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乡亲们在韩兴海即将完工的屋前合影。受访者供图


翻新前的韩兴海家老宅。受访者供图


焕新后的韩兴海家老宅。刘虎 摄

  2月4日,大年初七,遂宁射洪市官升镇青果村,站在自家焕然一新的老宅前,韩兴海眼眶微红。
  新墙、新屋顶、新床、新家电……从一场酒局作出的决定,到村里上百户人家筹资3万元,再到30多个“回家过年的人”冒雨赶工期,仅仅5天时间,一群邻居竟让这座年久失修、常年无人居住的“老宅”变了模样。
  蛇年春节期间,邻居们帮忙翻新韩家老宅的视频,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广泛传播,网友们盛赞:“中国好邻居具象化了!”
  这群“好邻居”缘何自发翻新邻居老宅?2月4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这个距离射洪市区20多公里的小村庄,与网络上的热闹相比,这里平静如常。
  “没有啥子好不好的,他家现在遇到事儿,大家乡里乡亲的,一点小小心意……”作为翻新韩家老宅发起人之一的村民陈显明说,大家搭个手帮个忙,希望韩兴海能渡过难关。

老宅,新房


  青果村距离射洪主城区约40分钟车程。全村户籍人口3050人,常住人口约700人。春节期间,千余名外出务工村民陆续赶回家过年,日常冷清的村庄变得热闹起来。
  “村民帮忙修房子?修的是韩兴海家老宅,他家就在前面十字路口倒左,大约一公里就到了。”2月4日下午,记者走进青果村,村口超市老板马上热情地指路。和很多人一样,这几天,老板也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了这件发生在身边的善事。
  走近韩兴海家,还没打上招呼,一声吆喝先传了过来。
  “再看看接口,家里还是没通电。”
  循声望去,屋檐下,一位电工师傅正踩在梯子上,手里举着电灯泡。在他身后,外墙面已刷上水泥,摸上去还有点湿湿的;新换了钢质房门,上面的保护膜还没撕下来;正房旁边搭着一个小棚,里面堆满了柴火。
  视线往上,这座四间房的瓦屋顶之上,新加盖了更为结实的铁皮屋顶,足以遮风挡雨。进入室内,一位工人师傅正在安装热水器。卧房里,摆着一张新床、一个新柜子。

妻子病重,连夜归家


  “我这几天都在医院,床铺这些还没来得及弄。”记者前脚刚进门,韩兴海后脚跟了进来。
  今年63岁的韩兴海,多年前随家中长辈搬迁至青果村,和妻子结婚后育有两个儿子。早些年,夫妻俩外出务工,两个孩子也跟着去了。久而久之,老宅越来越破旧。因老母亲还健在,往年春节回家,他们一家都暂住在弟弟家。
  去年4月,妻子被查出癌症晚期,此后一直在厦门治疗。今年春节,许多人都已归家,韩兴海只得留在厦门陪伴妻子。
  除夕那天,他从医生那里听到了最坏的消息。
  “我和妻子商量,她也想回老家,我于是带着她,想办法买了高铁票,在大年初一晚上赶回了成都。”韩兴海说,从成都回到射洪后,他把妻子送进射洪市一家医院进行保守治疗。
  “我也有过翻新老房子的打算,但一直没顾得上……”韩兴海说,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和妻子回到射洪之前,邻居们已经开始翻新他家的老房子。

孩子转来了压岁钱


  陈显明未曾想到,会在社交平台上刷到自己的身影。
  这则短视频,记录了包括陈显明在内的青果村男女老少们,自发筹款给韩兴海翻新老房子的事。视频通过网络广泛传播,被新华社等多家媒体转发,陈显明和其他参与此事的村民,被网友们盛赞为“中国好邻居”。
  陈显明说,给韩兴海家翻修房子的决定,缘自腊月廿八(1月27日)的一场“酒局”。
  “当天晚上,村里很多人都在一起吃酒(聚会),因为之前就知道了韩兴海家的情况,大家都在商量着,既然他们要回来住,那乡里乡亲的,总要想办法出份力。”陈显明回忆,一番讨论后,大家决定有钱出钱、有人出人,给韩兴海家把房子翻修了。
  考虑到韩兴海要带病人回家,继续住在弟弟家也不方便照顾,于是大家想着在他回来后,能够尽快住进自家的房子,“总归需要个安身之处。”最终大家决定大年初一联系修葺所需的材料,初二一早就动工。
  吃完酒,村民唐春林在村里微信群发布这一消息,当晚便收到了5000多元。到大年初二上午,善款已经涨到了22000多元。
  “我们只记录了转账的村民,具体金额没有对外公布,这都是大家的一份情,多少不论。”村党总支书记陈林说,这些修房的钱,全是村里大大小小的邻居出的,有读书娃娃转来的压岁钱,也有嫁出去的女子表达的一份心意。负责修葺的工人,也全部来自当地。
  “春节期间找工人太难了,人工费也不便宜,最后决定由村里人自己动手。”陈显明说,好在村里在外务工的很多人回家过年了,水泥工来了,电工来了,刷墙师傅也来了……大家看到群消息后,纷纷带着工具和材料来到韩兴海家,大家分工协作,忙活起来。“到了饭点,大家各回各家吃饭,吃完饭继续过来帮忙,连开水都是自己带的。”
  村民陈艳得知此事,大年初二一早,她和丈夫从成都赶回村里,为韩兴海一家出份力。“我从小生长在这里,也希望他们一家人能走出困境。我的孩子十多岁了,希望这事能给他做个榜样。”

无法拒绝的善意


  “去年8月通过排查,我们对韩兴海家的情况摸得非常清楚。”村党总支书记陈林说,截至目前,“低保兜底”“医保代缴”“大病保险”等帮扶政策已落实到位,村里还在为他们申请“两癌”救助,“我们一定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帮助他家渡过难关。”
  对大家捐款翻新老宅的好意,身在外地的韩兴海,在与乡亲多次通话中都婉拒了。
  “我们老两口和儿子们都在外工作,这个房子平时没人住,不想在过年的时候打扰耽误大家。”韩兴海说,家里孩子遇到一些事情,加上妻子患病,基本花掉了全部积蓄,在外面买的房子也在处理,“大家都知道这些事,之前就曾帮助过我,现在还来筹钱修房,实在是过意不去。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人还没回来,他们就开始动工了。”
  “这有啥,都是一份心意。”“修房子是大家一起同意的,没有什么不好的。”
  “你妈妈今年95岁了,以前还带过我,这点忙算什么。”
  “有些事遇见了没有办法,会好起来的。”
  ……
  听见韩兴海这么一说,旁边的村民接过话。在大家看来,出钱出力是小事,也是分内之事,“我们村里大多是姓陈的,但没有把韩姓当外人。”
  记者告别时,陈显明说“谢谢媒体的关注”,韩兴海转过身给一群邻居连连道谢。
  射洪城外,进出城快捷通道与国道连接线旁,伫立于半山腰的城市宣传语分外醒目,其中四个字——有情有义,为发生在青果村的这个故事,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