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近几年,一直有写一段文字介绍我非常敬重的德魁先生的念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但却没有勇气提笔,担心把德魁先生描不像、写不好。

吴德魁先生是户县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生。在篮球界他是名将,是名教练,在书法界他是高手,是达人。他成就斐然,德艺双馨,时常有朋友提起他,说起的人和知道的人都会交口称誉,竖起拇指为他点赞。

郑小军先生、石岗先生曾先后撰文《德魁哥》和《敏行讷言吴德魁》,两篇大作我拜读了数遍,文采飞扬,行云流水,感情炽热,字字珠玑,非常生动传神,我在这里推荐给各位朋友一读。模仿诗仙李白的两句话,用来表露一下我内心的想法——“心里敬重写不得,名家著文在前头。”今天,我就大胆地把自己所了解的德魁先生的几个片断写出来,与各位朋友分享一下。

初次听闻,知道了县城吴氏三兄弟是人中龙凤。一九七五年,我在户县第七中学读高中二年级,就知道了吴攀峰、吴德、吴德魁三兄弟都是佼佼者。吴攀峰先生是我们的政治老师,他着短大衣,戴眼镜、鸭舌帽,知识渊博,气宇非凡。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了,当年他课堂上给我们讲授什么是“资产阶级法权”“小生产者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等高深的理论和重大的命题,那些场景仍历历在目。


图片

吴德、王群英夫妇(右)与吴德魁、高丽夫妇

那个年代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提倡开门办学,学校安排吴老师邀请他的弟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名角吴德先生给我们做学习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辅导报告。

吴德先生是《梁秋燕》剧中吴老大的扮演者,他扮演的吴老大被誉为关中农民的标准形象;吴德先生也因此被誉为“农头老大”。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了《梁秋燕》,三天不吃饭”,可见当时人们追剧的狂热。吴德先生很有艺术范,他结合自己的体会,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把同学们都听得入了迷。

当时我们班有从县城转来的同学,说吴老师还有一个弟弟叫吴德魁,是兰州军区篮球队的主力队员。寒门出英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耳熟能详的话,用在德魁先生身上再合适不过了。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少年时代的德魁先生,就喜爱篮球。没钱买运动衫,他有时就赤膊上场。由于场上表现出色,有的观众不知道他叫啥名字,戏谑的称他为“肉0号”。


图片

1971年全国少年篮球集训(西安区) (后排右三为吴德魁)

是金子总会发光,德魁先生被特招入伍。当年军人是最可爱的人,全国学习人民解放军。德魁先生是革命军人,是篮球名将,在我们心目中绝对不亚于后来的乔丹,这是我首次知道的德魁先生。后来听德魁先生说,吴老师是他的堂兄。家族中有这么多的名人,有良好的家风熏陶,是难得的福分。

再次听闻,知道了德魁先生是篮坛名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在户县卫生系统工作,有一位关系很好同事是德魁先生的连襟,我的一些同学朋友也在兰州服役,他们也都多次说到德魁先生。 德魁先生很有篮球天赋,在部队显露出了超人的才华,球技精湛。客观地评判,德魁先生身高一米七四,在篮球运动员中个子不算高,缺乏穆铁柱先生那样的空中优势。缺乏身高优势,肯定有绝活。他投篮准、速度快,“26×4”折返跑只需17秒。他身手敏捷,作风顽强,敢打敢拼。他在球场上冲刺的速度之快如东方神鹿,弹跳之高似空中飞人,传球之妙是出神入化,投篮之准是屡投屡中,被誉为“草上飞”、“兰州闪电”。

“青春早作为,岂能妄少年”。德魁先生不负众望,一九七四年代表兰州军区青年队参赛,获得了全国青年冠军。他属马,有龙马精神,有他在,便会马到成功。


图片

荣获1974年全国青年篮球赛第一名(前排右二为吴德魁,后排居中者为著名篮球运动员马占福)

崇拜英雄,追捧明星,这是人的普遍情结。德魁先生就是那个年代青年人心中的偶像。因工作需要,我曾到卫生部兰州生物所联系疫苗,一次去拜访他,不巧他出差了,未能谋面。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夫人——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高丽女士热情地款待了我们一行。那次吃的是地道的兰州牛肉面,至今还让人回味。后来又听说德魁先生历任兰州军区女篮教练,某部政治处主任处长等职务。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认真做事,低调做人,给他一个机会,他都会还世界一个精彩。

