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很多游子回到蓬安,在与亲人团聚之时,也见证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连日来,部分回家过年的乡友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言语间无不透露着对家乡变化的赞美与自豪。
蜕变中的宜居家园
家住蓬安县城的张婷婷是在外地上学的大学生,只有寒暑假和春节才能回蓬安与家人团聚。谈及家乡的变化,张婷婷说:“最大的感受是整个小区焕然一新,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张婷婷家所在小区经过改造后,路面宽敞、环境整洁,新增的停车位解决了停车难的问题,居民生活更加便捷。
2024年,蓬安县稳步推进城市更新提质,实施了163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联动完成195个小区2.1万户老旧燃气管网改造,打通清溪北路、笔架山东路等城市道路4处,同步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整个城市更加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近年来,蓬安县把绿色生态作为宜居之本,以嘉陵江为轴,合理划定城市生长边界,布局亲江廊道、亲水空间,新(改)建一批城市公园和绿道,实现城与山相依、城与水相融、城与绿相拥。
“在嘉陵江蓬安段建成了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龙角山公园、百牛赞歌广场等城市公园;通过截污清淤,将清溪河沿岸建成集健康生活、城市观光、休闲慢跑、户外体验于一体的城市生态公园。”蓬安县相关负责人说,如今,城市功能越来越完善,百姓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田野上的振兴画卷
“今年回来,村子变化好大!以前村里田块大小不一、高低不平,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政府对土地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方便了机械化作业,更有利农业发展。”从广东务工返乡过年的河舒镇小板桥村村民张建斌感慨,如今,土地得到有效利用,不仅利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还给大家带来流转土地的收入和就业岗位。
河舒镇副镇长龙昱璋介绍,如今,村里的“巴掌田”变成了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泥巴路”变成宽阔通畅的水泥路;耕种方式由过去的使用牛耕犁耙变成了全域机械化、智能化。产业兴、活力足,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家乡的交通越来越方便了。”回正源镇石牛村过年的周建军感慨,上午从佛山乘高铁出发,下午到达重庆,再换乘高铁,傍晚就能到蓬安了。
“路通百事兴。便捷的交通让村里也发展起致富产业,乡亲们的荷包越来越鼓。”回到老家转了一圈,周建军如是说。
近年来,蓬安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国试点机遇,系统谋划实施“六个全域”农业农村综合性改革。此外,蓬安被确定为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创成全国农业产业强镇1个,河舒镇被纳入全省农业产业强镇建设。
“我们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产业基础等,推动特色产业连片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蓬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笑脸里的幸福生活
“小区对面是公园,出门就有大型超市,药店、快递驿站、社区食堂等。”谈起老家生活的便利,回老家过年的市民刘燕打心眼里开心。
“不仅如此,家乡的医疗条件也好了很多,看病再不用跑市上、省上了。”刘燕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家乡变化的骄傲。
近年来,蓬安县不断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丰富基层医疗资源供给,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如今,各级医院均配备了先进医疗设备和技术人才,能够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就医需求。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低收入家庭和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力度,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蓬安还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到这么好的教育,真是太幸福了。”刘燕的女儿在家门口的学校就读,她对学校的环境和教学水平赞不绝口。
除了医疗和教育领域的变化,政府还加大了住房保障力度,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廉租房和公租房;推进城乡饮水工程建设,让城乡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群众的社会保障服务水平。
2024年,蓬安县把办好民生实事、筑牢民生底线、补齐民生短板,作为回应群众关切、满足民生需求、提升群众幸福感的关键,扎实推进30件民生实事,深入开展就业创业帮扶“三大专项行动”;城镇新增就业5663人;统筹推动各类教育协同发展,完成24所农村学校老旧课桌椅更新。件件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来源:南充晚报 声明:转载出于宣传服务广大市民、弘扬正义、正气、警示之目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