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承载着无数的文化记忆与情感寄托。从古老的剪纸艺术到热闹的舞龙舞狮,从精致的糖画制作到传统的庙会民俗,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过年的习俗紧密相连,为春节增添了别样的色彩。春节假期,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推出“非遗里的年味儿”全媒专栏,带领大家走进非遗的世界,探寻那些隐藏在年俗背后的动人故事,感受非遗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孔府菜端上百姓餐桌


1月27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曲阜市孔府菜研究会副会长孔凡银一大早便赶到了孔府门前,熟练地洗菜切菜、起锅烧油,当一人高的蒸笼腾起烟、大铁锅里油花溅,浓浓的年味儿便在传承了千年的孔府菜烹饪技艺中满溢了出来。

“阳关三叠这道菜讲究咸鲜清香、口感松软,所以蛋皮要煎香、鸡肉茸要上劲。”孔凡银一边煎制着金黄的蛋皮一边向聚在周围的游客解释,“阳关三叠”是孔府的独有菜肴,表达了主人祝朋友旅途顺利平安的心愿,此菜用在年夜饭中,又有辞旧迎新之意。见有游客慌慌张张掏出手机开始记录烹饪流程,孔凡银忙指了指桌台上的“年夜饭孔府菜推荐食单”二维码,拿手机一扫,详尽的菜品制作视频一下跳了出来。

年夜饭是春节的重头戏,为更好建立起“非遗”与“年”之间的联系,曲阜三孔景区策划推出了“品孔府味道、烹文化年菜”活动。官方推介了“阳关三叠”“诗礼银杏”等十道寓意吉祥、制作简便的孔府菜加入年夜饭,同时精心录制了烹饪教学视频,有兴趣的游客回家照着视频可做上一做。

孔府菜是鲁菜的代表菜系,秉承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念,凝聚着儒家文化的底蕴,是我国传统美食文化中的瑰宝。2011年,孔府菜烹饪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由于孔府在历史上‘与国咸休’的政治地位,孔府菜不仅吸纳了宫廷菜的特色,更荟萃了全国各地地方菜的精华,其菜品自然具有融南汇北、与时俱进的显著特征。”谈到孔府菜与年夜饭的适配度,孔府菜博物馆讲解员周长荣说,孔府菜不仅可盐可甜、可蒸可煮,更超越了色、香、味三个维度的菜品考量标准,做到了色、香、味、意、形、养、器、温样样俱全,用在强调节日仪式感的年夜饭中再合适不过。

“就拿‘诗礼银杏’这道菜来说,它不仅表达了诗礼传家、家族兴盛的家风要求和新年祈愿,还充分考虑到了年夜饭荤多素少易上火的特点,以雪梨、白果、蜂蜜等为主料,主打滋阴润燥,文化、口味、营养一次性给足了。”眼看着手中厚厚一沓食单迅速被游客们索要一空,周长荣乐呵道:“当孔府菜端上寻常百姓家的年夜饭餐桌,年的味道肯定会更浓!”

(□ 本报记者 孟一 本报通讯员 刘康)

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时尚里“出圈儿”


新春佳节,潍坊市寒亭区西杨家埠村里一片喜庆祥和。街头巷尾张灯结彩,“老字号”画店内顾客络绎不绝。

“我们有句老话叫‘有钱没钱,买画过年’,现在福、寿、财主题都很受欢迎。”杨家埠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和兴永画店第十三代传承人杨乃东说,杨家埠木版年画寓意美好,寄托着人们的新年祈愿。

随着春节申遗成功,具有春节属性的年画也迎来了高光时刻。和兴永画店第十四代传承人杨静感受到了新变化:“以前顾客买了就走,现在很多人愿意跟我多聊聊,询问年画的制作过程,关心这门手艺的传承。”而且,过去很多人买年画时会质疑价格,每次杨静都要耐心解释很久。如今,这种情况已很少见。她感慨道:“这些年经过国家大力宣传非遗,更多人认可了年画的文化历史价值与手工艺价值。”

曾经,杨静也担心年画会不会越来越小众,如今她彻底放下了这份担忧。2024年,杨乃东制作的年画在小红书上爆火,总销量达到2万张。尤其是《摇钱树》,最多的一个月网上卖了近6000张。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时尚“出圈儿”不仅限于此。今年春节,谷雨品牌专门邀请杨乃东设计刻制了“钱蛇”年画,并将其印制在礼盒外观及红包上,由代言人杨紫送上了“蛇转钱坤”的祝福。

