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大年初三。日照市东港区西湖镇铨元村北的木耳大棚里暖意融融。村民丁立祥起了个大早,忙个不停。

捧着一个菌棒,凑到LED灯处,透明的塑料薄膜下,孕育了二十多天的菌丝正在快速生长,木耳已经吐芽。


站在菌棒架间隙,村民丁立祥喜上眉梢,“看这长势,这茬木耳收成肯定错不了!”

两年前,丁立祥上了这个木耳大棚。虽然侍弄木耳没多长时间,但他并不发怵。

铨元村是一个木耳专业村,有着二十多年的木耳种植历史,从事该产业的村民200多家,仅技术人员就储备了30多位。


“区里镇上‘农技’特派员经常来指导,村里技术员全程搞服务,农户生产木耳技术有保障。”大棚被推开,伴随着响亮的说话声,迈步走进一个人来。丁照连,是铨元村木耳协会的负责人。这几天,他正忙着给村里的各个木耳户拜年,顺带着了解木耳长势和大棚管理情况,以便随时提出管理意见。

眼下,菌棒正处于发菌和菌丝生长的关键时期,来不得半点马虎。“这个阶段很重要,必须确保温度和湿度都适宜,才能让菌丝快速生长,还要防止杂菌滋生。”丁照连反复叮嘱。

近年来,铨元村的黑木耳规模越来越大。去年,村里上黑木耳200多万棒,增加村民收入300多万元。

但丁立祥有时候也有顾虑。费好大劲生产的木耳,好不好卖?

这个顾虑,不光是丁立祥有,丁照连也一直在琢磨。木耳产量上去了,销售通道和价格能不能保证?这些都关系到村民的“钱袋子”。

这些年,村里通过“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在带领木耳户联络客户,拓展线下市场的同时,也在谋划线上销售。最近,丁照连计划着开辟一个直播间,让铨元村的木耳触网卖得更远。


“一定要保证质量,只要木耳长得好,就不愁销。”经过一番交流,丁立祥感觉底气更足,“中央越来越支持农业,技术、市场有保障,咱还得好好加把劲,让日子过得更好!”

爽朗的笑声,从大棚里传出很远。

(大众新闻记者 丁兆霞 通讯员 卢立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