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车头是梦想,车尾是故乡。2月4日凌晨,一名摄影师拍摄的千万游子开车过境安徽,返回工作岗位的视频火了。视频中,无数车灯汇成一条灿烂星河,奔腾向前。无数为生活打拼的追梦人,辞别故乡、再度出发,即将用新的汗水托举起生生不息的活力中国。
每逢过年,返乡;过了年,返岗——改革开放40多年来,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塑造了一代人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在东部与西部之间反复跨越的人生轨迹,成就了春运这个“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远赴他乡,那里有生计、有梦想;而无论走得多远,都还有个魂牵梦绕的故乡,那里有父母、有老屋,有抹不掉的乡愁与童年记忆。“故乡”与“远方”的分离,成为最典型的时代印记。有人说,中国快速发展的奇迹,离不开几代人的“漂泊”。而这漂泊背后,何尝不是中国人勤劳、坚韧、智慧的最生动体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愿这一代人之后,我们共享繁华,不再奔波!”视频下的一条网友留言,获得无数点赞,也戳中不少人心窝。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展望城镇化进程“下半场”,我们是否能逐步走出“离乡逐梦”的历史惯性,为更多年轻人提供在家门口安放梦想、挥洒青春的机会和舞台?
这些年来,已经有这样的趋势,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甚至扎根乡村,成就一番作为。贵州台江台盘村,依托赛事打造的“村BA就业创业街区”,吸引一批外出务工青年返乡,投身住宿、餐饮、民族工艺品制售等领域,也为本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广西柳州,95后“航空地勤小姐姐”回乡后变身“笋丫头”,联合高校对传统酸笋制造工艺进行升级,为当地螺蛳粉产业注入新动能。
春运期间的火车站。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返乡青年,有见识、思路活、干劲足,渴望舞台;广袤山乡,有空间、有资源、有机遇,渴望人才。你需我有、你情我愿、你来我往,这样的双向奔赴,真好。
当然,对许多逐梦人来说,返乡的最大顾虑,是县城或乡村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与大城市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近年来,党中央一直强调壮大县域经济,要求实施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科学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可见政策方向就是要把县乡的公共服务搞上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说到底,不仅要让家乡干事创业的沃土更厚,还要让医疗、教育等条件更好,才能承载多元梦想,才能吸引年轻人回得来、留得住。
从更大的历史视野看,几代人的“漂泊”,是城乡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导致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也是历史必然。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将在高质量发展中逐步弥合城乡、区域之间的不均衡,让广袤大地处处能够播下梦想的种子,处处能开出灿烂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也许有这样一天,几十亿人次跨区域流动的春运,终将成为一段历史记忆、一个文化标本,成为我们讲给子孙后代的奋斗故事。可能还有些不适应,也许还伴随一点惋惜,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