“现在年画不再是挂在墙上、藏于博物馆的‘老古董’,而成了年轻人的时尚单品。”杨乃东说,近年来,他先后与20多个品牌合作,从张裕、茅台等传统企业,到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再到原神游戏等热门项目,都借助年画的独特魅力大放异彩。

如今,随着春节申遗成功,国内的文化热潮愈发高涨,杨家埠木版年画也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

在这场文化传承的接力赛中,政府、平台、企业等各方纷纷助力。海洋大集在西杨家埠村启动,让年画成为焦点;春运期间,杨静在高铁列车上演示版画拓印……甚至在记者采访时,一位从事欧洲文化传媒与贸易的从业者,带着摄影师找到杨静,表达了想将杨家埠年画推广到欧洲的愿望。

(□ 本报记者 张蓓)

海阳大秧歌 舞动火红年


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海阳市朱吴镇七寨村,一场充满乡土气息和民俗韵味的秧歌盛宴热闹开演。

首先上场的是由海阳海艺秧歌艺术团带来的秧歌表演,现场,三名“乐大夫”身着白色衣服,腰系红色腰带,头戴红绒球帽冠,口含哨子,腿扎绑腿,左手抱令旗,右手执甩子,踩着鼓点儿走在最前方,带领着秧歌队铿锵登场。伴随着欢快激越的鼓点,在“乐大夫”的指挥和带领下,秧歌队一会儿“小龙摆尾”,一会儿“大龙摆尾”,随后又来个“二龙戏珠”,现场高潮迭起,欢声雷动。

今年21岁的大学生祁磊扮演的正是“乐大夫”,一场秧歌扭下来,他的脸颊上都渗出了汗,脸上的妆面也有些花了。“这是今天的第二场了,接下来还有五场,有点小累,但是很过瘾。”祁磊说,尤其是听到现场观众的叫好声,扭起来格外起劲。

欢快激越的鼓点敲出了喜庆热闹的节日氛围,纷飞的彩扇与观众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来自江苏的海阳女婿张亮,一大早便来到七寨村村头寻找最佳观看位置。第一次现场观看大秧歌表演,张亮很是激动:“海阳大秧歌名声在外,一直想找机会来现场感受一下,很过瘾,真是不虚此行。”

作为首批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大秧歌从明代起传承至今,经久不衰。在海阳,只要秧歌队出动,就能看到男女老少争相围观的盛大场面。

“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其次是乐队,接下来是舞队,一般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包括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嫚等。”海阳市文化馆馆长冷平向记者介绍,大秧歌承载着民族的文化和记忆,凝聚着海阳人民的智慧。

“海阳大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舞蹈,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是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海阳市文旅局局长陈轶翔介绍,近年来,海阳市还积极推动大秧歌创新性发展,让秧歌文化充满生机,融入生活。

(□本报记者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徐盛世)

临清驾鼓鼓声铿锵,龙灯灯火风吹不熄


在运河重镇临清,锣鼓点一响,意味着新的一年来了。最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驾鼓代表性传承人洪林和临清社火协会会长侯少坤都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在元宵节期间参与文艺演出。

“临清驾鼓音色高亢威武,鼓点丰富多变,气势雄浑磅礴,古代用来鼓舞士气。”洪林说。24面鼓,8面点锣,2面筛锣,34人的锣鼓队伍敲出了临清驾鼓激昂的气势。

清末,洪林的曾祖父洪鹤龄成立了驾鼓会,后因历史原因驾鼓技艺传承遭到破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洪林的父亲洪玉卿在临清市委和当地街道的支持下重新置办锣鼓,搜集整理驾鼓鼓谱。在洪玉卿的带领下,驾鼓的家族传承呈现壮大之势。今年23岁的洪昕冉是临清驾鼓的第五代传承人,“在山西读大学期间,我也曾给外地的同学展示过临清驾鼓,吸引了不少同学跟着我练习驾鼓。”洪昕冉说。

