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索姆河战役时,当英国马克VI型坦克轰隆隆地开上战场震惊了德国人;问题出现了就需要解决,早期马克VI坦克平均装甲只有8毫米,德国人发现他们的毛瑟步枪使用K型钨芯穿甲子弹就能在100米以内击穿,英国人也发现随即加厚了前方装甲(增加到12毫米),德国人立刻搞出了大口径毛瑟反坦克步枪即毛瑟1918反坦克步枪(1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26毫米装甲),口径13.2毫米,重18公斤,该枪的后坐力有一个很有名的传言就是“开三枪士兵就得去战地医院”;虽然该枪只是临时改造而来的武器,但是毕竟不需要士兵用血肉之躯拿着集束手雷或者炸药包进行自杀式攻击;作为人类第一支反坦克步枪,德国毛瑟1918后面的反坦克步枪都能找到它的影子。
英国士兵缴获的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间战期内各国的坦克都有了长足进步,由于技术的进步坦克的装甲得以更厚,速度更快,火力也更猛,这就表明一个国家不仅需要“矛”,也需要可以遏制敌军装甲的“盾”,虽然间战期内大多数国家对反坦克步枪没有太多兴趣但是不代表有的国家一直在研究。
矛和盾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缺一不可
波兰在欧洲的这个国家与毗邻的俄罗斯从13世纪开始就产生了仇恨(最早是波兰蚕食俄国领土);二战前波兰一共被俄罗斯罗曼诺夫王朝主导灭国一次(1795年)和拿破仑战败后波兰被瓜分俄罗斯有参与的第二次灭国;所以波兰自第一次世界大战靠着凡尔赛条约复国后就一直警惕着身边非常危险的邻居。
俄罗斯、普鲁士、奥匈帝国瓜分波兰导致波兰第二次灭国
早期步兵反装甲的手段基本靠集束手雷、炸药包、反坦克炮;反坦克炮研发周期长,制造工时也长,对于不成熟的工业国而言其实并不合适,比如波兰。
一战时期德国的毛瑟1918反坦克步枪虽然简陋但是效果凸显,一战后波兰得到了不少毛瑟1918反弹步枪但是并没有仔细研究,一方面是缺钱(不愿意接受德国贷款),另一方面波兰把精力都放在了反坦克炮上,直到1931年波兰才开始对反坦克步枪进行研究。
波兰对德国M1918反坦克步枪进行了测试后认为可用,但是该枪太重不方便士兵携带,所以波兰认为自己的反坦克步枪要更加轻便,并且要求要求可以在400m距离击穿30度倾斜15毫米厚度的装甲板(这个数据理论上已经能打穿1939年期间德国和苏联的主要坦克),波兰便以马洛斯奇克为设计师,设计出了wz.35反坦克步枪。
wz.35反坦克步枪
Wz.35反坦克步枪拥有反坦克步枪里的最小口径,但是有一根长长的枪管和枪口处圆鼓鼓的制退器(理论可以吸收65%的后坐力),4发弹匣,射速每分钟8~10发,由于初速太高(1275米每秒)早期型的枪管30发就报废了,后来经过改进增进到300发。
Wz.35反坦克步枪制退器
Wz.35反坦克步枪使用的7.92毫米子弹(子弹是根据标准毛瑟步枪弹,弹头增重到14.6克,弹壳拉长到107mm,造出了被称之为7.92x107毫米DS的穿甲弹),子弹弹头不是钢芯或者钨芯而是普通的铜锌合金被甲+铅芯,因为子弹的初衷不是打穿而是让一坨的铅高速地撞在坦克上的同时力会传递给装甲板,装甲板内侧会因为巨大的冲击而崩落产生碎片杀伤坦克内成员(类似于隔山打牛);这种理论只能射杀乘员,但对发动机或者油箱一点用都没有。
7.92x107毫米DS的穿甲弹
Wz.35反坦克步枪诞生后波兰当局考虑到政治因素对该枪进行了高度机密保护,对外声称该枪是向乌拉圭出口的武器,这就导致在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时,波兰士兵很多都还不会使用这个武器,德国的坦克在入侵波兰时被击毁多数来自波兰反坦克炮。
波兰二战使用的博福斯37毫米战防炮
波兰骑兵装备的wz.35反坦克步枪,属于马上机动,下马作战
波兰投降后德国在波兰仓库里发现了成堆没有开封的Wz.35反坦克步枪,德国直接改名叫Pzb 35(p)发给德军使用,但是数量太多德国把800支Wz.35反坦克步枪卖给了意大利。
德国使用Pzb 35(p)
苏联在和德国瓜分了波兰后(波兰第三次灭国)得到了不少Wz.35反坦克步枪,该枪影响了苏联PTRD-41反坦克步枪的设计。
PTRD-41
Wz.35反坦克步枪的设计图在波兰投降前全部烧毁,导致该枪没有任何仿制,由于数量稀少目前成为收藏品里的稀罕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