和教条主义》 军事历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