如今的临清驾鼓,已经从家族传承发展为群众基础更为广泛的师徒传承方式。在临清市文旅局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临清驾鼓成为深受当地中小学生喜爱的一门民俗课程。

与临清驾鼓一样,临清龙灯也曾面临几近失传的境地。“到了2000年以后,舞龙灯很难再出现在年节的民俗表演中,掌握龙灯制作、表演的老人们也年纪越来越大,喜欢龙灯、想把龙灯传承下去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和情怀。”侯少坤说。侯少坤在业余时间拜访龙灯老艺人学习龙灯制作和表演技艺,同时也吸引了一批同样爱好的年轻人。

临清龙灯独特之处在龙身内的“灯”,其名俗称“火捻子”。夜间舞龙时将“火捻子”点燃插在龙节中,龙舞动时光照在龙身光彩夺目,且风吹不熄。现如今,临清龙灯的传承也像这“火捻子”一样,经风不熄,薪火相传。

临清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孙维华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开展非遗进社区、进学校、进景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传承中来。

(□本报记者 高田 本报通讯员 刘玉哲)

皮影闹新春,老树发新芽


“泰山上有石敢当,为民除害他上山岗……”1月31日,泰山皮影戏剧场年味儿十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泰山皮影戏第六代传承人的范正安,正用娴熟的技巧将皮影呈现得精彩绝伦。

逗趣的唱词和精湛的表演带动了所有人的情绪,阵阵叫好声和鼓掌声此起彼伏,现场气氛格外火热。“从来没想过皮影还能这么玩,传统的艺术用现代人的方式打开,感觉新颖又有趣。”游客林强说。

泰山皮影戏又称“人子戏”、“挑影子”,被誉为泰山文化“活化石”。2008年,泰山皮影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泰山皮影戏可称为表演者的“独角戏”,“十不闲”是泰山皮影戏最大的特色。“一个人要操作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木鱼、竹板、鸳鸯板八样乐器,再加上操纵皮影和演唱,一个人当十个人用。”范正安骄傲地说。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非遗的国际交流日渐增多,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埃及、南非等二十余个国家都留下了泰山皮影戏的足迹。

每次出国演出,范正安都想着增加一些创新元素。在南非的展演中,他现场制作了狮鹫、长颈鹿等有当地特点的皮影,还现场编排了一小段皮影故事,让南非观众大为赞叹。

传统文化,传承是根本。在剧目演出方面,有传统经典精品戏《蛙鹤龟》,老戏新编爆笑戏《武松打虎新传》,潮流嗨皮时尚戏《江南style》、《小苹果》等等。

如今的泰山皮影戏不再是表演者的“独角戏”。近年来,泰山皮影戏已经作为泰安市的校本课程进入了泰山学院、泰安师范附属学校等60余所学校。泰山学院、山东师范大学成立了皮影艺术社团,开设了泰山皮影戏选修课。2017年,泰山皮影戏馆在北京前门大街挂牌营业,实现“老树发新芽”。

“皮影戏倡导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催人奋进、教人向善。期盼有更多年轻人喜欢泰山皮影戏,让它永远传下去。”范正安说。

(□本报记者 曹儒峰)

吕剧:“小剧”亦有大舞台


1月25日,作为吕剧发源地的滨州市博兴县迎来一场重要演出——2025博兴春节联欢晚会。晚会上,戏曲联唱《梨园欢歌春满堂》博得满堂彩。节目中,来自博兴县吕剧扽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把京剧《坐宫》、《红灯记》,吕剧《姊妹易嫁》和扽腔《小庙一夜》的经典选段串联起来,让观众领略了不同剧种的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吕剧和扽腔的演出中,贝斯、大提琴、合成器这些西洋乐器的加入丰富了戏曲的表现力,为当晚的节目增色不少。

近一段时间,吕剧、扽腔成了当地演艺活动中的“主角”。无论是在镇村的露天舞台上,还是在学校的跨年晚会上,抑或是企业年会上,吕剧、扽腔都是保留节目。

节目内容的与时俱进,也是吕剧和扽腔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一招。扽腔《小庙一夜》取材于《续太平广记·厚德部·曹鼐》,讲述了明朝时期,曹鼐为泰和县典史时,抓捕一美艳女贼,与其在小庙中共处一夜,女贼以财贿之、以色诱之、以权惑之,曹鼐感到难以招架时,就写“曹鼐不可”以自警,终抵住诱惑,守住底线,后成一代名相的故事。

