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召前介绍铁轨信号设备。余晖 摄 2月5日,大年初八,对于大多数上班族来说是年后开工的第一天。而对于距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近100公里的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电务段信号车间纳赤台信号工区工长朱召前来说,十多年来,春节假期里的每一天都是工作日。
室外冷风呼啸,工区办公室里却整洁而温暖,朱召前正和信号工们仔细查看实时电路监测系统,“在我们信号工的岗位上,没有复工一说,我们不仅要日日开工,而且要做到日日善工、日日完工,保护好火车的‘眼睛’。大家看,现在信号设备的各个参数均在稳定范围内,前几天刚下过雪,岔区各个部位还是得多注意,咱们每天‘天窗’作业的时候务必要观察到位,及时清理。”朱召前边向记者介绍,边给身边的年轻信号工讲到。
“你们还不太了解吧,‘天窗’作业是我们铁路信号工的行话,意思就是列车运行图预留的在运营线上进行作业的时间,每天收到公司调度所下达的‘天窗’开始的指令后,我们才能上道维护检修信号设施。”一旁的信号工姚宏明接着向记者解释道。
“是的,‘天窗’作业是我们每日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尤其在春运期间,工区当班的每一个人都不敢有一点马虎。今天早上九点,工区接到指令,可以开始‘天窗’作业,我们随即按照提前安排好的分工各司其职,为确保设备和人身安全,还专门指定两人负责安全防控,保证人车的绝对安全。”朱召前介绍。
朱召前(右一)带领年轻信号工开展实操分析。余晖 摄 2014年,纳赤台建站后,经验丰富的朱召前就被调到这里继续担任工长。十一年里,朱召前在春节与家人团聚的时候只有一次。“我印象很深刻,那是2022年春节,本应该轮休后在年前就回工区的,但是受到当时疫情的影响,没能在春节前回到岗位,只能辛苦了守在‘家里’的工友们。”说起十几年来唯一一次“被迫”在家过年,朱召前似乎并没有多高兴:“说实话,那次年是在家过了,可我心里却一直惦记着工区。”
也许是三十四年的历练,又或许是父辈和家庭的影响,朱召前坚守信号工岗位的心从未改变。朱召前说:“我是个‘60后’,父辈那一代就是铁路人,家里兄弟姐妹4个,有3个也都是铁路职工。而且,9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自然环境比现在恶劣,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成问题。再看看现在,工区2023年搬进了新楼房,宿舍、食堂、办公室、监测室、娱乐室一应俱全,工作和生活都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对了,小姚,该干的事儿别落了,咱们边实操边给记者介绍。”朱召前顺手拿起记录本,带着徒弟们走进模拟操作室,“这是我们模拟室外轨道作业的实操课堂,每天‘天窗’作业后,我们都要再分析分析,操作几遍,重复的操作和交流能让年轻人更熟悉业务,相互发现问题,在工作中就会更得心应手。”
“现在可不像以前,工区配备了现代化的设备设施,计算机联锁系统、电码化、计轴等等,作为一个老人,我也得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通过查看资料学习领悟,不懂的地方还要虚心向电务段技术人员和施工单位人员求教,自己弄懂了、学透了,才能做好传帮带,让青年信号工成长起来。”朱召前说。
在“老工长”的带领下,纳赤台工区在管辖车站的设备检修维护中,没有出现过一次因人为的漏检、漏修造成责任及事故,他带领的许多青年职工也因表现出色被招聘到车间、段、集团公司的重要岗位。“在我眼里,朱工不仅是我们工作上的师傅,也是我们在工区的‘家长’。春节期间,工作任务更加繁重,他依然放弃回家,和我们一起‘天窗’作业、查监控、练实操,生活上的关心也是无微不至,不管谁有个头疼脑热,他总是第一时间递上热水和药,自己扛下剩余的工作任务。”信号工赵文杰说。
“你们将来都是工区的主力军,工作上尽心带,生活上用情帮是我这个老人应当做的。身边有你们这样一群讲团结、甘奉献的铁路人一起守好岗位、护好信号设备,我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如果没啥特殊情况,守完这个春节,下半年我就准备退休了,可得珍惜跟你们待在一起的时间呐。”朱召前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