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一声响,大龙舞起来!首个非遗春节,全国多地传统村落的龙灯胜会让过年热度飙升。江苏南京溧水区40多条大龙全流域“舞”动,高淳阳江镇的正觉寺板龙十年“舞”一回,浙江杭州萧山区的河上板龙一年仅此一龙,湖南岳阳平江县独创“九龙舞”,色彩斑斓、飘逸壮美。

龙舞闹新春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舞动的乡愁。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43项龙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巨龙翻腾,十年“舞”一回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800多年前,宋代词人辛弃疾题写《青玉案·元夕》,形容元宵夜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如今,这首词被用来形容各地传统村落龙灯胜会的热闹景象。


烟花、鼓点、巨龙翻腾,欢呼连连。乙巳蛇年春节,网友纷纷被南京高淳阳江镇的正觉寺板龙硬控了。“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年奇遇!走进村子,舞龙者手执板龙,随着鼓点节奏,龙身翻腾跳跃,仿佛活了过来。”“烟花绽放,发光的板龙赛博朋克风满满,传统与科幻完美融合。”

正觉寺板龙流传数百年有一个习俗:每隔十年方舞一回。由于疫情的缘故,这次起舞距离上一次已经隔了13年。正觉寺板龙传承人王飞飞介绍,这条大龙会眨眼睛、吞云吐雾。不仅如此,今年,他对整条龙的灯光进行了设计,晚间表演时灯光璀璨,看起来腾云驾雾,仙气飘飘。

正觉寺板龙共有68节,长100多米,其中龙头长4.5米,高两米。起舞的时候,需要两三百人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完成。

“我们从腊月十八一直舞到初九。”王飞飞介绍,春节期间,他们白天走村串巷,为家家祈福纳新;晚上6点,伴随着烟花锣鼓,大龙正式起舞。所有舞龙的人都穿着黄色的衣服,踩着鼓点,龙身翻腾,巨大的龙头随着龙珠上下翻涌,接连喷出雾气,让人有一种穿越古今的感觉。

和高淳正觉寺板龙不同,杭州河上板龙一年舞一次。这条大龙长200米,由60段龙身组成,也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的元素之一。河上板龙于正月初五开光,正月十三出灯,一直到正月十七“送龙”。至此,这特有的年味也印在了人们心里。

花样百出,大龙翔舞各美其美

接着表演,接着舞。乙巳蛇年春节,全国传统村落各式各样的龙舞展演从大年初一延续到正月十五,市民和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不一样的“非遗”年味。



南京溧水区40多条大龙你方唱罢我登场。何林坊双龙、桑园蒲小学四龙、陆家大龙、严家大龙、詹家大龙、骆山大龙……轮番接力。二月初二,国家级非遗骆山大龙“压轴”演出。骆山大龙被称为“江南第一大龙”,龙身共24节象征一年24节气,表演人数多达500人。最吸引人的是,66名8至12岁的男童身着彩衣、彩帽、绣鞋,在龙身四周围起的空场中表演“图阵”和“字阵”。


同是国家级非遗的重庆铜梁龙舞套路丰富、道具巧妙,其中的“火龙”更是独具特色,熔化的铁水高高抛向天空,如花雨缤纷洒落,矫健的彩龙闪转腾挪,“人在龙中舞,龙在火中飞”的绝美景象变得具象起来。


湖北潜江的草把龙编草为龙,每项舞龙的套路都对应着祭祀的特定对象,表达不同的心理诉求。分为求神降雨舞“黄龙盘柱”、驱魔镇邪舞“龙门阵”、起屋奠基舞 “拜四方”等。和全国各地的大龙舞完都要保存好不同,潜江草把龙舞过三次后就要烧掉“送神龙归天”。

文化乡愁,生动诠释“龙马精神”

四川达州的安仁板凳龙、湖南张家界慈利县的板板龙灯、湖北黄石铁山区的王贵武龙灯、安徽黄山休宁的徽州板凳龙……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43项龙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各地龙舞材质多元,“纱龙”轻盈飘逸,“火龙”粗犷豪放,“布龙”色彩艳丽,“草龙”乡土气息浓郁。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春节除了阖家团圆、走亲访友外,规模盛大的龙灯胜会、熙熙攘攘的看灯人更是不可分割的春节情怀。

据记载,汉代就出现了舞龙,“鱼龙曼延”就是有代表性的舞龙表演。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写道,四季祈雨都要舞龙,而且颇有讲究,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隋唐时期,龙舞进一步发展,开始在龙的体内装有蜡烛和油灯,至此产生了“龙灯”的形式和概念。宋代,龙舞完全进入民间。每逢正月初一与十五,观灯和耍龙灯都是老百姓最喜闻乐见的活动。

如今,各式各样的龙舞不仅承载着人们对祈福禳灾的深切期盼,更是“龙马精神”的生动诠释,祖祖辈辈,世代延传。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胡玉梅/文 钱念秋/视频

图片来源:新华社、王飞飞、芮经贵、南京文旅、潜江文旅、浙江非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