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一过,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启动了“揭榜挂帅”研发项目,与一家科研机构联合研发高温超导带材的核心制造部件。今年1月,市科委可控核聚变项目经理李言旭赴公司调研时,上海超导董事长马韬已立下“军令状”:“今年一定要研制出核心部件,并且把这个产业落在上海。”
目前,市科委有6位项目经理,每人负责一个未来产业。经过半年多探索,这种借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的“项目经理人制”已取得一定成效,推动一批企业和高校院所项目加速发展,为未来产业化消除难点和堵点。
围绕2025年重点工作,上海围绕前沿技术布局及未来产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科技人才评价等方面,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让很多创新项目和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改革科创管理范式,全链条布局未来产业
在科技界,DARPA项目经理的知名度颇高,他们负责提出项目选题、制定项目里程碑、把控项目进度,拥有充分决策权,是科研项目的首席执行官、运营官和财务官。
“我们要学习DARPA模式,改革科技创新管理范式,不能停留在过去发指南、评项目的传统管理范式上。”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说。为了在改革道路上先行先试,市科委去年6月任命了6位项目经理,他们分别负责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绿色燃料、可控核聚变、6G、第四代半导体等6个未来产业,组建项目经理团队,对这些尚未形成成熟产业的重大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全链条布局、全过程管理和全生命周期培育。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的上游是高温超导带材,它们是制造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关键材料。作为这一领域的全球头部企业,上海超导为能量奇点公司的两台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和“洪荒170”提供了数百公里高温超导带材。上个月,李言旭领衔的项目经理团队赴这家企业调研。
市科委项目经理团队调研上海超导公司。
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提升高温超导带材的聚变强磁场应用性能?如何拓展高温超导技术的应用场景?如何提升产能与性价比,更好支撑全球聚变能源装置研制?带着这些问题,项目经理团队与上海超导高管团队深入交流。“以前,政府科研项目都请大专家写指南,而项目经理是从产业需求出发布局项目,打通了整条产业链。”上海超导总裁朱佳敏告诉记者。
面向未来产业的整条产业链,6位项目经理都在跟踪国际最新动向,研判产业发展趋势,为企业配置应用场景、产业园区、投资基金等各种资源要素。脑机接口项目经理王卓曜正在规划产业集聚区,已调研博睿康、脑虎科技、阶梯医疗等脑机接口整机企业,听取企业负责人关于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服务机构和医院的意见。“在‘0—1—10’的科技创新链上,项目经理要‘从10看回0’,在整机研发中,既要按需牵引部件开发与软硬协同,也要凝练一批有价值的基础性选题,进行持续布局。”量子计算项目经理仲东亭深有感触地说。
改革成果转化赋权,激发教师创业积极性
与“项目经理人制”的先行先试不同,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已进入全市推广阶段。去年10月,《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24—2027年)》发布,提出到2027年,本市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动力持续增强,在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标志性转化成果。为增强主体动力,上海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改革,鼓励通过“赋予所有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实现职务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
华东师范大学是全国首个实行科技成果全部所有权赋权的高校,去年以许可、转让、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金额达到4.76亿元,较2023年708万元猛增近70倍。“全赋权改革激发了高校老师创业的积极性,去年有近40个科研团队创业。”华东师大副校长施国跃介绍,“学校把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权属全部赋予科研团队,为他们创业融资扫清了障碍。”除了政策支持,校方还打造了大零号湾华东师大孵化器等多个孵化平台,并给予概念验证资金支持,让创业团队完成技术可行性、产品商业化验证。
政策与平台的大力支持,吸引一些文科教师也走上了创业道路。华东师大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创办的上海狐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已入驻孵化器,今年一季度将完成知识产权全赋权手续。王峰团队开发了创意写作智能体“灵咔灵咔”,这个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让用户只需选择主题、类型等模块,输入提示词,就能创作出一部二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
华东师大“转化门诊”活动举行,为教师提供创业指导。
创业前,王峰参加了华东师大每月举办一次的“转化门诊”活动,得到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我们正在试用DeepSeek大模型,计划今年3月正式发布‘灵咔灵咔’。”对于创业前景,这位传播学教授充满了期待。
改革科技人才评价,“破四唯”后“立新标”
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也是上海在推进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决策部署,在科技部指导下,上海选取6家试点单位,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以“破四唯”“立新标”为突破口,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做法。
这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上海大学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引导性指标纳入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推进学科交叉“实验区”建设,引导科研人员攻关“卡脖子”难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修订完善了校聘正高和副高级人才遴选和评价体系;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开展了职称评审分类评价试点,按“工程型号类、预研型号类、技术产品研发类、支撑与实验类”分别设置岗位,并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标准;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统筹推进科技人才评价和成果转化创新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分类分层评价、“揭榜挂帅”和“军令状”等创新机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制定了《临床研究类人才评价试行办法》,试点实施临床研究积分管理方案;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对基础性工作类、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科技服务类人员分类设置岗位方案,开展竞聘上岗。
李绍前参与了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等多个型号任务。
通过改革试点,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已建立起来,切实提升了广大科技人才的获得感。比如在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李绍前研究员破格获评正高级职称。原本从副高级晋升为正高级需要5年时间,但他参与了北斗三号卫星系统等多个型号任务,担任型号副总师,并成功完成发射任务,所以入选了单位“青年研究员计划”。“以前评职称要熬年头,”李绍前感慨道,“分类评价改革后,在型号任务中担任重要岗位并取得成果的青年科研人员能提前申请晋升,激励我们年轻人敢于突破、勇挑重担。”
栏目主编:黄海华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