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遇见你丨在“生命禁区”完成极限挑战!碧罗雪山上的“云端”巡线人

总台记者 齐鑫 徐小龙 陶世飞 王睿哲 怒江融媒

地处云南西北的怒江州,98%以上面积为高山峡谷。而南北纵贯的碧罗雪山,海拔超过4000米的山峰就有十几座。雪山之上,有一条220千伏兰福线输电线路,它连接兰坪县与福贡县,横跨澜沧江、怒江,是怒江大峡谷输送电大通道,对于当地百姓冬季生产生活来说非常重要。

春节大雪封山前,当地都会组织一支特巡小队对这条输电线路进行巡检,消除潜在隐患。跟随总台记者,一起去看看这条云端之上的巡线故事。

三天两夜 人背马驮

雪山上艰难巡线

周兴宏和字相福是怒江州供电局的运维检修员,这次的特巡小队由他们两人带队。因为中途要在山顶过三天两夜,所以要准备十多种物资,加起来有五六百斤重。


虽然云南大部分重要输电线路已经安装了智能在线监测系统,大大减少了人工巡线次数,但是因为摄像头旋转角度有限,每隔一段时间仍旧需要巡线人员去现场检查盲区和“死角”是否存在隐患。


这次要巡检的兰福线总长110多公里,最低海拔1200多米,最高海拔4000多米,中途要经过50多公里的无人地带和原始森林,年前需要进行停电检修作业。而我们要跟随巡检的线路,是其中难上加难的一段,得三天时间才能走完。换做以前,花费的时间更长。


车子只能开到半山腰,物资就要全部卸下来,转由马帮驮运。周兴宏说,这次巡线的单次里程看上去只有7公里,但是海拔高差达2500米,所以每个人都要尽可能轻装简从,节省体力。

沿着山脊线前行,一侧是山体、一侧是悬崖,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去。

蜿蜒而曲折的山路,让运送物资的马帮走起来都觉得有些吃力,路上连续发生几次小突发,差点把巡线人员挤下山。

随着海拔越来越高,坡度也越来越大,伴随着大口呼吸,耗费的体力越来越多。拍摄团队里,接二连三有人员腿部抽筋。

“一天走四季”

赶在大雪封山前进山巡线

徒步两个多小时后,特巡小队到达了一块比较平整的区域进行休整,开始吃午饭。

队伍里年长的周兴宏从事这项工作已经有20多年了,这条雪山巡线路对他来说已经再熟悉不过。而队里的1998年出生的小伙字相福,则是第二次来。他说,第一次来巡线时,基本上是被“连哄带骗”才爬上去的。

拐过一道又一道弯,翻过一座又一座山。用了六个多小时,整个队伍才终于爬到海拔3000米的雪线位置。从这里开始,每年12月底到次年5月前都会积雪、封山。

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怒江供电局线路运维检修员 周兴宏:下面就二十几摄氏度,在下面穿的是背心,上来就要穿冲锋服防寒衣,所以说一天可以走四季。


碧罗雪山上的昼夜温差大,白天日照强,晚上温度低。尤其在一些风口,都是电力线路和铁塔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区域。

周兴宏说,大雪封山期间,即便出现突发故障,人员也很难登顶检修。因此,冬季的最后一次巡线格外重要。


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怒江供电局线路运维检修员 周兴宏:在大雪之前我们就要上来把脉,就像医生跟病人把脉一样,即使你身体再健康,还是需要体检。存在的一些隐患,发现了就要及时处理。


傍晚六点钟左右,经过一天的艰难跋涉,大家陆续到达今晚的露营地。在这里,有两间巡检房,但已经被上山给铁塔加装避雷器的施工人员住满,巡线人员和拍摄团队需要搭建帐篷过夜。因为地面有雪,需要先铺上一层竹子。而瞬间吹起的大风,一下就把刚搭起的帐篷刮倒了。


一拨人负责搭帐篷,另外一拨重载无人机团队要抓紧展开作业,这次他们上山,就是要检测重载无人机超视距接力控制的飞行实验。


队伍出发的地点在7公里外,海拔2000多米的地方。重载无人机从那里起飞,还需要在强风速的干扰下攀升到3900米,再降落下来,难度非常之大。

两名无人机飞手,一名在山下、一名在山上,两人进行接力遥控。


这架重载无人机有效荷载230公斤,爬升高度能达到5000米,特别适用于复杂地形及电力行业重材料运输。

这边的重载无人机测试成功,另一边,在大家的协作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帐篷终于搭起来了,但是大家的体力也是耗费殆尽。


