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内蒙古海拉尔被零下28℃的寒气紧紧包裹。天边才泛起鱼肚白,潍柴动力“三高”试验队队员张培植便开工了。他弓着身子在雪地里迎风前行,记者眯着眼紧随其后,跟他一起上工,给潍柴发动机挑挑毛病。凛冽的寒风犹如锋利的刀片,卷着小雪粒割在脸上生疼,记者戴着口罩,呼出的热气很快在眼睫毛上凝结成霜。

海拉尔冬季持续低温的特殊条件是汽车的心脏——发动机耐冷性测试的理想场地。潍柴动力“三高”试验队就是活跃在这里的一支“反候鸟”队伍,他们春节假期在岗,极北锻“心”,不畏高寒,只为极致。


记者在内蒙古海拉尔采访潍柴动力“三高”试验队队员。

“还是不够冷啊,再冷点儿就更好了!”张培植裹紧身上的棉衣,望着眼前的冰天雪地,竟嘟囔着“嫌热”。“三高”试验是发动机研发的最后一道关卡,即通过高温、高原及高寒等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测试,确保发动机的高可靠性。对于“三高”试验来说,越冷越有利于检测发动机的性能。

张培植这次试验的对象,是潍柴紧跟国家低碳战略新研发的13升甲醇发动机。为模拟真实工况,他们在13米长的挂车里装了35吨沙子,让车辆满负荷运行。

低温之下,车辆启动是个挑战。这款发动机通常依靠汽油启动,现在则是结合潍柴自主开发的低温启动技术方案。“可别小瞧这技术改进,看着简单,实际上是大突破,把冷启动温度又降低了十几度。”张培植告诉记者,前些天零下40℃的时候,就是用这法子启动成功的。话音刚落,试验车辆打火发动声划破了清晨的寂静。

重卡朝着呼伦贝尔S202省道驶去,一天的试验开始了。“现在做超越加速试验,得把暖风关了,车速提到45公里每小时。”“挂11挡,油门踩到底。”张培植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他身旁的老梁。老梁换挡娴熟,两人配合默契。张培植把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用数据线连接发动机ECU,眼睛紧盯着屏幕上的车速、油门开度和发动机实时状态,不放过任何细微跳动。

车窗很快结满霜花,像一层厚厚的毛玻璃。张培植伸手在车窗上抹出一块巴掌大的地方,可没一会儿,霜花又迅速蔓延回来。在张培植的指挥下,车辆次高挡和最高挡超越加速各重复3遍。一系列试验紧凑忙碌,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张培植在回试验基地简单吃过午饭后,抓紧在车里眯了一会儿。

试验基地有一个20平方米的板房,不少队员中午在这里休整。记者看到,“00后”张玉良专注地沉浸在数据里,复盘着上午的试验。同为“00后”的高天淇则在一旁作记录,他去年刚参加工作,现在已能独自开着重卡跑试验了。


记者在“三高”试验现场拍摄。

板房内电暖气、电暖扇都用上了也驱不散寒意。“车辆出了故障、冻趴窝了就该我们上了。”34岁的技师队长刘磊在电暖气旁,边搓手取暖边向记者讲述,前几天一辆试验车的气路被严寒“封印”,怎么也挂不上挡,他和两名技师轮流上阵,在零下30多℃的室外修了18个小时,谁冻得受不了了就回车里暖和一会儿。“那天就在车里过了夜,感觉那一夜特别漫长。”刘磊话锋一转,“早出问题是好事,在试验过程中把暴露出的问题解决了,产品投放市场就多一分保障。”

这时,试验队副队长史祥东推门走进板房,抖了抖帽子和身上的雪。他之前三年都在海拉尔过年,除夕夜跟孩子视频时,孩子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他总是那句“再过两天就回”。等时隔一个多月才回到家时,孩子哭着说他是“大骗子”。好在他提前买了俄罗斯巧克力和东北坚果,这才哄得孩子破涕为笑。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祖国北疆的数九寒天里,“三高”试验队的队员们用自己的坚守和付出,为大国重器锻“心”。

在记者跟车的这一路,不时看到潍柴动力测试车辆从旁边驶过,车轮扬起的雪渣四处飞溅。这些车用的都是甲醇和天然气清洁能源动力,并且每辆车都搭载着诸多新技术,代表行业新高度:突破高制动性技术瓶颈的16升天然气发动机、解决燃气载货车动力不足问题的8升机、工程机械领域取消文丘里管的新技术等。


潍柴动力“三高”试验队春节假期在岗,极北锻“心”。

这背后是技术研发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20年来,潍柴动力“三高”试验队采集、标定了几百万组数据,让潍柴发动机的各项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曾经的“卡脖子”清单逐一变为科创成绩单。 重卡发动机的轰鸣声在广袤雪地上回荡,从清晨8点到傍晚5点半,除了回试验基地短暂午休,张培植一直跟车在这条省道上来回折返。小到火花塞、密封圈、传感器等零部件的表现,他都挨个仔细把关。

“今天对发动机的冷启动以及动力性、经济性进行了测试,发动机性能表现优越,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测试结束,张培植使劲伸了个懒腰,由于副驾靠背意外损坏,他不得不挺着腰板坐了一整天。此刻,他的脸上虽写满疲惫,可眼神里却透着满足。


(大众新闻记者 王佳声 张蓓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