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书琴 /文
任铭阁出生在汤阴县任家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25年五卅惨案后,正在河南省立汲县第五师范学校上学的任铭阁,积极投身到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洪流中。当时,他同其他学校的学生代表和华新纱厂工人代表等,经常到驻汲县国民二军郑思成旅的俱乐部去。在这里,他认识了共产党员、俱乐部负责人江长师和旅部参谋处副官王环心、张隐涛及华新纱厂工会秘书陈九鼎等人。在他们的革命思想影响下,任铭阁一方面从事党的机关刊物《向导》和《中国青年》的推销工作,一方面开展反帝爱国活动,工作更加积极活跃了。
1925年暑假后,任铭阁经陈九鼎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地下党支部内分工做青运、学运工作。半年时间内,他在工人、学生中发展党团员何名臣、傅凌、韩墨卿等几十人。1926年春节前,他一度同豫陕区委失去联系,他以家信口气给党中央写信,数日后得到回音,重新与中央和豫陕区委取得了联系。
1926年暑假,任铭阁师范毕业回到了汤阴县,接替其父任锟在汤阴县第一小学校任教员,并在中共豫陕区委指示下开展革命工作。当时,任铭阁以当教师为掩护,在学校积极开展秘密活动。这时党员何名臣也来到第一完小任教,他俩经常在一起研究工作,培养和发展党员。为了同上级党组织及时取得联系,任铭阁利用其父和汤阴县邮局局长薛聘之的朋友关系,化名任伴竹和豫陕区委通信。他每隔一两天就去邮局取一次信,后来为避免引起薛的怀疑,他又利用一小学生、薛的弟弟薛汝栋代收邮件,保证了同豫陕区委的及时联系,使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926年暑假期间,从开封、汲县、安阳等地回到汤阴的学生很多,任铭阁和何名臣利用这个机会,广泛开展社会活动。他们召集郭天相、傅凌、苏明仁等商议,为扩大革命影响,发展党的组织,支援革命军北伐,决定成立一个“青年学会”。任铭阁利用同学、亲戚、朋友等关系联络了30多人,利用星期天,在一小召开了“青年学会”成立大会。大会推选出执行委员3人,郭天相为主席,任铭阁为组织委员,何名臣为宣传委员。会后制定了宣言和章程,油印发至每个会员,还在各集镇和县城内各街巷张贴宣传。“青年学会”还创办了刊物《曙光》,由何名臣任编辑,任铭阁、郭天相、杨克修等为经常撰稿人。他们的文章有论文、小说、评论等,面向爱国志士、进步青年。《曙光》虽然只办了几期,但在汤阴县城和各个集镇影响很大,鼓舞和激发了青年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热情,为反对军阀,支援北伐战争营造了声势。
1926年8月,中共豫陕区委改称中共豫区委。9月,豫区委通知,决定汤阴县党组织为豫区委直属支部,指定任铭阁任支部书记。同时,国民党河南省党部也正式委任任铭阁为国民党汤阴县临时党部书记。由于汤阴县当时属奉系军阀势力范围,所以国共两党都是秘密组织。任铭阁以青年学会执委的身份进行公开活动,秘密发展共产党员,先后在汤阴发展了郭天相、成真等6名共产党员,为汤阴县播下了革命种子。
除此之外,任铭阁还在学校和社会上发动反对基督教运动,号召党员积极参加“非基大同盟”,揭露帝国主义用传教奴化中国人民的真相。当时,他们还编了一首儿歌,在学生中传唱:基督教,瞎胡闹,它想灭中国,不用枪和炮。欺骗中国人,到处设学校。外表像行善,其心是虎豹。养成奴隶性,爱国心失掉。同胞快醒悟,莫信基督教。这些活动有力地配合了全国反帝爱国运动。
1926年10月,豫区委派人来汤阴检查工作,并提出了具体要求。任铭阁根据豫区委的指示,积极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在工人、农民以及会匪中做了许多工作。
1928年2月,河南党组织被破坏,汤阴县直属支部党、团员名单被劫,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密令通缉任铭阁等。在白色恐怖下,任铭阁等隐蔽乡间,同上级党失掉了联系。任铭阁的革命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他为汤阴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