博兴县吕剧扽腔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周瑞说,近年来,创新题材剧目不断涌现,除了《小庙一夜》,还有劝导喝酒不开车的《马大宝喝醉了酒》、普及医疗保健知识的《吕剧说健康》等剧目。

滨州市以“唱响吕剧工程”为总抓手,通过戏曲进校园、开设吕剧培训班等方式,让地方剧种的根在基层扎得更深。2024年,滨州市成功主办首届中国戏曲稀有剧种优秀剧目展演,为地方戏曲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本报记者 韩凯 本报通讯员 窦宏瑞)

莒县过门笺:飞扬在门楣上的年味


大年初一,日照市莒县的莒国古城内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舞龙舞狮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轮番上演,商家门楣上张贴的各色莒县过门笺迎风舞动。

“过年嘛,咱莒县人肯定要贴过门笺啊!我贴的是‘恭喜发财’字样的过门笺,新的一年希望生意红火发大财!”莒国古城的商户马克磊说。

在莒县,有句俗语:过门笺、过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这也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愿景。

走进古城内的剪纸物语厅,一方长桌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莒县过门笺代表性传承人于红正被游客围着,刀锋起落之间,纸屑上下纷飞,莒地文化的巧思很快被“纸上丝线”联结勾勒,渐臻化境……

莒县过门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0后的于红是莒县过门笺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制作过门笺,要经过备纸、设计图案、制板、刻制、染色等十几道工序。”于红说,从小耳濡目染,剪纸技艺早已熟稔于心。

“今年是蛇年,我还特别设计了以蛇为元素的过门笺‘慧心妙蛇’,小蛇头上戴着官帽,身体有龙的纹样,身边是元宝,寓意福禄双全。”于红介绍,希望能通过剪纸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莒县的地方文化。

处处是历史,点滴皆文化。漫步莒县大街小巷,莒县过门笺、大口尊上的象形文字、浮来山千年银杏树、文心雕龙等符号,有的化作彩灯,有的演变为路边标识牌……这些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了莒县人的日常生活,它们从莒县出发,传播到全国各地。

(□本报记者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郑丽娜 史发启)

曹州布鞋上新:非遗技艺“蛇”来运转


绣蛇脸、纳鞋底、缝鞋面……随着一道道细致的工序,一双萌趣蛇头纹样的手工布鞋在曹州布鞋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芬的手中慢慢成形。

“今年是乙巳蛇年,我们正赶制一批含有‘蛇’元素设计的布鞋订单。”李芬告诉记者,含有‘蛇元素’设计的手工布鞋制作大有讲究,要经过排版裁剪、纳鞋底、装饰蛇头等几十道工序,再经过刺绣、拨花等多种针法才能制作完成。

李芬与曹州布鞋的缘分始于儿时,小时候经常看见长辈们坐在院子里制作布鞋,让她对这一针一线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向往。长大后,李芬投身曹州布鞋技艺的传承中,面对现代工业制鞋的巨大冲击,她也从未动摇过守护这门传统技艺的决心。

“祖辈留下的传统手艺不能丢,不仅如此,还要把传统老布鞋做成‘潮流’产业。”李芬告诉记者,曹州布鞋历史悠久,每双布鞋都是纯手工制作而成,如何让这“独一无二”的传统技艺“潮”起来?李芬说,创新是关键。

为了让传统老布鞋跟紧时代步伐,李芬开始大胆创意尝试,时刻关注当下流行趋势,并将各种流行元素融入布鞋的设计中。“我们将传统制作技法和当下的审美观念融合起来,大胆创新。今年推出的‘瑞蛇献宝’布鞋,就是创新的款式。”李芬介绍,“瑞蛇献宝”布鞋在图案和样式上进行了大胆突破,蛇身蜿蜒曲折,宛如一串串紧密相连的钱币,寓意蛇年财源广进。既保留了传统的吉祥寓意,又贴合了当下人们对时尚与个性的追求。除了融入生肖元素,她还将现代的色彩搭配、图案风格运用到布鞋设计中,让原本古朴的布鞋“潮”了起来。

(□本报记者 蒋鑫 本报通讯员 蒋硕 李若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