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薇,今年34岁,出生在北方一个小县城。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省会城市工作,后来通过努力在市区买了房子,结了婚,丈夫是我的大学同学。

我们俩的生活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过得平稳安逸。家里有一个四岁的女儿,日子忙碌而充实。



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还有一个比我小五岁的弟弟林浩,他高中没毕业就出来打工了,一直跟着村里的亲戚在外跑运输。

弟弟结婚早,媳妇是同村的,婚后两个人回了老家生活,去年刚生了个儿子。

小时候,我和弟弟关系很好,毕竟他是我唯一的亲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看清父母对我们的态度。他们对弟弟的偏爱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



在他们眼里,弟弟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传宗接代”的人,而我则是“泼出去的水”。小时候我以为这是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但长大后,我发现这种观念似乎从未改变过。

这些年,我对父母的偏心已经习惯了,但今年春节发生的事情让我彻底寒了心。

今年过年,我和老公商量好带着孩子回老家陪父母过年。因为工作忙,平时很少回去,我想着好不容易过年,尽量多带些东西给爸妈和弟弟家。



腊月二十五那天,我和老公开车去超市和年货市场,挑了一大堆东西:父母爱吃的水果、点心、营养品、弟弟喜欢的烟酒,还有给小侄子的奶粉、玩具……光这些东西就花了将近三万块钱。

虽然心疼,但想着一家人团圆,花点钱也值得。

回到老家时,父母和弟弟一家早已等在门口,看到我们带了这么多东西,母亲笑得合不拢嘴,连声说道:“你看看,还是薇薇有出息,懂事!”

弟弟也在旁边开玩笑地说:“姐,这一趟回来,给我们家置办得比你自己家还齐全啊!”

我听了心里挺高兴,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认可。



大年三十那天,家里热热闹闹的,亲戚们都过来串门吃饭,弟媳还特意给我倒了一杯酒,说:“姐,明年也回来啊,家里就热闹了。”

我笑着点头,心想一家人和和气气多好。

可谁知道,初七返程的时候,我才发现一切并没有我想得那么美好。

初六晚上,我和老公收拾东西准备返程。车上装了一些父母给我们准备的土特产,还有一些年货剩下的零食,虽然不多,但也满满当当了。



我特意去看了一眼弟弟家的车,发现那辆面包车的后备厢和后排座位上全是我带回来的年货:水果、烟酒、奶粉、玩具,甚至连我给父母买的营养品也被塞了进去。

当时我愣住了,跑去问母亲:“这些东西怎么都放到弟弟的车上了?”

母亲笑着说:“你弟弟家条件不好,这些东西你们带回去也吃不了,干脆都给他们算了。”

我听了心里有些不舒服,但还是忍着对母亲说:“可是这些东西有些是我专门买给你们的,怎么也得留一些吧?”

母亲却摆摆手:“我们又不缺这些东西,给你弟弟家用才是正事。小浩一家吃的用的都要花钱,你们两口子条件好,带点回去就够了。”




我心里窝火,但又觉得当着父母的面发火不太好,就去找弟弟商量。我问他能不能把我买给爸妈的东西留下来,让他们自己用。

可是弟弟却理直气壮地说:“姐,这些东西你们带回去也浪费,不如留给我们家,爸妈又不缺这些。”

他的态度让我彻底寒了心。我看着弟弟一家,心里又气又委屈。这些年,我每次回娘家都尽量多带东西,想着他们生活不容易,可他们却理所当然地把我的付出当成了他们的“福利”。

我忍不住问弟弟:“你是不是觉得我带东西回来就是该给你们的?这些年我给爸妈买的东西,最后有多少真正留在他们手上?”

弟弟被我问得没了声,母亲却在旁边埋怨我:“薇薇,你怎么这么小气?你弟弟一家条件不好,你帮衬一点不也是应该的吗?再说了,你们家条件也不差,用得着计较这些吗?”

我听到这话,心里一阵发凉,忽然觉得这些年自己像个笑话。

从小到大,我努力读书考大学,拼命打拼留在城市,最终不过是为了让父母有面子,让弟弟一家觉得我“条件好”,可以随便依赖。

初七一早,我和老公装好车,准备启程回家。临走前,母亲拉着我的手说:“薇薇啊,明年早点回来,别让你弟弟一家太辛苦了。”

我苦笑了一下,没有答应。

路上,我和老公聊起这件事。他叹了口气说:“你爸妈就是这个想法,觉得女儿是外人。你这几年给他们买的东西,最后基本都进了你弟弟家的口袋。你要真觉得不值,明年就别回了,咱们一家三口过个清清静静的年。”

听了这话,我心里五味杂陈。其实我不是不爱父母,也不是不愿意帮衬弟弟一家,但这种被当成“提款机”的感觉真的让我心寒。

我想起小时候,父母总说:“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可成年后,我才发现,这种“让”似乎成了一种义务,一种无止境的索取。

回到家后,我坐在沙发上发了很久的呆。想着过年时母亲对弟弟的偏爱,想着弟弟的理直气壮,想着自己年复一年地付出却得不到一句真心的感谢,我忽然觉得很累。

这一天,我没有给父母打电话,也没有给弟弟发消息。心里却默默下了一个决定:明年,我不会再回去了。

或许他们会觉得我冷漠无情,但我已经不想再继续这样的“付出”了。与其每次回家都带着满满的委屈,不如让自己轻松一点。在这个家里,我始终只是“女儿”,而不是他们真正会在意的“家人”。

有些路,走得太久了,才发现其实可以回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