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会客“理想的附近”
鸿寿坊,其前身为建于1933年的二层砖木结构石库门里弄住宅,这里是老一辈上海人口中的“大自鸣钟”,是几代普陀居民的商业记忆,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是沪西重要的商业中心。但再热闹的过往也抵不过时代变迁的捉弄,里弄住宅拥挤混乱逐渐老化破落,早已失了往日风采。为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区域的整体品质,普陀区政府启动了鸿寿坊项目的更新改造工作。通过保留里弄风貌、引入现代商业元素的方式,将鸿寿坊打造成了一个集社交、休闲、消费于一体的全时段公共空间,一个充满归属感的社区会客厅,一个15分钟步行生活圈内社区商业标杆“理想的附近”。
鸿寿坊改造前鸟瞰图
鸿寿坊改造后鸟瞰图
“小而美”与“大不同”
在更新过程中,项目团队注重保留里弄建筑的历史风貌和特色元素。通过对原有建筑的修缮和改造,保留了里弄建筑的“鱼骨状”格局和立面特色。同时,引入“小而美、大不同”的消费体验,将鸿寿坊打造成了一个充满精致烟火气的社区会客厅。此外,项目还注重公共空间的营造和社区活动的举办,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社会服务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经过改造升级,鸿寿坊项目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里弄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商业氛围日益浓厚。项目总建筑面积约8.8万方,涵盖约4.8万方办公及1.5万方商业,近5000方的鸿寿坊食集,为超过37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提供了展示平台。多样化的社区活动和社会服务也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生活体验和精神寄托,使得鸿寿坊成为了普陀区乃至上海市的一个知名地标性建筑和社区活动中心。
鸿寿坊巷弄实景
鸿寿坊商业活力中心
经验1:小地块的多元融合构建
多元融合的公共空间与小地块功能的混合发展,项目以双层贯通的流线设计,组合构建成多元融合、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商业氛围。虽用地面积有限,但仍配备了两栋甲级办公楼和共享办公空间,营造了集生活、工作、学习、休闲为一体的高品质的城市空间。
经验2:历史肌理的传承利用
历史肌理的保护传承与市集空间的多功能创新,项目通过原址保护、整体复建、构件再利用的方式,成功恢复历史风貌并融合现代商业,用食物链接邻里人情,创造全新美食社交试验场,提升区域的商业氛围和吸引力。
来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