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题记:撩开她神秘的面纱,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片美丽的土地,我们会发现这里有一群虔诚的人,那“心平气静”的雪山和圣湖也会让我们心灵震撼。让我们默念着仓央嘉措诗作《那一世》,走进那圣洁的雪域高原。
那一天 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月 我转过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纹
那一年 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翻遍十万大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如果说雪域高原是共和国一块神奇圣洁的土地,那么西藏之旅就是自己生命中一段难忘的历程。
我和雪域高原的初识,是百万翻身农奴那高亢激昂的动人歌声,是那载歌载舞的翩翩倩影,是那“呀拉索”和“巴扎嗨”的真情感叹。再识西藏,来自摄影家贺角先生新出的一本摄影集,影集中的照片精美绝伦,令人神往,贺老先生送我新书的时候,顺便绘声绘色地介绍了他在藏区采风的经历。
看景不如听景,先生的讲述与其说是对圣地的赞美,还不如说是对我这个没去过雪域的人的诱惑。虽然那里令人神往,但高寒和缺氧也着实令人畏惧。当年文成公主一行浩浩荡荡入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走走停停都用了近五年时间。路途那么遥远,又那么艰险,我能有机会去领略那神奇美丽的风光吗?
图片
西藏雪山
2005年秋天,在漫长的雨季过后,终于有机会去西藏感受高原的灿烂阳光和雪域的柔媚风韵了。飞机一进入青藏高原上空,就看见舷窗外层层白云下面一座座山峰连绵不绝,峰顶覆盖着皑皑白雪,令人真正看到了路途的艰险。
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登上号称“世界第三极”的雪域高原,那就是好汉中的好汉了。飞机在贡嘎机场着陆,一出舱门,胸口就像塞了团棉花一样顿感不适。这就是高原给我们的第一个见面礼,似乎在提醒我,好汉要有豪气,但在这里更不能缺少了氧气。
汽车行驶在去拉萨的公路上,群山矗立,经幡飘动,朝拜者的身影扑面而来又一闪而过,天空湛蓝,白云舒展,在大地上摇曳的拉萨河伸向云端。这就是西藏,曾经远在梦中,如今却身临其境,竟比想象中的还要美,还要神奇!
图片
风中飘动的经幡
在西藏的几天行程,可以套用现在领导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走马观花,没有看到豹之一斑,而是看了斑之一毛。尽管如此,我对此行仍然有着深刻的感受。
雪域高原,见证着超级的虔诚。这是一个礼佛的“王国”,凡是有房屋的地方,屋顶就有经幡在风中飘动,向人们表露着信仰的忠诚。旷世奇缘和万世佛缘,成就一段佳话。
图片
大昭寺
西藏最有名的大昭寺,是当年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松赞干布送给爱妻的礼物,建成后两人曾经在此居住。这座声名远播的古寺,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也许不是它悠久的历史和古色古香的建筑,而是那如同潮水般涌动的人们虔诚地转动着经轮的场面。
在寺前的广场上,能见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信徒们,不管穿戴整齐还是衣衫褴褛,都在那里一次接一次永无休止地五体投地磕等身头。他们中的有些人从千里之外跋山涉水,用身体作笔,用生命作墨,一步一个等身头磕到大昭寺的,在大地这张纸上写满了超人的毅力和无比的虔诚。
图片
大昭寺前
在神山、神湖边经常能看见手拿转经轮游走的老人,在寺院经常能看到拴着红布条的放生狗、羊,在路口常常能看到玛尼堆上石刻的六字真言。信徒们用古老的转经轮诉说世世代代的希冀,用灵魂的漫游寻找着真善美的佛国之门,用近乎呢喃的“嗡、嘛、呢、叭、咪、哞”祈祷着平安,敬献着忠诚。
来到西藏,来到拉萨,就不能不看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依山而建,高高耸立,巍峨壮观。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在雪的衬托和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庄严和神秘。布达拉宫既是神权的象征,也是王权的象征。
图片
灵塔金顶
这里供奉着达赖们的灵塔,其中五世达赖的灵塔从上到下全部用黄金包裹,镶珠嵌玉,仅黄金就用了十万余两,珍珠、宝石用了两万余颗。客观地说,藏族同胞现在还不很富裕,可是他们的理念是不修今世修来生,相当多的信徒除了养家糊口的钱以外,多余的财物都毫不犹豫地捐给了寺庙。
金碧辉煌的寺庙与矮旧的民居,高原红的面孔与他们手中镶满金银珠宝的经轮,就像这银色的雪山和褐色的戈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他们一脸的虔诚中,你会有另一番思考:把幸福放到简单、简约、简便中去享受,人们浮躁的心灵会安妥很多。
