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农历正月初六,立春,春醒万物生,好事正发生。当天下午,“上海滩大讲堂”新春第二讲在上海通志馆举办,主题为“讲讲阿拉的好日子:当代上海社会风俗漫谈”,嘉宾包括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金大陆,上海五星体育首席编辑、上海“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周力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磊。

从弄堂里的家长里短,到石库门中的烟火日常,点点滴滴,都是上海发展历程中珍贵的记忆碎片。 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邀请与会嘉宾和主持人分享他们对好日子的看法。


2月3日新春第二讲“讲讲阿拉的好日子:当代上海社会风俗漫谈”现在过年的节奏感觉很快

2月3日下午的这场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报名参与,现场人气满满,座无虚席。在对谈中,几位嘉宾分享了当代上海市民社会的一些风俗习惯与生活空间,为听众展现了一幅丰满翔实,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概貌。

年初六仍然在春节之中,过年的话题成为当天热议。作为历史学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金大陆向记者重新进行了分享和梳理:

我们讲过年,大家提到了过新年是什么感觉,怎么吃年夜饭等等。我的感觉是——小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时间过得很慢,大家对过年很期待,很盼望,很高兴。现在大家感到整个时间过得很快,过年也过得很快,这是一种心理的变化。

讲到排队,大家提到现在也有排队,实际上小时候,年轻的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候过年的感觉是要排很多的队。当时是采取票证制度,所以还分大户和小户,五个人的家庭是大户,四个人家庭是小户。那么要去排队买鱼,排队买豆制品,排队买花生,排队买年糕,都是排队买年货。这个年货的筹备过程是很辛苦的,但也是很有意思的,值得记录下来。现在大多数人家都是到饭店里去吃,或者是买半成品,所以节奏就感觉很快了。


金大陆在分享当中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口述史正在开展

金大陆谈到了目前团队正在开展中的口述历史调查项目,据他介绍,这些调查项目是属于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和上海通志馆合作的相关课题:

一个课题是与市民的婚礼相关,这个是今年三月份就要交稿的;另外一个课题是 “新中国百姓生活原生态口述史” 什么叫原生态呢?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有相关的历史,实际上是在衣食住行下面再往下降一层,就理发、洗澡与如厕的故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


金大陆在分享当中

金大陆分享了两个口述历史调查当中的故事,一个是70年代办婚礼。丈母娘和女婿讲“你们这个办婚礼,要有一部车子来接我女儿的。”当时哪来的车子呢?出租车又不像现在满街都有,在马路上的轿车也很少。女婿灵机一动,买了一条红双喜香烟跑到马路上去拦车子,第一部车开过去,第二部开过去,第三部车开得很慢,他拦下来,一把就把那个香烟塞到车里面,说明原因请司机帮个忙。那个司机被他打动了,几分钟之后就把新娘子成功接走了。

讲到如厕,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上海大约500多万人口。上海五分之四的家庭使用手拎马桶,只有五分之一的家庭用抽水马桶。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仍然有不少家庭仍然使用手拎马桶。据采访对象介绍,他的舅舅当时从海外回来看望家人,内急要如厕了。但那个时候上海很多家庭是没有厕所的,更不要说抽水马桶了。家里就一个马桶,而且是藏在布帘后面的。大家觉得很尴尬,所以后来每次回来,到家里只坐一个小时,不敢多坐。


陈磊在分享当中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磊也参与了口述历史调查项目,在她看来,二零零几年以后,上海过年前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消费习惯,比如不少家庭会去宾馆开房间洗澡。

大家都明白当时上海冬天在家洗澡的”难度”,我们在访谈中也经常遇到口述人提起更早些如八九十年代特有的”浴罩”——这种新习惯的出现,显然和当时家里卫生间取暖设备不足密切相关,而最近几年,随着家庭取暖设施的升级,去宾馆开房洗澡也逐渐减少了。我们遇到的口述人,几乎都提到了最近二十几年间经历的住房条件改善、卫浴设备更新,这些生活细节当然微小,同时也日常、无所不在,而且几乎总是跟随时代的更替而不停地变化。


