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各国每个人都认为战争会爆发只是没有料到战争扩大的程度会那么大,其中一战各交战国虽然矛盾复杂但核心矛盾是法德矛盾、英德矛盾和俄奥矛盾。
一战主要同盟国(蓝色)和主要协约国(红色)
奥匈帝国在一战前已经备战,当时与奥匈帝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边境线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丘陵、山区等地形,之前介绍过奥地利和匈牙利在奥匈帝国中主要负责工业(奥地利)和农业(匈牙利),能够生产欧洲最好钢铁的老牌军工厂斯柯达公司接下了新型山炮的研发工作,这就是一战中性能优秀的山炮,奥匈帝国M1915型75毫米山炮。
斯柯达兵工厂在当时欧洲第二
奥匈帝国新型山炮的研发目的是取代已经老旧的70毫米山炮,也包括早期M1911型75毫米野战炮,该炮被用于出口给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
M1911型75毫米野战炮
斯柯达公司一开始就敲定新型山炮的口径是75毫米,认为虽然增加了炮的总重但是在射程和威力上都远胜更轻一点的70毫米;1914年斯柯达完成了新型山炮的研发工作但是因为7月一战爆发该炮交付工作延迟到1915年4月才开始,然而道下半年时就交付了200门,军队如此欢迎M1915型山炮的原因是战端一开前线士兵使用的老式山炮被对手压着打,新型的M1915型山炮自然受到前线将士的欢迎。
M1915型山炮(无炮盾)
M1915型山炮,口径75毫米,炮管长1120毫米(倍径15倍),全重613公斤;垂直射界-10°~50°,水平射界左右各7°;炮口最大初速386米每秒,普通装药最大射程5400米,增加装药最大射程6280米,持续射击射速6-8发每分钟,急速射击20发每分钟。
M1915型山炮(带炮盾)
M1915型山炮是斯柯达公司的优秀产品,为了提高精度该炮的炮管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是导向炮管用于固定内部炮管的运动方向,瞄具为独立系统和炮身没有直接连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微调角度时不需要挪动整个火炮;该炮的缓冲后坐装置会随着俯仰角的改变而改变,保证火炮大仰角发射时后坐的炮尾不会撞上地面;采用分装式炮弹(类似于战列舰那样弹头和发射药包分开),发射药包分为四种并且每种的射程都不一样用,士兵会根据战场环境更换不同的发射药包。
战场上的M1915型山炮
M1915型山炮外观上最大特征就是巨大无比的炮盾,这个炮盾下端可以折叠,由于炮盾太大还有自己的支架;作为1门山炮该炮可以拆分成6个部件,分为炮架,火炮内管,外部导向炮筒,摇架和炮盾(平均下来每个部件140公斤左右),主要驮运也可以人力搬运(只能短距离搬运),人力短距离搬运时该炮的操作人员达到23名,考虑到这些人中还要有扛炮弹的人数也算合理。
人力搬运,均重140公斤不得不说这些士兵够厉害的(图上没有炮盾)
M1915型山炮还有一个升级款就是VZ15型90毫米山地榴弹炮,该炮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变化口径,将M1915山炮的内部炮管抽出后原来的外部导向炮管就变成了90毫米榴弹炮的炮管,由于是分装式炮弹所以可以直接发射90毫米榴弹炮杀伤软目标,75毫米山炮炮弹用于摧毁工事掩体;这种可以在山炮和榴弹炮中切换的新颖火炮并没有受到欢迎,反而是简单皮实的M1915型山炮更受欢迎。
VZ15山炮榴弹炮
北洋政府时期该炮被少量进口,抗战前国民政府本打算将该炮作为制式火炮,但是当时的德国军事顾问认为中国道路条件并不适合这一类过重的山炮,考虑到当时中国骡马的负重能力不佳该炮最终落选,国民政府转而购买了博福斯的山炮,事实上博福斯山炮全重比斯柯达M1911山炮重了一百多公斤,但能够拆分的更细分开托运或者人力搬运。
博福斯M1922型山炮
最后一说,斯柯达当时在国内被称呼为“史高达”。
隐藏在半山腰的M1911型山炮,第一次看没注意差点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