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11月23日,闵行11名医疗队员启程前往摩洛哥拉西迪亚,开展为期2年的医疗援助。他们由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闵行区中心医院的医务人员组成,涵盖了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心内科、眼科、麻醉科、耳鼻喉科共7个科室。他们在开展医疗援助的同时,也写下了自己在当地的所见所闻,给我们寄回了一封封家书。今天,一起来看看闵行区中心医院麻醉科医生汪丹的来信。
我们来摩洛哥2个月了,还处于新鲜期,用好奇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这里每天阳光都很好,全部是蓝天没有一丝云。在这么美好的日子里,我整理一下心情,写写我这段时间的感受。
摩洛哥人的体能真是太好了
我接触的摩洛哥人不多,4个做常日班的麻醉科护士,几个手术室护士,当然还有手术病人。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摩洛哥人体能真是太好了!最开始,这种认识来源于麻醉后复苏,在国内,处于全麻状态的病人,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会停掉所有吸入麻药静脉麻药,给病人继续打一会呼吸机,直到病人自己的呼吸回来,然后确认病人已经醒了才拔管。在这里,手术结束,麻护们停掉安氟醚,呼吸机也停掉,不仅对成年人这么操作,小朋友也一样,只要呼吸有了就拔管。
我第一次看到这种操作时,只能用“惊呆了”来形容,这样情况在国内,病人身上氧饱和度早就下降了,但我观察后发现,摩洛哥病人真的不掉!偶尔遇到拔管后氧饱和度下降的病人,麻护们也镇定自若。我曾看到一个小朋友拔管后氧饱和度掉到70多,我已经坐不住了,指着面罩示意给氧,麻护扣上面罩抬下颌,还不做呼吸,我实在不能忍受了就上手去捏了气囊,氧饱和度一开始没上来,后来很快就升到了97,麻护就撤掉面罩供氧了。这是我对他们体能好的初认识。
后来,我们看了本地人进行足球比赛,又是大开眼界。在一个硬地室内场馆,一个小时的比赛,没有中场休息,全程都是在进攻,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而且他们的动作都很激烈,绊腿、打滚都是常规动作。
对阵的两支球队之一由医院的医生护士组成,当他们告诉我一周要踢这样的球4次时,我又惊呆了。在国内,别说医生们,就是其他行业的也几乎没有一周踢4场球的吧。就算很多小学生报了足球课,也很少有一周踢4场。
踢球和骑自行车的孩子特别多
为什么我们体能比他们差呢?我总结了一下,除了人种差异,就是他们会有许多的户外活动,跟阳光充分接触。我至今没看到小孩子戴眼镜的,成年人戴眼镜的也不多,整个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加上来手术的医生,我只见过一个护士戴眼镜的。在户外踢球和骑自行车的孩子,我看到的特别多。
他们的孩子真的是在各种我们想不到的环境下踢球。我曾去过一个路况很差的村子,就是泥巴路,凹凸不平,还有各种车辙,但是小朋友们照样踢球,还是穿着拖鞋。还有,我们医院的一个侧门,因为门从来都是关着的,就被两个孩子当成球门了。傍晚太阳快下山了,天上是如血残阳,马路上两个孩子对着侧门猛踢,有时球飞进了医院,他们轻轻一跳就翻过栏杆来拿球,继续踢。还有一次,我在公园外看到两个孩子在踢球,那根本就是个没气的球,瘪得不成样了,但那两个小孩踢得很开心。什么场地啊什么装备啊,对他们来说都不重要,踢就是了。
他们自行车骑得特别棒,可以双手大撒把,还会各种车技比如前轮离地仅靠后轮骑,看上去也就八九岁的样子。他们骑自行车还有真实运输需求。有一次,我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小男孩骑一辆很小的自行车,那个车在我看来就是给小朋友骑的玩具车,但是他的车把上挂着一袋挺大的面粉。
写了这么多关于摩洛哥人体能的事,希望国内的孩子也要注意锻炼身体,不要钉在书桌前,老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把身体当耗材是不对的,不能使劲压榨它,希望孩子们都有一个好的身体。
记者 :陈美玲
供稿:区卫健委
初审:汤婧娴
复审:石思嘉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