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勤春来早,实干正当时。跟着春天的步伐,人们离开家乡,踏上返岗的路程,行囊里装着的,除了故乡的味道,还有对于家乡新变的感受。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童年熟识的田野、果园、菜地、山岭,早已变了模样。现代农业技术在田间地头广泛应用,工厂企业在营商沃土中茁壮成长,清洁能源随着海风涌入千家万户,一幅幅新图景汇聚成家国之变。本报今日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报道,邀您一同感悟齐鲁山海间的时代脉动。
孩童山乡学拓印
2月3日,立春。早上7点半,肥城市孙伯镇五埠村在一片静谧中缓缓苏醒。窗外晨光熹微,村民张淑莲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向厨房拧开水龙头,清澈的直饮水哗哗流出。
“这水,可是前些年村里大改造时打的深井水,经过净化处理后,直接通到了家家户户。”张淑莲回想起过去,村民们都是拿着水桶跑去村外的井边打水,再晃晃悠悠地挑回来。
没一会儿,张淑莲就把早饭做好了,桌上摆着的年糕,寓意着“年年高”。简单用过餐食,8点20分,张淑莲踏出家门,前往五埠岭伙大门景区。刚出门,便瞧见同样准备上班的村民刘树琴,两人相视一笑,结伴走在村里宽阔平整、焕然一新的石板路上。
刘树琴忍不住感慨:“淑莲啊,你看看咱村这几年的变化,以前冷冷清清的,现在一到过年过节,到处都是人,热闹得很呐!”张淑莲笑着点头:“可不是嘛,现在村民大多在景区谋生计,再也不用大老远跑去镇上找活儿干。”
短短3分钟的路程,二人准时踏入伙大门景区非遗工坊。工坊内,大红灯笼高挂,红绸飘舞,浓浓的春节氛围扑面而来。走进“岱宗传拓”非遗工坊,张淑莲径直走向工作台,熟练地整理起待会儿游客拓印要用的工具。
没一会儿,游客们陆续到来。打头阵的是一群来自济南的游客,他们一进工坊就对这里的一切充满好奇,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这拓印是怎么个玩法呀?”“咱们这非遗可有年头了吧!” 张淑莲面带笑容,耐心解答。
人群中,一个小男孩格外引人注目。他紧紧握着拓包,小脸憋得通红,一本正经地在印版上涂抹,可颜料总是不听使唤,不小心弄了个大花脸,逗得周围人哈哈大笑。
张淑莲看着这一幕,满心欢喜,一边帮着小男孩调整,一边这儿瞅瞅、那儿看看,思量着怎么再优化一下流程,让游客拥有更好的非遗体验,也让五埠村的好名声传得更远。
忙碌的一上午很快过去,到了中午,张淑莲和刘树琴一同来到景区食堂。大家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地边吃边聊,分享着上午接待游客的趣事。
“树琴,我最近发现自己变化挺大的。”张淑莲笑着说,“以前我嘴笨,不太会跟人交流,现在天天在非遗工坊和那些年轻游客打交道,听他们讲外面的新鲜事儿,我这思想都跟着开阔起来了,也爱唠嗑了。”
近几年,五埠岭伙大门景区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一直在变着花样搞发展。白天,美食胡同香气四溢,游客们穿梭其中,品尝各种特色美食;夜晚,灯光秀如梦如幻,音乐节激情澎湃,将夜晚装点得格外迷人;尤其是很多新增的非遗体验项目,让游客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我也不能掉队啊。”张淑莲接着说,“最近我对拓片非遗进行创新,紧跟潮流设计了新的拓片样式,好多年轻人特喜欢,争着抢着要带回去作纪念呢。”刘树琴听了,频频点头,眼中同样透着对未来的期待,“还真是,我也打算在布艺这块儿搞些创新,让咱村的非遗百花齐放。”
(大众新闻记者 曹儒峰)
西瓜“婚配”有红娘
人勤春来早。年味儿还未飘远,田间地头已有忙碌的身影。
立春前后,是德州天衢新区赵虎镇贾庄村的种植户们一年中最忙的几天,一个个温室大棚里,长势喜人的西瓜秧爬满吊架。“这几天正是开花坐果的关键时期,授粉的窗口期也就两三天。50天后,我们的第一茬牛奶西瓜就能成熟上市了。”钻进路边一个大棚,村民李婷婷正在给西瓜人工授粉。她和四五个临时帮忙的工人一字排开,弯腰授粉,缠秧、打杈,然后挂上代表授粉日期的标记牌,一双双巧手拈着雄花上下翻飞,动作熟练。
“俺们婷婷种了2个大棚,一年收入几十万哩。”工人都是村里闲下来的妇女,彼此熟悉,见来人便打趣道。她们边劳作边谈论着今年村里谁家换了新车、置了新房,欢声笑语让棚内温度又升高了几度。
