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桂兰,今年69岁,出生在一个北方小村庄。
小时候家里穷,兄妹多,我是家里的老三。
那时候村里很少有人念书,尤其是像我这样的女娃。
小学没毕业,我就辍学回家帮父母干活,后来十七岁嫁给了隔壁村的李建军。
那是个老实人,家里境况也跟我们家差不多,简简单单的婚礼,父母给了几床被子,就算成了家。
结婚后,我和李建军起早贪黑地干活,种地、养猪,后来村里开始搞副业,我们也跟着做些小买卖。
日子虽然不宽裕,但总算过得去。
我们有两个孩子,大儿子李志强,小女儿李志敏。
日子最难的时候,家里甚至吃不起细粮,但我跟建军咬牙坚持,供两个孩子读完了大学。
志强是我的骄傲,他争气,不仅考上了重点大学,还留在了城里,找了个好工作,娶了个城里的媳妇,买了房。
志敏嫁得远,但日子过得也不错,偶尔打电话问候我们。
虽然我们老两口省吃俭用,但想着孩子们过得好,也算值了。
可是,这几年,我跟志强的关系越来越别扭,尤其是去年,我一气之下断了他的房贷,没想到他竟然转头就停了每月给亲家的零花钱。这事闹得不大不小,但对我来说,却像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怎么都放不下。
志强结婚那年,我们东拼西凑给了他十万块钱当首付。
这是我和建军一辈子的积蓄,本想着儿子结婚用得上,咱老了也能有个依靠。
志强买的是市区的一套大房子,说是为了以后孩子上学方便,还贷压力大。
他媳妇小何是个不错的姑娘,长得清秀,说话也客气,只是从小娇生惯养,对钱的观念跟我们不太一样。
刚结婚那几年,两人感情挺好,但后来小何辞了职,专心在家带孩子,志强一个人承担房贷和家用,日子就有些紧巴了。
大概三年前,志强突然跟我商量,说手头实在周转不开,让我们老两口每月帮他还5400的房贷。
我当时心里就打鼓,这钱一还可不是小数目。
可家里人都劝我,说帮儿子渡过难关是应该的。
我跟建军商量了一夜,最终点了头。
那时候我想得简单,反正志强以后是要养老送终的,咱帮他也不算亏。
可是,这一还就是三年。
这三年里,5400块每月从我们的养老金里扣掉,我和建军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到后来,我连买点好菜都要算计半天。
去年的冬天,建军生了一场大病,住院花了不少钱。
等他出院后,我实在扛不住了,跟志强提了一句,能不能让他自己想办法。
这话刚出口,他脸色就变了,愣是没说一个字,扭头走了。
后来才知道,志强这三年每个月还房贷的还每月给亲家3000块零花钱。
我是听志敏无意中提起的,说小何的爸妈在老家过得自在,儿子女儿每个月一个给3000,日子比我们老两口还滋润。
我一听这话,气得直发抖。
志敏看我脸色不好,还劝我别生气,说大城市的人讲究“礼尚往来”,志强给亲家钱也是情理之中。可是我心里不平衡啊!我们老两口省吃俭用帮儿子还房贷,他倒好,转头就把钱送给亲家?
建军听了也生气,一边骂志强没良心,一边劝我别管了,说我们老两口别指望这儿子了。
我听着心里五味杂陈,既觉得志强不孝,又觉得他压力大,心里憋屈。
直到去年腊月,我终于下定决心,不再给志强还房贷了。
我把这事告诉他的时候,他沉默了半天,说:“行,既然您不愿意帮,那以后就别管我的事了。”那天他背对着我,我看不清他的表情,但他的语气像是在生气,又像是失望。
我低着头,没再吭声。
没过几天,志敏打电话告诉我,志强已经停了每月给亲家的零花钱。
她说志强跟小何大吵了一架,还差点动了手。
我听了心里不是滋味,觉得这事不该闹到这种地步。
可转念一想,要是他早点分清轻重缓急,也不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
腊月二十二,志强一家回来了。小何带着孩子在屋里玩,志强坐在炕头上刷手机,连一句寒暄都没有。我给他递了杯茶,他接过去,却没看我一眼。
建军在一旁咳嗽了一声,说:“志强,你妈也是为了你好,钱的事别计较了。”
志强抬起头,冷冷地说:“我知道她是为了我好,可她也得考虑考虑我的难处吧?小何辞了职,我一个人养家,谁替我想过?现在房贷断了,我每个月的压力更大了,您就满意了?”他的话像刀子一样扎进我的心里,我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怎么回。
那天晚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
建军叹了口气,说:“咱们是不是做错了?”我没说话,但心里也有些动摇。
志强是我们一手拉扯大的,也是我们最疼爱的孩子。
可这些年,我们是不是对他要求太多了?
他有他的家庭,有他的责任,我们是不是该放手了?
第二天,志强带着孩子回城了,走的时候只说了一句“过年再来”。我看着他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建军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别想了,孩子大了,有自己的路要走。”我点点头,却怎么也放不下心。
人老了,最怕的就是亲情的疏离。我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也不知道志强以后会不会原谅我。但我想,可能有些事,不是非黑即白的。就像我和志强的关系,总要在矛盾中找到平衡。
过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我想等志强回来,再跟他好好谈谈,或许有些误会可以解开,有些心结也能慢慢化开。亲情这东西,断不得,也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