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省宣汉县蜀宣花牛出栏量达9.52万头,这已是宣汉县肉牛出栏量连续10年稳居全省农区第一。从最初的精心选育,到如今养殖场“遍地开花”,12年的时间,蜀宣花牛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的强劲动力。今天我们就看看,一头蜀宣花牛怎样持续“犇”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画面中的这个人叫赵益元,是“蜀宣花牛”的主要培育者之一。2022年,他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时,我和同事采访过他。还有1年时间,和牛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赵益元就将退休,但即使如此,这个春节,他依然没有闲着。

宣汉县农业农村局一级主任科员 赵益元:气温寒冷,注意防寒保暖,以防牛发生感冒,尤其是我们养母牛的农户,尽量用温热水,冰冻水是不能喂牛的。

宣汉县大成镇马滩村村民 李满元:现在随时打电话,有时候有不对的,可以咨询。现在一两年的时间,(牛)感冒什么都没有。

1988年,从四川农业大学兽医专业毕业的赵益元,和同事花了30多年的时间,终于在2012年成功培育出新中国第六个、黄河以南第一个培育牛新品种——蜀宣花牛,填补了我国南方无培育牛品种的空白。一头牛如何造福一方百姓?宣汉县利用蜀宣花牛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牧草资源,积极打造“蜀宣花牛+优质牧草”现代农业园区,夯实牛产业根基。



宣汉县锦宏蜀宣牧业有限公司 邱岚晓:我们这个场是按照2000头的标准建设的,现在有蜀宣花牛存栏1300多头。

宣汉县大成镇是“蜀宣花牛+优质牧草”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近年来,随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扶持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标准化蜀宣花牛养殖场在这里建成。



宣汉县锦宏蜀宣牧业有限公司 邱岚晓:我们所有的投料设备,全是大型设备,有铲车,有TMR搅拌机,然后还有大型撒料车,增加我们的效率。然后还有我们防疫制度这一块,我们从人员入场再到养殖防疫这一块儿都是有我们自己的一些制度,粪污是无害化处理。



从2019年到 2022年,大成镇规模化养殖场从零星几家发展到36家。2022年,以大成镇为核心的宣汉县现代农业园区成功晋升为四川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023年,大成镇荣获全国农业产业强镇。

宣汉县大成镇副镇长 向小丁:目前,全镇全年出栏蜀宣花牛达1.2万头,产值6.8亿元。下一步,我们的想法是,将持续对蜀宣花牛产业延链补链,实现牧草的本地化,肉牛加工精细化,持续擦亮蜀宣花牛金字招牌。



年出栏100头的规模养牛场和规模养殖户已经增长到236家。2024年,宣汉县蜀宣花牛出栏量达9.52万头,这已是宣汉县肉牛出栏量连续10年稳居全省农区第一,实现牛业产值11.8亿元,牛业综合产值80.5亿元,一头头蜀宣花牛成了养殖户增收的“金钥匙”。

宣汉县大成镇柏林村村民 牟光美:一年一年的,生活也好,条件都可以了。反正一年我们两个人的收入最低都有七八万块钱,除了开支。



为了让一头头蜀宣花牛持续“犇”出乡村振兴新图景,2023年和2024年,宣汉县畜牧技术推广站积极向上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4000万元,主要围绕大成镇、南坝镇、黄石乡等7个乡镇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此外,为了确保牛产业的持续发展,进一步带动农户增收,宣汉县正积极推进能繁母牛示范基地建设,并通过对养殖户新修圈舍给予资金补助,促进在家农户通过养殖能繁母牛实现年户均收入7—10万元。家住大城镇柏林村的牟光美一家就计划在2025年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宣汉县大成镇柏林村村民 牟光美:我现在牛只有10来头,继续还要买,最低怕要养五六十头,计划是这么计划的。

在宣汉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我们看到了赵益元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付出,也看到了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宣汉蜀宣花牛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这“变”与“不变”之中,我们似乎找寻到了乡村振兴的独特“密码”。都说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相信在相关部门的规划与扶持下,蜀宣花牛产业必将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蹄疾步稳,持续书写属于这片土地的致富篇章。

来源:达州观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