山顶无人区,夜晚温度只有零下十几摄氏度。在这种极端环境下,巡线人员只能烧枯木取暖、做饭。

不过,因为高海拔地区水的沸点低,食物难以煮熟,大家只能凑合着吃。

最难熬的,是第一个晚上。四面透风的帐篷里,大家挤在一起过夜,疲惫已经席卷了每一个人,拍摄团队不同程度出现头疼、咳喘、呼吸困难等症状,一整晚都是迷迷糊糊。

艰苦与危险并存

“云端”上守护万家灯火

冬季的碧罗雪山山顶,被当地人视为“生命禁区”。晚上的风格外大,巡线人员和拍摄团队用酸痛的身体,压住随时有可能被吹倒的帐篷,半睡半醒过了一夜。进入巡线的第二天,这条云端之上的电力巡线路,还有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艰辛?

第二天的巡线任务,是检修最高点的一座铁塔。虽然行程只有三公里,但是攀爬难度不亚于第一天。

海拔越来越高,队伍的速度越来越慢。在拍摄团队休息的空档,巡线员小字已经爬到了山尖,先行一步检查线路。


总台记者 齐鑫:经过两天的时间,在累计爬行了十多个小时以后,我们来到了这次巡线海拔最高的一处铁塔。现在的海拔是3960多米,塔尖的位置可能会超过4000米。如果不是来到这个地方,很难想象,有这么一支队伍长年累月地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灯火。


爬到山顶只是第一步,登铁塔更是不易。山顶最高处的铁塔,正在安装避雷设置,因此线路临时停电。这里的海拔最高、风势最大,需要着重检查。小字穿戴好装备,准备上塔。


近4000米的海拔,每爬一步都是对体能的巨大考验。


小字在铁塔上检修,地面上的重载无人机团队也开始进行了第二次实验,将50多公斤重的避雷器,成功送达最高塔位。

老周说,未来这项重载无人机运输普及了以后,他们的工作也会变得轻松一些。而且一旦遇到了突发情况,也能及时展开施救。


老周说,这个季节还算好,如果是在夏季,除了可能遭遇毒蛇、马蜂、野猪等威胁,赶上雨雾天气,很容易在山里迷失方向。

尤其在原始森林,极端天气可以把一座熟悉的山变得完全陌生。

虽然说这份工作很辛苦、很危险,但是老周和同事们却从来没有过怨言。


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怒江供电局线路运维检修员 周兴宏:现在我们老百姓煮饭用的是电,炒菜用的是电磁炉,烧水也是用的电,都是用电。所以巡线挺重要的,我们稳稳当当在运行,付出还是值得的。


对于刚刚从业两年的小字来说,虽然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和无人机进行巡线,但是每次爬雪山到这里进行人工巡线的时候,都会格外感慨。


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怒江供电局线路运维检修员 字相福:因为平常只是在这些公路附近,城区附近看看这些线路,就感觉这个巡检很简单,用无人机飞飞。通过这个翻山,也认识到以前前辈们建这个线路的艰难。以前都是人背马驮这些塔材,一块块扛上来的,自己要是没有维护好,就会辜负他们的信任。

小字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责任,而他们要走好前辈们走过的路,守好这条雪山上的线路。


南方电网云南电网公司怒江供电局线路运维检修员 字相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战位,我们的战位就是这一条线路,这一方铁塔。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维护好这条线路,不辜负他们的心血。

雪山上跋涉与坚守

点亮山下万家灯火


云南碧罗雪山海拔4000多米,巡线小队每年春节前都要完成一次“极限挑战”。他们顶着刺骨寒风,踩着积雪覆盖的乱石坡,累计攀爬十几个小时抵达作业点,排查每一处线路隐患。

队里年长的周兴宏,在这个岗位上已经工作26年了,翻越雪山巡线累计120余次。


登山的辛劳,只是巡线工作的门槛。巡线员需要对每一基杆塔的基础、拉线、绝缘子等设备进行全面“体检”,比如1基塔的绝缘子少的有50片,多的则有200多片,都需要逐一检查。

这次巡线检查,巡线员共完成了46基铁塔的特殊巡检,消除了47个输电线路隐患。正是他们在雪山上的跋涉与坚守,换来了山脚下百姓家中不灭的灯火。

在此

致敬这群在云端上

守护光明的巡线人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