“去年婷婷家一季西瓜毛收入超18万元,一季西红柿也有小10万元。”贾庄村党支部书记马峰接上话茬,“今年也差不了!”自从2016年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种植管理模式,合作社给技术、给种苗、给销路,全村已经发展起40多个果蔬温室大棚,还带动起周边高庄村、张七村等一大批温室大棚专业村。
李婷婷见被人“揭了底”,便笑言:“马书记,我可去棚里看过了,你引进的蓝莓长势可挺好,试验成功了我要第一批上。”今年,村里合作社开始试水蓝莓种植,挑选山东农业大学培育的3种优质品种进行适应性种植,开始向自动化水平高、经济效益更好的方向发展。
去冬今春雨水少,今年春耕备耕格外早。
2月2日正月初五,在齐河县胡官屯镇金穗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仓库里,备满了3万多亩冬小麦春耕所需的化肥等农资。“到除夕上午,合作社已经配送了1万多亩地的农资。”合作社理事长袁本刚说,春节前,合作社又签订了1万多亩地的植保服务协议,全托管的土地有6万多亩,再过几天就是最忙的时候了。
立春前,袁本刚跟合作社的技术员下地看了几次墒情,觉得略旱,“地温回暖后,要抓紧浇返青水,咱的农机要提前整备好。”最近,合作社又新添置了一批植保无人机,施肥打药精准不少,速度也提升了一大截。
在夏津县东李官屯镇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陶九义正忙着替社员们联系农机。春节前,社员们统一订购的25000袋化肥已全部配送到各家各户。“等气温一回升,咱就抓紧浇地施肥,开展春耕作业一点不耽误。”陶九义说。
在武城县郝王庄镇,种粮大户庞海云流转了400多亩土地,“大户带小户”,庞海云在备足自家农资的同时,还给周边小农户低价统一采购了几十吨化肥。庞海云家的十几台农机也被整合编入了镇上的农机队,早早就检修整备完毕。
这几天,庞海云一有空闲就下地瞅瞅,检查泵站、清理沟渠。“我这片地比较特殊,使命重大。”庞海云说,80多亩试验田里,种着山东农业大学、德州市农科院等培育的300多个耐盐碱小麦新品种,囊括了黄淮海北片区的绝大部分新品种,“长势不错,更要格外管护”。
(大众新闻记者 徐付彪)
榴园里的茶话会
这个春节,枣庄冠世榴园腹地榴园镇朱村的老人们格外高兴,逢人就炫耀“咱也领福利啦”!
就在前几天,一场“盆景养老·共富新年茶话会”在石榴树下文化馆举行。“眼下天冷,可得注意防寒!”“定期修剪养护,盆景才能盘曲多变,劲如拧索。”茶话会上,你一言,我一语,盆景养老·峄城共富项目成员和老年农户们,热烈地讨论着如何管护好盆景。
盆小乾坤大,景矮艺术高。“石榴盆景讲究由小缠扎造型,这便是童子功。”从修枝、浇水到施肥,万家福石榴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威详细讲解了小型石榴盆景养护的每一个细节。
啥是盆景养老?刘威解释,依托冠世榴园特有的石榴种植、盆景制作和专业人才等资源优势,让村里60岁以上老年人在家养护童子功石榴盆景,根据盆景品相每盆给予农户50-100元不等的养护费用,让这些老人足不出户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就能挣钱。
“以前我们只能在家干些家务活,现在有了这些盆景,每天都能活动活动,人也精神多了。通过养护盆景,我们还能多些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朱村果农刘福科说。
“按计划咱盆景养老项目是今年10月开始分红,临近春节咱合作社备点年货,感谢大家的参与。”刘威说出了茶话会的重头戏。原来,合作社给盆景养护较好的老人准备了米、面、油、石榴饮料等年货。
“没想到,在家里养护盆景还能领福利呢!”拿到福利,刘福科笑得合不拢嘴。
“我们计划通过合作社发展50个示范户,合作社以签约养护的方式,将1-4年生童子功石榴盆景交由农户按照要求负责养护。”刘威说,对养护合格的盆景,合作社进行回购,多养多得,养护得越好,价格越高。此外,农户还可以自行销售这些石榴盆景,归还100元成本后剩余部分即农户收益。
夕阳西下,一排排姿态各异的盆景在阳光的映射下婀娜多姿。“平时就是给这些盆景浇浇水、剪剪枝,养这50盆累不着……”刘福科像呵护宝贝一样,精心养护着这些石榴盆景,这些盆景最少能给他带来2500元的管护收益。
刘威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已经和广州花卉市场商定,每年提供不少于5000盆盆景。
“买个新手机,跟着合作社一起搞直播!”茶话会上,果农孙素萍盘算起如何帮着村里老人卖小型石榴盆景,“大家拧成一股绳,咱村的石榴盆景一定卖向全国各地!”
