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6年到1948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先后多次组建野战纵队,最终成了12支劲旅。

这些纵队级将领中,论谁的职务最稳,那非杨国夫莫属,自从纵队成立到改为军,一直担任副职,而且没有变动过。



1946年,3纵、4纵、1纵、2纵、6纵等5支主力先成立,除2纵司令、政委没有调整过,其他4个纵队都调整过司令、政委等职,副司令也是变动很大,有的后来都成为军长,如1纵梁兴初、李作鹏,2纵吴信泉,4纵韩先楚等。

杨国夫自6纵成立后,就担任副司令员,6纵是由新四军3师7旅以及,杨国夫从山东滨海军区带来的部队组建而来,而且还把李运昌的一个旅给带过去了。等于是6纵17师、18师都是他过去的老部队,只有16师是过去新四军部队。

按一般情况来说,他应该担任纵队司令,可上级将从延安过来的陈光调任司令,他为副司令。从两人资历来说陈光确实在过去职务高于他。这样的上下级关系,也能说得过去,可陈光离开后,并没有改任杨国夫为司令,而是外调洪学智,这就说不过去了。

杨国夫在抗战时期,担任滨海军区司令,山东军区7师师长,是山东军区下辖二级军区主要负责人,也是改为机动作战部队的负责人之一。与当时的陈士榘、王建安、许世友都是二级军区主官

洪学智熟悉6纵吗?过去担任过新四军3师参谋长,就把他从黑龙江军区调任6纵,是什么原因导致上级宁愿空降干部,也没选择他呢?



那时候,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身体不好,不能很好带领部队作战;4纵胡奇才从司令改为副司令,多数以休养为主。另一支或因作战不够硬,上级曾经调整过1纵、3纵、4纵等纵队主将,把能打的将领提拔到主官的位置发挥作用。

他属于哪一种情况不得而知!

洪学智离开后,上级把过去在8纵担任司令,后被调出去的黄永胜为司令,总部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安排能打仗的干部到主力部队。6纵是一支能攻善守的老部队,16师是南昌起义部队,资历最老,战绩突出;17师打城市攻坚战最有一套。这支部队的战斗作风需要提升,因为1纵、2纵、3纵等部一直在进步。



辽沈战役后,6纵再次换将,改为洪学智,南下江西时改为李作鹏。

可以说在12支纵队里,6纵4次换主将是最频繁的。像1纵换1次,2纵没换过,3纵换2次,4纵换2次。

最终随着中南的解放,为加强地方武装领导力量,他被调去江西军区副司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