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上次我们阐述了二郎神花钱上时在时隐的犬的要素,得出一个认识,正是因为二郎神的特征动物是犬,而且是黑犬,这也有助于作为水神的二郎神去成为掌控云雨,主管降雨的大神,黑犬不仅是二郎神的特征动物,同时也可以兼顾祈雨的重要交感作用。所以,二郎神花钱上不仅有紧随二郎神脚下的特征动物黑犬,也有相对独立于二郎神之外的独立的交感要素黑犬,也有与龙王并列的明确的祈雨要素黑犬的形态的存在。也有没有黑犬而独立有降雨功能的龙王的独立存在。
上次引用了若干佐证去阐述了犬的要素在古代求雨交感中的作用。其实,除了上次引用的资料之外,还有若干补充,在此一并留存:
1、殷商时期甲骨文中记述云,“癸亥,贞:今日雨,帝(禘)于巫,一犬。”、
2、汉代《春秋繁露求雨篇》云:“冬舞龙,六日祈于名山以助之,家人祠井,无水。为四通之坛于邑北门外,方六尺,植黑绘六,其神玄冥;祭以黑狗子六。”
3、《农政全书·占候》云:“狗爬地,主阴雨,每眠灰堆高处......主水退。”
4、清代叶调元著《汉口竹枝词》云:“祈雨群儿戴柳条,大街抬着狗儿跑;若逢卖水人经过,水楹掀翻再去挑“。
5、据钟准健研究,抬狗祈雨仪式广泛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贵州、湖北、湖南、四川、安徽、广东、广西七个省份。贵州省安龙县抬的狗需黑狗,而施秉县要求则是年轻雌狗。在湖北省各县乡中,所抬之狗甚至被人们称为狗老爷。
"两地的人们均认为,狗与龙王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狗脏了之后,龙就会下雨帮其弄干净。抬狗祈雨与龙王事象经常联系在一起,因为抬狗祈雨往往会伴随着其他祈雨仪式如敬龙王、拔旱魃、祭水神的进行,一旦抬狗祈雨失效就会求助或融合其他的祈雨对象和方式"。
6、在《宋会要辑稿 礼二0》中,在祭祀龙神的系列里,有一个有趣的记载:
雾池龙神祠。在襄阳府襄阳县。寿皇圣帝干道四年三月赐额「灵泽」。
湫水龙神祠。鹅公潭湫水龙神祠,在洋州兴道县。乾道五年十一月赐额「兴济」。
落狗洞龙神祠。在梁山县。乾道八年四月赐额「膏泽」。
五龙神祠。大灵潭五龙神祠,在桂阳县。高宗绍兴十四年八月赐额「灵济」。崇福宫五龙神祠,在开江县盛山,绍兴二十九年二月赐额「协应」。五龙潭龙神祠,在归州,孝宗干道九年四月赐庙额「灵济」。
可见,落狗洞龙神祠。也是用于山川祈雨的序列,而名字中,又将狗与龙,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7、《老子》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所谓刍狗,就是即古代求雨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仪式活动结束就给扔掉,所以有轻践之意。可见,古代求雨用的就是犬要素。
8、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曰:“舒州潜山下有九井,其实九眼泉也。旱则杀一犬投其中,大雨必降,犬亦流出焉。”
除了上述祈雨文本中的犬要素,还有另一个维度的考量,因为与雨密切相关的风伯的形象也是犬首貌。《物理小识》:“风伯之首象犬。”《七修类稿·天地类》:“风伯之首象犬”《元史·舆服志二》:“风伯旗……神人犬首、朱发、鬼形、豹胯、朱袴,负风囊,立云气中“。
风神为啥是犬首,大致是取其迅捷之意。“猋”有迅疾的意思,《说文》释曰:“猋,犬走貌,从三犬。”所以不仅古代祈雨要动用犬要素,祭风也得用犬,而风雨不分家。
巧了,品位兄藏有一件三首犬的铜件。除了可能为西方地狱三头犬之外,另外有一种可能,可能就是传统的三犬首的风伯造型。你看,面对读者的中间一犬,身子类似人站立,且有裤腿之类的要素可能,有没有可能是在呈现”人身犬首“的特征呢?值得探索。
三头犬铜件 品位收藏
综上所述,古代之所以将犬与求雨相关,主要是因为犬为古人观念中的阳畜,与干旱关联,所以杀狗就是为了压制阳气,抬升阴气,导致下雨。
以上。言归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