(大众新闻记者 孟令洋)
渤海踏浪“捕风人”
2月1日,农历正月初四,山东半岛北海域风速达4-5米/秒,浪高0.3-0.4米,这是渤海湾冬季难得一见的好天气。华能山东半岛北BW海上风电场60台“大风车”稳稳地扎根海中,蔚为壮观。
抢抓春节后第一次风小的窗口期,风电场场长李振华和运维员杨林、王勇杰从烟台龙口海事码头出发,乘船两个半小时,又一次奔向离岸近20公里的渤海海域进行海上风电巡检维护。
“大风车”即海上风力发电机组。海风驱动风机运转,但它“喜怒无常”,时常激起波涛。因此,风小的日子就成了海上风电巡检维护的窗口期。
上午11点,记者跟随李振华一行人乘坐的交通船首先停靠在了风电场的“心脏”——海上升压站,这是一座稳立海上的钢铁建筑,风电场上60台风机发出的电能全部在此汇集、升压,再通过海底电缆送入陆上的千家万户。
登上海上升压站,李振华一行人便立即开始了巡检。这里面积大、先进设备多,巡检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半。“巡检一切正常,心里才踏实。”李振华告诉记者,随着风电技术的逐步成熟,海上风电场已全部实现无人值守,陆上的运维中心通过远程监控、设备状态监测,能实时掌控运行情况,人工巡查是为了多加一道保险。
作为山东半岛北海域首个海上风电场,华能山东半岛北BW场址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6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48.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8万吨。截至今年1月31日,该项目已发电超11亿千瓦时。
下午2点,船慢慢靠近“大风车”,李振华三人准备登上机身,开展例行检查、养护、维修工作。脚踩波涛,头顶蓝天,从船上到风机基础平台,需要爬上12米高的垂直阶梯。约十几分钟后,三人成功登上平台,再乘坐塔筒内部的电梯,直达距离海面130多米高的风电机组内部进行检查维修。
“出海作业对海况和天气要求高,作业窗口期十分有限。风电场自去年运行以来,这样的海上例行检查维修已经开展了几十次,发现、解决问题十余个。”李振华告诉记者。
“与风机并肩,和海浪搏斗。”从莱州陆地风场调来没多久,却已是“踏浪”能手的杨林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
一同出海的王勇杰今年32岁,在火电行业工作多年的他,因为看好新能源产业的前景,2023年从陆地来到海上。“风车转,电就来了,满发风速下,风车每转动一圈可发电10千瓦时,每年输出2500万千瓦时清洁能源,可满足3.2万户三口之家一年家庭正常用电。”王勇杰说,看着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涌入千家万户,总是充满自豪。
“每年冬季是海上风力发电的黄金期,我们要全力确保设备在大风季达到最佳状态。”李振华说,一台风机停转1小时就少发8500度电,一天的损失就是20多万度电,作为海上的“捕风人”,风不停,他们就不能休息。
“风的形状,就是大风车的优美弧线。”李振华的手机里,记录着不同季节的风车美景。每天清晨,他远眺海上风场,灿烂的金色阳光从云层后喷薄而出,海上风机列队迎向朝阳。拍下这一幕,他将之取名为“渤海之光”。
(大众新闻记者 杨秀萍)
果农转型当“导游”
2月3日一大早,第一缕曙光还未完全驱散薄霜,在广饶县广饶街道“莓”好颜徐乡村振兴片区的草莓产业园里,片区运营中心副主任成植文已经忙得脚不沾地。
“这几天过来采摘、订购草莓的客户很多,采摘、分拣、包装,哪个环节都得盯紧了。”成植文一边说着,一边快步走向玻璃智能温室大棚,这个大棚采用立体种植模式,草莓或悬挂在空中,或生长在A字栽培架上,更便于采摘研学。
上午9时,来自淄博的3个家庭带着孩子走进草莓产业园,体验采摘乐趣。成植文引导小游客们有序进入大棚,“大家别着急,这边的草莓又大又甜,排好队慢慢采。”同时,他还不忘介绍不同品种草莓的特色,“章姬的口感软糯香甜,粉玉俗称‘白草莓’,口味清新,大家可以都尝尝。”
新春佳节,正是草莓销售旺季。当家家户户忙着阖家欢聚、走亲访友时,成植文、白树云这一对“85后”新农人夫妇却仍旧在草莓大棚里忙碌。
“大约十年前,我和妻子俩人从父辈手中接过8个小草莓棚进行种植。2024年村里建起草莓产业园,因为我有学历、有技术、有经验,所以被聘请过来负责产业园的运营管理。”成植文说。颜徐草莓产业园开园迎客第一年,就成了周边市民新的旅游“打卡地”,接待游客成了成植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
颜徐草莓产业园建成后,将10栋日光温室大棚低价租赁给种植户,白树云租种了其中4栋,种植了粉玉、香野等十来个品种的草莓,小家庭的产业也是蒸蒸日上。