有幸相见,方知德魁先生还是书法艺术家。虽然几十年都没有见到德魁先生,但他的相关信息时常传来,听说他退伍不褪色,相继到云南、陕西、广西、江苏昆山篮球俱乐部当教练,发挥余热,继续为健康中国做贡献。

一次我见到中国篮球协会副主席、陕西篮协主席王立彬先生,他告诉我德魁先生是陕西篮协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会长,已是书法名家。


图片

吴德魁先生(中)与篮坛名将、陕西省篮协主席王立彬及其助手、原省发改委办公室主任于买利合影

有缘终会见面,几年前我有幸与德魁先生再次相见。他虽已年过花甲,但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轩昂。既有体育健将的精气神,又有艺术家的儒雅举止。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如果说打篮球是修武,习书法为修文,德魁先生就是文武双修,从他身上也能看出什么是“文质彬彬”。

德魁先生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入伍后就研习书法,临柳公权、颜真卿、赵孟頫等名家的书帖。随着研习的不断深入,他的书法造诣也渐入佳境,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


图片

吴德魁先生在书法公益活动中挥毫

我请他为西安市棋协题写了:“棋虽小道,品德最尊”的条幅。他也给我几位朋友挥毫泼墨,留下了“为人柔似水,做事刚如山”、“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的墨宝。他的字是苍劲有力,美观耐看。我还在其他场合见到了他用蝇头小楷书写的《心经》、《黄鹤楼赋》,秀丽端庄、足见功力。还见到他不少的行草作品,潇洒飘逸、流畅奔放。

书法是以文字为载体,关于线条的抽象艺术,相当多的人是心中了了,下笔难明。抽象就不是具体,就有了艺术。所以对于书法作品,我不敢妄评。自己也附庸风雅,曾去过麟游参观了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这是天下第一楷书,有的书法爱好者到了这里,朝着字迹已漫漶不清的碑石长跪不起。

我也曾去过兰亭,在书圣曲水流觞的地方流连忘返,但那是观光旅游,至今对书法作品还是不会欣赏,对有些书法作品我都不敢念出声,生怕把字认不清,读错了贻笑大方。我以为字能认得清,有美感,人见人喜欢就是好书法作品。就像德魁先生的墨宝,人看着顺眼,心里舒坦。


图片

吴德魁先生为台湾大同篮球队赠送书法作品

孟子云:“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德魁先生就是在职时为人民努力工作,离职后做自己喜欢的事。他有两幅书法作品,一幅是“爱国是军人毕生的忠诚,奉献是军人一生的追求”,另一幅是“德不孤”,我看后感慨良多。我想这就是德魁先生成功的密码,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字好,字如其人,德魁先生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君子。

以上信笔由缰“洋洋洒洒”地写了两三千字,总觉得词不达意,笔难生花,把德魁先生没能写好。没能写出他篮球场上潇洒驰骋的矫健英姿;没能写出他任教练时指挥若定的大帅风范;没能写出他书法作品的隽美娟秀和飘逸有力,这是一种难以弥补的遗憾。我给自己宽心,说咱是侧方素描,从自己的角度观察,没加滤镜,没用美颜,也没有用浓墨重彩,我觉得“德魁”二字就足矣,德魁先生,他是人如其名。


图片

吴德魁先生和陕西省领导干部球队合影(其中左6是原汉中市委书记,省中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军,左7是省水电局原党委书记8O岁李海石,左8是原陕西省副省长80岁的潘连生,左9原省政协秘书长姚增战,左10是原省广电厅厅长王福豹)


图片

吴德魁先生和北京健安明星队合影


图片

吴德魁先生在新疆


图片

吴德魁先生与爱人高丽女士


图片

吴德魁先生与自己的参展书法作品合影


图片

王华旭,西安市鄠邑区人。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1977年冬考试入学,从医数年获主治医师职称,后又在乡、县、市机关供职。退休后任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特邀研究员、陕西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会顾问、西安市象棋协会会长。出版有《往事如风》《远方有约》(合著)《在希望的田野上》《春风化雨花千树》等作品。


图片

那时我们年少

曾把青春当作鲜衣怒马

而今我们渐老

愿从容岁月依旧芳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