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小朋友在霍尔果斯市图书馆体验剪纸艺术。波丽摄
2月2日,游客在新疆博物馆参观。孙振嵩摄
过文化年已经成为新年俗。乙巳蛇年春节,是中华儿女迎来的首个申遗成功后的春节,新疆各地用创新的表达方式、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不断增强各族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人们在文化浸润中感受浓浓的年味,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庆佳节。
春节期间,新疆各地文化场馆立足馆藏优势,整合多方资源,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参与,文化场馆成了春节期间的热门打卡地。
1月31日,大年初三,新疆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内笑声连连、掌声不断,一场别开生面的“书韵迎春·笑对人生”相声专场在这里精彩上演。舞台上,红星相声社的演员们身着传统长衫,表演了快板《玲珑塔》、相声《对春联》《打灯谜》、川剧变脸等节目,他们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精湛的表演技巧,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欢乐的传统文化视听盛宴。
“在新疆图书馆公众号看到有相声演出的消息,特意带家人一同前来,共享这场文化大餐。节目很精彩,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相声艺术的独特韵味。”演出持续了近两个小时,但观众翟筱玲却感到意犹未尽。
“传承文化 温润心灵”系列研学活动、“金蛇献瑞”春节非遗暨民俗摄影联展……春节期间,新疆图书馆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线上线下文化活动,让读者们与书籍为伴,共度书香满溢的新春佳节。
2月3日,大年初六。尽管户外天寒地冻,但新疆博物馆内却人潮涌动,人们在这里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丝路奇旅,乌鲁木齐市民艾力凯木·买尔旦和6岁的儿子乃孜然·艾力凯木也参与其中。
“博物馆里展品很丰富,从文物到各民族传统服饰,展现了新疆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馆内还有很多寓教于乐的互动装置,孩子都不舍得离开了。”艾力凯木说。
新疆博物馆社教部副主任张蕾介绍,春节期间,新疆博物馆每天定时推出10场免费讲解服务,每天接待观众上万人次,配合馆内举办的各类展览,还推出了博物馆里的“年夜饭”立体书制作、“国芳流韵,手绘青花”描摹等社教活动,让观众在博物馆内体验不一样的新年。
生肖文化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元素。今年春节,和田地区博物馆充分挖掘与蛇有关的馆藏文物及文物背后的故事,不断丰富讲解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细致入微地讲解,让更多市民和游客在文物里寻年味。
“在博物馆里看到了十二生肖铜镜,觉得很新奇,还听了很多文物背后的故事,在博物馆里过春节非常有意义。”和田市民热比娅·艾合麦提说。
“希望大家通过观看蛇元素的文物,了解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象和蕴意,在博物馆里感受年味。”和田地区博物馆讲解员阿丽亚·莫合塔尔说。
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同样年味浓郁。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市革命历史纪念地管理中心)副馆长李黎介绍,从大年初二至大年初六,该馆持续开展了“国韵—长安十二时辰”等传统歌舞展演,举办了国风市集及非遗体验等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
春节期间,新疆美术馆举办的《汉字里的年俗——第十二届天山南北贺新春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俗展》《祥瑞年年——蛇年生肖小幅版画展》《迎新春·展乡情——2025年画、农民画优秀作品展》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迎新春系列美术展览,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滴胶钥匙扣、水彩画、剪纸、竹编书签、刺绣等富有创意的公共教育活动也吸引了不少参与者,人们在创造中尽情释放欢乐,度过一段趣味横生又充满文化气息的假日时光。
“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认识简单的竹编图案开始,到最后自己编了一个书签。传统手艺里藏着文化的根,这样过年很有意义。”乌鲁木齐市民赵瑞说,春节期间,美术馆里丰富的艺术展览和公教活动,给大众提供了接触和学习艺术的机会。
春节期间,哈密市博物馆举办了非遗剪纸服饰暨贺新春国潮T台秀社教活动,活动中,家长和孩子齐心协力,剪出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非遗剪纸服饰,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时尚元素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文化中心,一场以《四季欢歌贺新春,欢天喜地过大年》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与年画展活动,为各族群众带来了一场融合视听与文化艺术的盛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的“祥瑞纳福·非遗里的吉祥文化”木刻版画体验活动,让观众通过互动体验感受文化传承的时代脉动……新春佳节,文化场馆与大众的“双向奔赴”分外精彩,富有创意和特色的展览与活动,让人们在文化空间中凝望厚重历史,赋予过年全新的仪式感。(记者贾春霞,通讯员阿巴拜科日、惠丰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