“一个棚的租金是两万八千元,大大节省了我们的投资成本,在草莓产业园的带领下,我们今年也引进了一些新的草莓品种。前段时间,产业园还举办了草莓音乐节,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采摘的游客。与往年相比,今年的产量和销售都要好。”白树云说。
广饶街道“莓”好颜徐乡村振兴片区主要以草莓种植为特色,创办的草莓产业园利用立体种植的优势,提高草莓的产量和自动化程度。同时,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开展草莓种植销售、采摘研学、休闲游乐等多元化经营,带动当地草莓产业做优做强。
“我们的无士栽培、立体种植模式,都是采用火山石等进口有机质进行栽培,种出来的草莓口感更好。像我们新引进的粉玉、梦之莹等高端品种,也都受到了采摘游客的欢迎。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块儿过来旅游,不仅可以采摘香甜的草莓,还可以到无动力儿童游乐区游玩,每天的接待游客量在五百人左右。”成植文说。
得益于“莓”好颜徐乡村振兴片区的建成,2024年,成植文夫妇所在的颜徐一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改造、村庄美化等一系列改造工程的实施,让老村落迸发了新生机。研学基地、共富工坊的投用,为村里聚集了人气,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民回村务工。草莓产业迎来大发展,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相信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就像草莓一样甜蜜。”成植文、白树云夫妻俩说。
(大众新闻记者 李明)
火红窑炉烧新瓶
正月初五,年味犹浓。2月2日,走进山东郓城瑞升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升玻璃”)制瓶车间,扑面而来的是一股热浪——火红的窑炉正吞吐着炽热的火焰,机器轰鸣声中,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与跳动的炉火交相辉映。
“这批瓶子质量没问题,可以下线了!”来自四川省金堂县的工人雷祖廷仔细检查完瓶体,露出满意的笑容。这已是他来瑞升玻璃工作的第4个年头。初中毕业的他,刚来时只是个普通的一线工人,但凭着勤奋好学,2年时间便成长为制瓶车间的小班长,工资也从原来的每月6000元涨到了现在的1万多元。
不远处,制瓶车间副主任廖正祥正忙着协调生产进度。和雷祖廷一样,他也从四川来到郓城,从普通技术工一步步成长为管理人员。妻子陈芸也从四川老家追随而来,成了公司的一名接料工。“公司管理非常人性化,宿舍设施齐全,有空调、暖气,还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生活十分方便,跟在家一样温馨。”陈芸说。
“现在日子越过越红火,干活也有劲头!”来自附近村的工人王晓梅说,如今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工作,工资待遇不错,还能照顾家里,“以前骑两轮电动车上下班,现在都开上了小汽车!”
工人们红火的日子背后,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瑞升玻璃从最初的1台窑炉、80多名工人,日产玻璃瓶10万余只,发展到如今拥有5台窑炉、19条生产线和76组机器,每天生产各式玻璃瓶100万余只,年深加工能力达5000万只,已成为江北地区规模较大的白料玻璃酒瓶生产企业。公司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新厂区,新增天然气节能环保窑炉,产品质量和效率实现双提升。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当地“无事不扰、有事必应”的营商环境。为帮助企业降本增效,郓城县相关部门代表企业与燃气公司进行了多轮谈判,将燃气价格从原来的4.2元/立方米降到3.2-3.5元/立方米。仅这一项,就为瑞升玻璃每年节约生产成本600多万元,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显著提升。
“政府经常问我们有啥需求,还组织我们去外地学习考察、帮拉订单,贴心又务实。”公司总经理刘磊说。今年,瑞升玻璃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智能生产基地,进一步完善深加工和全产业链布局,预计投产后年利税将突破1500万元。
(大众新闻记者 王兆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