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晚年回忆学书历程时,总绕不开一个名字:“成亲王的字,是旗人学书的门槛,更是天花板。”这位被推崇为“清四家之首”的皇室书家,其墨迹曾远播朝鲜、日本,其书论被奉为清代帖学的“法典”。

在故宫博物院《伯夷列传》的展柜前,观者常惊叹于1100余字小楷的精严法度——单字不过方寸,却暗藏千钧笔力,转折处似有剑气流转。而真正揭开永瑆书法奥秘的钥匙,却藏在他亲撰的《书论三则》中。


乾隆十七年的紫禁城深宫,三岁丧母的永瑆尚不知晓,命运早已为他的生命预设了两重镜像:一面是皇子身份的煊赫尊荣,一面是心灵深处的永恒孤寂。正是这份刻入骨髓的孤独,将他推向了笔墨构筑的彼岸。

少年时的永瑆手握毛笔,在赵孟頫《胆巴碑》的波磔间寻找母亲的气息,在欧阳询《九成宫》的险峻中浇筑精神的骨骼。内府珍藏的晋唐法帖,成为他逃避宫廷倾轧的世外桃源,董其昌的虚和、米芾的恣肆、怀素的狂放,在晨昏寒暑的临摹中渐渐化为血脉里的艺术基因。


这种孤独的修行,恰逢清代书坛的剧变时刻。当傅山、王铎以碑学的雄强之气冲击董其昌余绪笼罩的帖学传统时,当文人雅士在赵孟頫圆熟书风与金石考据浪潮间徘徊时,永瑆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中道。

他既不屑于台阁体的矫饰造作,亦未盲目追随碑派的反叛,而是在《书论三则》中提出“结字无定法但有规律”的辩证观,将赵字的流美与碑学的刚健熔铸为新的美学范式。


这种“刚健含婀娜”的书风,在《书论三则》中获得了理论支撑。永瑆在“结字管见”篇中阐释的空间智慧,堪称清代书学的重大突破:“山字中画不可长,穴字中点不可大”并非刻板教条,而是对汉字造型规律的深刻洞察。他提出“大字收小,小字展大”的矛盾法则,暗合道家“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辨。


对于用笔之道的阐释,永瑆展现出科学家的严谨与艺术家的灵性。他在“用笔肤说”中独创的“拨镫法”,将赵孟頫玄妙的“用笔千古不易”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法体系:三指握管需“如捏碎管”,掌虚须能“容卵”,腕离案面似“云鹤游天”。这种近乎苛刻的执笔要求,实则是为了获得“无往不缚,无转不折”的运笔自由。

启功曾惊叹其小楷转折“如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正是这种笔法成就了《书论三则》中“骨肉匀称,遒劲多姿”的线条美学。更难得的是,永瑆并未陷入技法主义的窠臼,他在“书势约指”中警醒世人:梁武帝评王羲之“雄强”二字,绝非鼓努为力的蛮劲,而是“运笔沉着而入虚和”的至高境界。
















永瑆三岁失恃的创痛,皇室倾轧的阴影,反而催生出纯粹的艺术追求。他像炼丹师般将历代法帖投入心炉:赵孟頫的圆润化解了生命的苦涩,欧阳询的骨力支撑起精神的脊梁,颜真卿的浑厚滋养着艺术的元神。

即便在封亲王、入军机的显赫时刻,他仍保持着“日课楷书五百字”的苦修;当林清之变的刀光剑影掠过紫禁城时,他在督捕逆党的间隙仍不忘揣摩《兰亭》笔意。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终使他在晚年罢官归隐时,于“诒晋斋”中参透书道真谛:“学书当如参禅,破除诸相,方见本心。”

声明: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往期好文】点击下方蓝色标题跳转内容详细页面!

超多的书法学习资料,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书画博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