图片
手持经轮的藏族老人
雪域高原,展示着原生态的美丽。这里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平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两个人。藏西阿里、藏北那曲、羌塘草原北部除了雪山、小溪、草原和野生动物,可以说是百里不见人烟。
在这牛羊比人多的地方,面对如此静寂的世界,你只能同高山对话,和小溪交谈,与人的交流简直就是一种奢望。随便哪条溪流,都有可能是江河的源头,不管江河在南亚次大陆和中华大地上多么有名,也不管它要流到印度洋还是太平洋,它上游的小溪都无人知晓默默地流淌着。
图片
可能是因为海拔高,感觉天总是很低,白云翻卷,阳光和风雪交替,让孤独的旅人有一种被弃置于此的感觉。可正是这遗弃使人关注身边的每一处荒凉,从这荒凉中读出一种粗犷的未加雕饰的原生态的美。
要说美,在西藏,最美的还要数林芝。从拉萨驱车,蛇行在川藏公路这条天路上,逆拉萨河而上,过海拔五千多米的米拉山,顺泥洋河而下,就来到有“太阳宝座”之称的林芝。山路旁,泥洋河显得那样的清澈和欢快,急切地投入激情澎湃的雅鲁藏布江怀抱。
图片
林芝
推开车窗,眼前的景色让人惊诧:一半是雪山巍峨,自有的威严和肃穆;一半是草木葱茏,一派勃勃的生机。那让人心动的蓝天和白雪,那红的、绿的、黄的叶子和那缠绕在半山腰如玉带般的浮云,在一瞬间定格了你的目光,定格了你的思维。天和山相融,云和树相拥,浑然一体,宛若天成。它们是那样的贴近,近得似乎可以触摸;又是那样的遥远,远得只能呼吸到它们的气息。
在那山腰蒙着的浮云和薄雾,就像一条洁白的哈达。而当那浮云越升越高,在天与山相接的地方渐渐散去,让你把一切看得更真切、看得更清晰,你却仍然怀疑这种景致是否真的存在于人间。在这里,就是最蹩脚的摄影爱好者也能拍出世界上最美的照片。如果不是朋友提醒你这里是西藏,你一定会以为自己置身于草长莺飞、小桥流水的江南。
在西藏,古老的传统和现代的文明交汇融合,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在这个曾经从农奴社会一下子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地方,你能看到,脸上布满核桃皮般皱纹的老者一边喝着酥油茶、一边欣赏着电视里的迪斯科,享受着生活的甜蜜和现代文明的惬意。头上盘着英雄结的藏族小伙,刚从马背上下来就骑上了豪华的摩托,不知是去朝佛还是急着去赚钱经商?穿着厚重藏袍的少女在打着手机,不知是在接收现代文明的讯息,还是在聆听天籁的声响?唯有那不停摇动的转经轮,好像在诉说着恒久不变的虔诚。
图片
五彩尼洋河
雪域高原,演绎着圣洁的神话。在雪域高原,最圣洁、最神奇的还是雪,最有魅力、最能给人带来强烈视觉冲击的就是雪山。不然,为什么要给高原冠以雪域之名。在这里,今天的溪水可能是那千年前的冰雪,今天的冰雪可能会是万年后的江河。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曾让我们领略了银妆素裹、分外妖娆的北国冬雪,但秋天的雪,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我们在米拉山口迎来了不期而遇的一场大雪,似乎这2005年的第一场雪,比任何一年都要来得更早一些。雪山是高原的灵魂。她们像冰清玉洁的圣女,楚楚动人,每次看时总有不同风姿。白天,在阳光的映照下,云蒸雾涌,耀眼晃目;夜晚,月光溶溶,雪峰朗朗,温柔恬静,别有一番景致。
图片
米拉雪山
投入雪山的怀抱,那洁白的雪,使人不忍去踩踏,生怕玷污了她的纯洁。明朝的徐渭在《雪景图诗》中写道:此际山阴道,惟独有雪雅。万山无寸碧,何处寻认花?想那徐老先生是浙江绍兴人,定是没有到过西藏,更没见过雪山,如果真的有机会感受一下,那么诗中对雪肯定会有更多的赞许,又何须去寻认花。
这儿是世界的屋脊,这儿是离天最近的地方。雪域高原圣洁,纤尘不忍玷污;晴朗天空浩瀚,白云逍遥飘游。雪域高原是巍峨雄奇和慵懒娇媚兼有,这种风韵是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在这儿浮躁的心会得以安静,不洁净的心会受到洗礼,美丽的雪域高原让人终生难忘。矢志不移的虔诚,让隔世的天堂愈来愈近,冰清玉洁的雪峰,使人的精神受到陶冶。愿纯净的雪水洗去人们灵与肉的罪恶,愿圣洁的哈达和洁白的云朵能带给人们吉祥如意,愿热爱生活的人们扎西得勒,永世平安。
图片
王华旭,西安市鄠邑区人。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1977年冬考试入学,从医数年获主治医师职称,后又在乡、县、市机关供职。退休后任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顾问、西安市象棋协会会长。出版有《往事如风》《远方有约》(合著)《在希望的田野上》《春风化雨花千树》等作品。
图片
那时我们年少
曾把青春当作鲜衣怒马
而今我们渐老
愿从容岁月依旧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