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的基本格局就是《伊阙佛龛碑》,褚遂良年轻的时候,在龙门那儿写的流传下来最早的一块碑刻,就奠定了颜真卿一辈子的基本格局。所以你对这些东西里边的这种渊源的把控,你判断得越清晰,我们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取法,我们化取的方法,我们如何来对这一块儿进行深入的研究,你就找到一个依托,怕就怕盲目,只要是盲目,那你就完蛋了,就没有明天。所以说不能被自己的认知所牢笼,但是你一定要追问自己心目中要追寻的那个答案。很多人现在简单地否定粗暴地否定康有为,说他太简单了,康有为连这个都不知道,我们都知道。其实,你想,康有为他在那个时代被称为康圣人,你要知道梁启超多大的学问啊,梁启超一辈子服过谁啊,他就对他的老师康有为崇拜得五体投地。



康有为的那个才能,你要知道他把京城的那些大藏家手里的拓片花了半年时间看完,然后在一年之内就把这本书《广艺舟双楫》写出来了,你看他那个文采,你要知道那个时候正是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之狂妄之骄傲,根本不把中国当回事儿,但是康有为的这个《广艺舟双楫》迅速在日本书法界推广开,当然这里面有杨守敬的功劳,杨守敬带了大批国内的拓片,影响了整个日本一代书风,日本就开始大量的关注,就开始关注魏碑这一块,哪知道康有为这个系统的、深刻的学术见解一去,一下子把日本人征服了,两年之内出过三次再版。那个时候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留学方向就是到日本,一直到民国都是这样。很多伟人都去过日本,连弘一法师都是从日本回来的。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那种社会,那种眼光,一下子就对康有为这个学术很认同。



所以说我今天要跟大家交流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我们当代的金石,北魏的这一块,魏晋的这一块的研究,一定不能忽略了康有为的系统的学术见解,不要去抓住康有为哪一句,你要看他的整体的学术判断。你看他说了三个神品,一个是《爨龙颜》,一个是《石门铭》,一个是《嵩高灵庙碑》的碑阴,就是这三个他最推崇的顶尖级的。所以那一年我到那个曲靖,请我去当地做关于《二爨》的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研究,我跟他们在交流的时候,我说你们这个项目千万不要把一个国宝变成了你们的村宝、家宝,我说你要搞清楚阮元到云南当发现了这个碑的时候,阮元是怎么说的?中原文化的正脉,康有为把《爨龙颜》列为神品,天花板上的东西,你能把它弄成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简直是你这个学术越做越小。就好像我跟大同的交流一样,大同认认真真地挖掘了一下,他说我们大同尽管是魏碑的发源地,但是魏碑我们这儿现在能够拿出手的就是十二品,请我去参加他们那个学术,研讨的时候,我说你们傻呀,没有北魏政权哪有北魏书法,以前那个郑道昭应该是在山东平度,但是郑道昭他的名字在大同那个洞里面有一个碑刻上就有。



西到汉中《石门铭》,南到云南《爨龙颜》《爨宝子》,东到云峰山系列刻石,再说远一点,在那个时代《好大王碑》,现在叫《好太王》,北边山西,有一块碑叫《霍杨碑》,在运城。这块碑是山西第一魏碑,里边有相当多的《爨龙颜》成份。你看在那个时候它们那个距离多远?从山西到云南这个距离多远?所以说我们研究的这个视野一定要开阔,思接千载,就需要你有跳跃式思维,跨时代跨空间的这种观念,所以我就给大同说天下魏碑出大同,理直气壮地把这个口叫出来,没有北魏政权哪有北魏书风呢,你从哪个道理上来说都是这个吧?而且有很多东西是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前,我们现在看到有很多都是,《嵩高灵庙碑》是迁都之前的作品,《北海王元详造像》也是迁都以前的东西。今年十三届国展的山西展区做了一个关于北魏碑刻书法的学术展览,就把北魏政权在大同时期的所有天底下的碑刻拓片几乎是收齐了,在那儿做了一场学术对话,我也是被邀请专家,因为我是站在当代魏碑的创作取法与转化的这个角度,这样一个专业人员去出席的这次学术研讨。



所以我这次接到我们学院的邀请,非常愿意来给大家做这种交流,为什么我把它定位在魏碑研习路径新探,就是我们既要尊重前人的学术成果,同时又要不被前人的学术思维所笼罩,那么我们找的这个点就太重要。我们现在书法界经常说的是碑帖结合。就觉得碑一定要融入帖,帖一定要吸纳碑,这样才能够写出当代书风,他的前提是分开才结合,你没有分开,哪有结合呢?是不是?如果它就是一个杯子的里外和前后,你觉得我这张脸跟我的脑袋是怎么结合的呢?哪一张脸跟后脑勺是怎么结合的?你跟我说。那么你从前面看就是脸,帖学,从后面看后脑勺,就是碑嘛,对吧?所以说换个思维,这个思维太重要了,思维形态决定你的学术形态,我讲课做这种交流,从来不用PPT,其实这么宝贵的就三两个小时,你们这些专业的学员,我说董其昌你们没概念吗?我说那个《嵩高灵庙碑》你没有概念吗?我们就是说思维形态,实际上我们这种心态看的是什么,另外一种思路,另外一种学术观念的形态。我们看的是这个东西。至于地下又挖出来几个东西,现在挖出来都是无关紧要。你看他们上半年又给我提供了100多份唐代墓志的拓片,全是原拓,它相近的风格多一张少一张,无所谓,你看千唐志斋有千多块,将近两千块的这个墓志,这里边你去看风格不超过五种,至于那个小技巧无所谓,我说这个风格是书风。褚遂良书风一下就占60%,如果让我来概括唐代楷书,就两个人,初唐的整个楷书技术的集大成者褚遂良、中晚唐颜真卿,就两个人,这两个技术系统就把唐代所有的技术内容概括完了,那你说虞世南、欧阳询呢,虞世南、欧阳询包括欧阳通这些只不过是这个技术的一种存在形态,就是书风的参照系,也就说用褚遂良的技术就可以把虞世南、欧阳询的技术全部涵盖完。(未完待续)

文/洪厚甜,来源:净堂艺潭)

书法家简介



洪厚甜,1963年出生于四川什邡,号净堂。职业书法家。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美术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国文促会书法篆刻院艺委会委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