很多人的回忆形成一部上海人生活史

作为上海“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上海五星体育首席编辑周力表示,非常感谢主办方上海通志馆和金大陆老师之邀,有机会参与讲座:“金大陆老师是我个人非常尊敬和喜爱的一名学者。我之前读过他的很多专著,从这些作品中能感受到他对于这座城市的热爱以及上海人的感情。他总能独辟蹊径从一些人们不太重视的生活细节入手,从细节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人的生活状态的变化。”


周力在分享当中

在周力看来,七零后这一代人,成长历程和国家以及上海这座城市改革开放的历程几乎是同步的:

机缘巧合,我个人住过很多不同类型的住宅,包括旧式里弄、新式里弄、集体宿舍以及之后建的商品房等等。当记忆的阀门打开,那些曾经困扰我们,难以忘却的经历,都一一浮现于眼前。或许我的表达是云淡风轻的,如果我们能站在学术的角度去审视,就会知道我们生活的历程不是没有意义的。尤其当生活改善以后,合用煤气卫生、一周只能洗一次澡……这些以往生活的常态,成了可以用来谈笑的“话题”以后,真的有必要把这些个人感受的“微历史”进行系统化梳理。一方面,这些内容很多上海人会产生共情;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让年轻人知道这一路是如何走来的。一个独用的、体面的卫生间,一个莲蓬头、一根煤气管……,得来都是非常不易。

这些年,周力也一直在对上海的历史文化以及上海人的生活变迁进行一些观察和研究,在金大陆的口述史调查当中,也贡献了几个生活案例。周力对此表示:“我一个人的经历或许没有那么丰富,但积少成多。十个人,一百个人,一千个人的回忆,如百川归海般集合起来,就会形成一部相对完整、通过人的口述来完成的上海人的生活史。这是多么宏大、又多么感人的一件事。”


阿庄(庄元强)与周力合影,《老周望野眼》签名

阿庄(庄元强)是老新闻工作者,在得知上海通志馆有新春讲座活动之后,他专程赶来,活动结束之后,还与嘉宾合影并请周力在《老周望野眼》(上海大学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书上签名留念。阿庄告诉记者:

听了四位专家和记者从弄堂里的家长里短,到石库门中的烟火日常,点点滴滴的故事讲起,特别是对我伲上海人的婚礼的演变,包括上海人对洗澡、理发和如厕等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回忆,让我这个从小在上海石库门长人的老爷叔百感交集,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其实都是就是我们这一代社会变迁的生动注脚。的确,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伲上海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天天过的都是好日子。


好日子是百姓最朴素的心愿

上海通志馆综合管理部主任石梦洁说,通志馆在正月里一共有三场活动,分别是年初三的“过年,上海人都去哪里轧闹猛”,年初六的“讲讲阿拉的好日子:当代上海社会风俗漫谈”,正月十八的“上海相册——生长的城市”。作为“好日子”这场活动的主持人,她从春节之前就开始了精心准备,活动当中,与读者和嘉宾互动频频,气氛热烈。

活动结束之后,石梦洁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对于“好日子”的理解。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年长的朋友对衣食住行的变化有又非常切身、直观的感受;年轻的朋友、还有一些小朋友,也能从长辈们的口中,从一些年代剧里,从一些旧日的影像资料里,看到过去和今天的一些对比。

我们不讨论非常宏大的话题,就从一些看似琐碎的、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生活细节上;从弄堂里的家长里短,到石库门中的烟火日常,这点点滴滴,其实都是上海发展历程中珍贵的记忆碎片。每一代上海人的婚礼都是怎么样的?他们对洗澡、理发和如厕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又有着怎么样的集体记忆?这些日常,成为我们破解时代密码的钥匙。从七十多年来生活琐碎的变迁里,我们既看到这座城市在一个大的时代框架下的发展变革,也能看到一代又一代的和我们一样普通人,在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努力生活、相亲相爱。


石梦洁(左1)在与嘉宾对谈

石梦洁认为,在历史的长河里,个人和家庭都不断经历着重新塑造和定位的过程:

我们现在经常说大历史、小历史。每一个普通的你我,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被创造者,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状况,也影响着当时的历史进程,大历史和小历史,从来都相互交融、密不可分。这些看似琐碎的生活细节,承载了上海老百姓的共同情感和共同认知,这些都是上海社会变迁的生动注脚,而这背后,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最朴素的心愿:过好日子。

乙巳蛇年,立春乃万物起始,希望我们带着对“好日子”的美好期待,开启崭新的春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