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徐帅是黄埔军校走出的儒将,他的一生始终保持着太行山农民的质朴本色,补丁军装与草鞋成为他在战争时期的鲜明符号。徐帅作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他开创了红军最早的参谋制度,培养出陈锡联、许世友等百余位开国将领,但最令人动容的是他始终保持睡硬板床、用旧搪瓷缸的朴素作风,常年穿着洗得发白的布军装,走在人群之中很难发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元勋。



徐帅即便身居高位,他的餐桌上始终只见两碟素菜,而且每周必有两餐是晋北特有的莜麦窝头,配着苦菜汤,别人看着难以下咽的东西,他却吃得津津有味。每逢春日,他总要带着工作人员去西山挖野菜,看着竹篮里新采的野菜,他总会念叨起长征路上“三月不知盐味”的往事,徐帅这种“舌尖上的坚守”时刻影响着身边的人。

徐帅的儿媳王彦彦自幼便是徐家的常客,两家孩子自小一起长大,两家人也相处得非常融洽,在王彦彦12岁时,有一天她到徐帅家中玩耍,午饭时徐帅特意留下王彦彦在家中吃饭,请她“尝尝春天的味道”。吃饭时徐帅夹了些菜放到王彦彦的碗里说:“这是我们打仗时的‘救命粮’。”



王彦彦带着崇敬之情吃完了这顿饭,回家之后母亲问她吃了什么,她告诉母亲:“好像吃的是草”,母亲听后感到非常奇怪,后来去问徐帅的夫人,才知道吃的是一种名叫马齿苋的野菜。王彦彦长大后成为徐家的儿媳,在徐帅的影响下,一家人一直保持吃粗粮、野菜的习惯,直到孙子出生,徐帅才为其破例,允许孙子吃细粮,而家里的其他人依旧是粗茶淡饭。

徐帅的布衣精神,在烟火灶台间折射出最本真的革命者品格,这种近乎苛刻的简朴,源自刻骨铭心的革命记忆。抗战时期在冀南打游击,徐向前曾和战士们分食半碗黑豆;解放太原围城百日,他与前线官兵同啃冻硬的高粱饼。因此他在物资充裕的和平年代,仍保持着嚼野菜的习惯,办公桌上的搪瓷缸里,常年泡着晒干的马齿苋,他告诉部下:“嚼得草根苦,方知百姓难,这些菜叶子里,藏着我们打江山的密码。”



徐帅家的餐具也是简单的粗陶碗,当工作人员要给他添置新餐具时,他指着太行山带来的粗陶碗说:“这碗跟着我跨过黄河、打过临汾,摔破了补补还能用。”徐帅不但自己艰苦朴素,他接待老战友也十分简单,餐桌上也永远只有白菜豆腐加窝头,有次陈锡联将军带来山西老陈醋,徐向前尝过后却吩咐:“给食堂送去,让同志们都尝尝家乡味。”

徐帅在战争时期落下病根,晚年时一直身体欠佳,八十年代初他在大连疗养时正逢八一建军节,当地的警卫部队搞联欢特意杀了一头猪,部队干部知道徐帅在此疗养,便送给徐帅一块猪肉表示共度建军节,徐帅本想拒绝,又怕战士们寒心,于是他回赠部队20多个大西瓜,并且亲自到部队慰问。



还有一次徐帅听到大别山老区几位领导干部的汇报,得知老区百姓的日子过得极其艰难,甚至出现家里七口人、只有六个碗的情况,他听后心情非常沉重,他拖着病体向党中央写了一份《关于请关注老区建设的意见》的报告,建议对经济落后的老区进行调查,并抓紧出台一系列改变经济状况的措施,后来有人打算为他做寿时,他一口回绝,他心里一直惦念“还有七口人,只有六个碗的老百姓”。

徐帅以身作则,他的妻子也同样是严于律己:妻子人黄杰用双脚踏出了一条共产党人的“廉洁路”。这位在1928年“白色恐怖”中入党的老党员,建国后担任纺织工业部人事司司长,她每天清晨五点便挎着帆布包出门,挤公交乘坐二十多站才到达单位,却始终没有坐过徐帅的专用车,她工作认真、低调,直到退休时纺织女工们才知道,这位挤在车厢过道里看文件的“黄大姐”,竟是开国元帅的夫人。



徐帅夫妇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他们在太平岁月里延续着革命者的精神基因,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就像徐帅所说:“嚼过苦菜的人,才扛得起江山的重”。徐帅一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从极其艰险的长征时期,一直保持到生命终章,他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布衣元帅”的赤子初心,这份忠诚与执着令世人敬仰和爱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